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正义理论是关系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高度重视劳动者的个性发展,秉承劳动解放的根本价值标准,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角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劳动非正义现象进行了揭露与批判。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劳动目的及价值、劳资交换实质、劳动财富分配等问题的剖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并揭露出资本正义的虚假性和劳资关系的非正义性事实。马克思劳动正义理论作为科学真理,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邱程 《桂海论丛》2023,(1):24-29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观主要有启蒙时代思想家的权力异化观、黑格尔的思辨性精神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等。它们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类社会真实发展历史。基于人类真实历史进程,马克思扬弃思辨性的精神异化观和人本主义异化观,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自然分工是劳动异化的一个社会历史原因,消除劳动异化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非仅仅在扬弃劳动的对象性和人的本质复归上兜圈子。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劳动异化论肯定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奠定了认知基础,也预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马美英 《湖湘论坛》2002,15(4):51-52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劳动者层次、劳动形式和劳动内容都已经或将要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型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主导力量。科学认识知识型劳动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从纵向看,知识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力一方面,知识型劳动者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从物质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程度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总量,二是…  相似文献   

4.
劳动者是指参加劳动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人。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劳动者指的是参加劳动的人,它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其二,劳动者指的是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人。劳动者就是这两个方面的总和,它是劳动力存在的前提,是劳动的载体。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自从人类出现后,劳动力就是每个健康的成年人所具有的能力,也是一切社会进行生产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生产力首要的能动的要素。劳动力是一种潜在的形式。它存在于劳动者的身体之内。…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劳动分工中,数字劳动的总体性效用被分割成各种节点,数字劳动分工后的总体性是数字劳动者被分配为数字子劳动的聚合性。这种聚合所形塑的总体性算力,并非数字个体劳动的直接数字技能,而变成提升数字劳动生产率的数字社会进化力量。数字平台把之前分散的数据重组成具有整体性的体系,原本属于数字主体的数字劳动目的和“点击性”生成数据的数字子劳动,转变成数字平台中的数据流,进而变成数字技术合目的性的算法机制。因此,数字资本生产进程中数字劳动分工的连接关系最终异化成数字资本的操控力量。  相似文献   

6.
沙光学 《传承》2009,(6):40-41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包括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等四个方面,针对造成异化劳动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异化劳动必须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从政治上解放工人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现象以及探讨社会主义劳动异化现象是否存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及当代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包括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等四个方面,针对造成异化劳动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异化劳动必须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从政治上解放工人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现象以及探讨社会主义劳动异化现象是否存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海波 《前沿》2011,(9):8-11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主要从两个逻辑维度展开,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和剩余劳动。科学的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分析和定位资本家的理论前提。在马克思的视界中,资本家既是不需要为剥削关系负责的剥削者,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劳动者。资本家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他也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劳动,不仅推动了社会科技进步,而且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劳动关系协调处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彤 《前进》2006,(5):47-48
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是企业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保证。就劳动关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分析,劳动关系的实质就是社会利益关系。广大社会劳动者在参加社会劳动的过程中,与一切用人单位相联系,与自身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就失去公平,社会矛盾就会不断诱发,社会的稳定和谐便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各地的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是劳动关系多元化、复杂化和劳资矛盾日益显性化的特点非常清楚。突发性、群体…  相似文献   

10.
<正>"二分"就是分工与分配。这里所着重提出的劳动与"二分"的关系,其目的就是要揭示劳动和分工与分配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不可分割的,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类劳动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分工与分配,都属于社会历史现象,都是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存在方式。用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人无论是否从事劳动,都和劳动不能分开,同样,人和劳动之间不管处于什么状态,也都不能离开分工与分配。应该肯定,这种不可分离的关系,既是经济学考察的对象,更应该  相似文献   

11.
周霞  曾长秋 《求索》2013,(5):113-115
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高兹。在1973年著的《劳动分工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问题进行了思考。高兹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延续了马克思对分工的社会历史意义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批判也是建立在马克思对分工与异化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高兹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切异化现象归结于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直接递进了马克思关于分工促进私有制的产生进而导致异化劳动“因果关系”。今天,我们具备了新式分工政治制度的前提条件,仍没有走出旧式分工的“阴霾”。  相似文献   

12.
论劳动资本     
在现代社会 ,资本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 ,因而投入到企业的劳动、货币、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都是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强调劳动也是资本 ,既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本质要求 ,是对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云南人大》2007,(5):1-1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改变着世界。劳动在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展现着劳动的价值、塑造着劳动者美好的形象。尊重劳动创造首先是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者最重要的是尊重其劳动创造.尊重劳动者对社会的一切服务。尊重劳动创造,鼓励劳动者在创造社会财富和美好生活中展现和丰富自身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实现自身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福柯都对现实的人进行了深度关切与多维度论证。在内涵的问题上,马克思从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类存在物、实践存在物和历史存在物等五种属性进行了理解;福柯从现实人的所是、所思、所行等三重特性加以解读。在现实人的塑造上,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是主要途径,福柯则主张微观权力运作。在解放方案上,马克思强调社会革命的路径,福柯提出了生存美学的方案。马克思的论证是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总体角度,而福柯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具有双重逻辑,分别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逻辑和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逻辑。生产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并最终导向人的解放。劳动力作为商品表明劳动力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异质于并超越于生产劳动逻辑,劳动力作为阶级表明劳动力逻辑在历史的更高层次上与生产劳动逻辑根本一致。马克思借此双重逻辑,建构了不同并超越于西方实践哲学主流谱系的总体实践观,其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指人类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劳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与操作能力的统一,它是人类把握对象世界的符号系统(科学)及以此为原理的操作程序和物化形态的工具(技术)。“劳动主体”是指具有认知和操作能力的劳动者,它既泛指一切劳动者,也特指能够自主其劳动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主体以科学技术为本体,也就是以认知和操作劳动的能力为本体。本文专门探讨科学技术在劳动主体的生成、劳动、本质、判据、价值、异化、自由等范畴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和批判,揭示了劳动者异化的真相。经过宗教批判的过渡和推动,在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之后,马克思指明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的基础是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发生了极大的异化。人只有摆脱了一切阶级关系和阶级差别,在普遍的世界历史中彻底实现自身,才能进入到"自由人的联合体",人将实现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实现了分工理论史上的一系列的伟大变革:其一,马克思从生产劳动出发现实地考察了社会分工的起源;其二,马克思着重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分工的属性;其三,马克思辩证地看待社会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劳动与动物相区别,劳动体现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对劳动等相关概念的剖析,马克思找到了通往人类解放的康庄大道。新时代,结合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劳动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拓展劳动的范畴与劳动的伦理学审视视角,重新阐释劳动精神。新时代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着手,不断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观。  相似文献   

20.
劳动解放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精髓和本真内涵,也是马克思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关于人的解放学说,就在于它以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彻底地颠覆了旧哲学先验理性主义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和历史发展出发,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和解放的根据,揭示了“劳动解放”作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根基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