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导读     
21世纪将是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时期,中国加入WTO之后,新一轮的市场竞争 亦将更加激烈和残酷,面对强大的对手,中国 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如何从世界著名大公司 长盛不哀的发展中学习有益的东西?《世界著 名大公司长盛不衰的法则》对其成功之道作了 较为全面的透视。  2000年是我国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 的决战之年。这一年,国企脱困的突破口在哪 里?国企发展的支撑点在何处7国企脱困的目 标能否实现?这些问题备受世人关注,对此记 者赶赴国企老工业基地采访,写出了《中国国 企三年脱困备忘录》,细读此文,…  相似文献   

2.
2000年是新旧世纪的交替之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在新世纪的开局之年,国人的心态如何,他们最关心什么呢? 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能实现吗? 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0年是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一年。为了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实施了“债转股”等重大政策措施,国有企业已经向良性循环方向迈进。据有关方面负责人说,国家前年确定的亏损企业,至少有一半在1999年年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即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2000年使大多数国有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现在,国企三年脱困的时间已基本结束。那么,三年里国有企业脱困的实际效果如何,国有企业改革的程度怎样以及今后国有企业需要沿着什么样的路径和方向继续深入改革呢?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国…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新世纪的交替之年,是国有企业实现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的决战之年,也是完成“九五”计划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日报2001年6月19日发表的国家经贸委的文章指出:在过去的三年里,"宏观环境改善和国家政策支持对国企脱困的贡献占70%左右,企业自身努力占30%左右."据<政治经济要闻>第34期的一篇述评透露:"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比上年增加的1377亿利润中,企业改进自身工作、加强管理对经济效益提高的贡献仅为29%."这两则信息说明了一个事实:国企三年脱困的主要原因在外部,而依靠外部因素脱困只能是权宜之计.所以,在庆贺国企脱困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的关注点应更多地放在如何实现国企持久脱困问题上来.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国企脱困目标实现的最后一年。国家经贸委1月25日宣布:我国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出现重大转折。重点企业扭亏增盈取得较大进展,1997年底亏损的659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通过实施兼并破产、改组联合、债转股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已减少了3100户。从而增强了人们对于国有企业实现三年脱困目标的信心。但是,有一些本来不属于亏损的企业和近两年已经被扭亏的企业,却又返回到亏损企业的行列中.出现了“东山日出西边雨”的怪现象。究其原因,首先是存在假盈利现象。有的企业为了迎合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实现国企脱困目标的需…  相似文献   

7.
“国企3年脱困不难,最重要的是脱困之后不能再返困。”北大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吴树青为国企支着儿。 吴教授充分肯定了去年国企发生的重大转机,认为3年脱困的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但是如何使国企脱困之后继续腾飞,而不是重新返困却是值得思考的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央政府一系列解困措施的出台 ,国有企业脱困取得了一定成效 ,国家经贸委宣布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999年全年实现利润达900亿元 ,比1998年增长70 %。但公众的感觉不见得这么好 ,市场疲软的情况并没有根本好转。国企脱困的任务仍很艰巨 ,为什么存在这种情况呢?首先 ,国有企业脱困主要靠行政资源和计划手段。自1998年提出三年脱困目标以来 ,中央政府想尽了一切办法 ,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 ,到债转股 ,从减免税赋到资产重组 ,从价格限制、行业准入限制到进口产品限制、打击走私等等。这些措施的实行 ,实际上是一种…  相似文献   

9.
三年脱困目标的基本完成,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又欣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国企向何处去,如何适应新形势,一直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专程到一汽进行了采访。在接待室里,记者等来了刚刚从德国参加完董事会会议的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由于操劳过度,平日里风度翩翩、神采飞扬的总经理,却显得疲惫不堪、一脸倦容。  相似文献   

10.
企业常盛不衰的重要法宝──中国咸阳保健品厂科学管理之道郑经斌1994年10月11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李铁映在咸阳调查时指出:“国有企业在加强现代化管理中要向505学习!”那么,向“505”(中国咸阳保健品厂的简称)学习些什么呢?一、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11.
年届“知天命”的原武汉广场执行总经理胡冰心,主动辞去公职,以“自然人”身份受聘为武商集团总经理,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国企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问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导师简新华教授,请他就胡冰心辞公职事件,谈谈国企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问题。简新华开门见山,他说,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实现“三年脱困”目标的关键时期,胡冰心辞公职事  相似文献   

12.
国企“三年脱困”计划,到1998年,6599户大中型工业亏损企业中,已有1478户实现了脱困。今年至5月,国有企业的效益有很大好转,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由去年的38亿元增加到160亿元,亏损  相似文献   

13.
致力于国有企业总体脱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的改革已进入了关键阶段,但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仍面临着困境,国企的“脱困”于是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不能仅仅着眼于盈利与否判断国有企业脱困 “脱困”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的简略说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从1998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两年来我省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脱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是三年改革脱困的最后一年,也是决战之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组织好这场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攻坚战。分类指导,因企施策,实现改革与脱困目标第一,抓住主要矛盾,实施分类脱困。国有大中型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企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所不同,解决的办法也要有所侧重。具体地讲,我省国有大中型  相似文献   

15.
近日,在国企跨世纪发展研讨会上传出信息:国家将主要采取十项措施,力促国企完成三年脱困任务。这十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加大企业兼并破产力度、积极推进债转股工作、发放技术改造贴息贷款、采取贷款  相似文献   

16.
近日,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强调,国企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完成以后,一定要解决好企业“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的问题,关键是要抓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核心。  相似文献   

17.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部门的共同努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迈出重要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到去年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可达2300亿元左右,比1999年增长1.3倍,比1997年增长1.8倍;14个行业除个别外都能实现全行业盈利;31个省区市有望全部做到继续增盈或整体扭亏;6599户大中型亏损企业的脱困数可达到65%左右,国企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和各地选择的试点企业共27…  相似文献   

18.
陈莉花 《新东方》2001,10(3):84-87
债转股是一项贴近我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战略性措施,顺利实现债转股,能为国企脱困带来一系列的有利效应。但是,债转股要想成功,行政权力的运筹帷幄不可或缺。作为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政府在债转股中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和监督者三重角色。  相似文献   

19.
<正> 记:刚刚闭幕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全面研究、布署了国企改革一系列重大问题。您能不能谈谈对这次全会实践背景的看法?王:国有企业改革二十年了。中央提出三年脱困的目标,98年是脱困的第一年,效果不如人意,亏损企业的面还在扩大。为什么我们的改革总是在很多地方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确实需要总结。我们的思路、大政策都已很明确,现在主要在于落实。这次四中全会,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一是国有企业要实现三年脱困的目标;再一个是国有企业改革这么多年,包括各级政府和国企的同志,要树立信心,要  相似文献   

20.
自1996年中央把“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实现三年脱困目标的重要条件以来,国有企业普遍进行减员,到目前为止,净减国企职工近1700万,减员率达22%。不容置疑,减员为企业效益的提高和国企改革进程的推进,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说明减员增效是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但减员增效是有条件的,如果条件不具备,减员未必能增效。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不仅存在,而且不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减员以后效益不仅没有提高,而且继续下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严峻事实。提高经济效益是国企改革的中心任务,减员的目的是增效,国企究竟如何创造条件,实现减员增效?笔者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