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高泽强 《新东方》2012,(1):37-41
黎族哈方言分布极广,民族特点十分突出,乐东黎族自治县是哈方言黎族较集中的县市之一。本调查报告有调查过程的叙述、有文身老阿婆背景资料的简单记录、有文身类型的划分、有文身意义和文身内涵变迁的探讨,等等。基本反映了笔者对黎族哈方言文身文化调查的认识和心得。  相似文献   

2.
黄媛媛 《传承》2008,(4):102-103
青蛙是壮族铜鼓上最常见的立体装饰物,其造型生动活泼,富有民族特色。对于壮族而言,铜鼓是一种重器,且青蛙又是壮族的图腾。本文从生殖崇拜和丰饶崇拜两个角度去解读蕴藏在青蛙塑像身上的多重内涵,并进一步从铜鼓功用发展的角度探讨蛙与鼓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青蛙是壮族铜鼓上最常见的立体装饰物,其造型生动活泼,富有民族特色.对于壮族而言,铜鼓是一种重器,且青蛙又是壮族的图腾.本文从生殖崇拜和丰饶崇拜两个角度去解读蕴藏在青蛙塑像身上的多重内涵.并进一步从铜鼓功用发展的角度探讨蛙与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献军 《新东方》2013,(5):21-24
黎族男性文身是整个黎族文身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它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但也不能不提及。本文从古代黎族的男性文身、民国时期的黎族男性文身和1949年以后田野调查中的黎族男性文身三个阶段纵向探讨了整个黎族男性文身的历程,并和黎族女性文身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与百越其他族群相比,女性文身是黎族文身的一个突出特征.今天学术界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黎族女性文身上.并进而在探讨黎族文身起源、文化蕴意、社会功能等相关问题研究中都认为黎族文身具有女性特征.但事实上.黎族文身是从古百越传承下来的,男性也曾经盛行文身,从汉代开始受汉文化的影响,黎族男性文身习俗才逐渐减弱.因此,主要探讨历史上黎族男性文身情况以及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王献军 《新东方》2012,(3):26-31
文身问题是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百年来一直有学者进行研究。海南黎族文身研究可以大致分为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成立后两个大的阶段。民国时期国内外学者对此都有专门研究,而在共和国成立后,相关著作、论文以及影视作品亦是多有论及,黎族文身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19,(4)
在悠远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绚烂的文化。黎族先民创造的人类繁衍神话、始祖神话和文身传说,与黎族传统的节庆习俗、祖先崇拜和文身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保留和传承着黎族古朴的民俗文化,同时也体现出黎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8.
红铜鼓     
黄佩华 《当代广西》2006,(10):64-64
光芒四射的太阳,舞蹈的羽人,细长的独木舟,优雅的翔鹭,跃跃欲试的青蛙,水的波澜,奇特的纹饰……这些生动的图案共同组合在一个桶状的铜器上,这就是铜鼓。铜鼓生于何时又始用于何年何代,这恐怕是最令考古学家们头疼的问题之一了。不过,一面从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似乎可以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只铜鼓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早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古代濮人和骆越人的器物。铜鼓是有名字的。从已经出土的铜鼓中,专家已经起了一大串名字,它们分别是:万家坝型铜鼓(滇)、灵山型铜鼓(桂)、石寨山铜鼓(滇)、遵义型铜鼓(黔)、冷水冲型铜鼓(桂)…  相似文献   

9.
黄友贤 《新东方》2008,(10):60-64
黎族群众认为世间万物诸如日月、山川、江河、树木、风雨、雷电等都有灵魂,因此产生了以“万物有灵”观念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衍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宗教信仰意识。黎族社会中蛙崇拜的产生也是源于“万物有灵”观念,主要表现的是对蛙魂、蛙神的崇拜。和广西壮族社会的蛙崇拜相比,黎族的蛙崇拜没有种类繁多的祭祀方式,也没有宏大的祭祀场面,而是以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存在于黎族社会中。  相似文献   

10.
魏培 《传承》2011,(8):70-71
广西是中国发现铜鼓最多的地域之一,且这些铜鼓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其中尤以蛙类纹饰最为引人注目。通过分析蛙类纹饰在铜鼓上出现的情况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广西各民族先民的艺术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身文化,源远流长,变化繁复,存在不少待解之谜,妇女与文身问题上的扑朔迷离就是其一。 过去,文身是黎族、彝族妇女的专利。傣族妇女是否也文身呢? 人类学家陶云逵在《车里摆夷之生命环》中说:“摆夷(傣族)中只有男子文身,女子偶于手臂刺一二圆点,由其爱人刺  相似文献   

12.
石磊 《传承》2011,(22):70-71
广西是中国发现铜鼓最多的地域之一,且这些铜鼓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其中尤以蛙类纹饰最为引人注目。通过分析蛙类纹饰在铜鼓上出现的情况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广西各民族先民的艺术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3.
英文文身     
爱好文身的人,一般都喜欢采用带点神秘感的图案,如龙、凤之类,西方人还尤其喜欢用汉字文身。然而风气逆变,如今不少国人却迷上了英文文身,据说上海一家文身工作室,每月都会接待二三十位这样的顾客。可别以为他们幼稚,这些人不少是大学生,有的还是医生、教授和银行家呢!  相似文献   

14.
董迅 《今日民族》2006,(2):41-42
云南是铜鼓之乡,在岁月的长河中,云南出土了许多造型各异,制作精美的铜鼓。其中,铜鼓图案也各不相同。船纹在铜鼓图案中占主导形式,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战国铜鼓青铜器,铜鼓上船纹装饰布局形式多样,技法上变化也很大。并非所有的铜鼓上都有船纹,它只出现在“石寨山式”的一部分铜鼓中。所以被称为石寨山式,云南晋宁石寨山的古墓群出土的这种铜鼓数量最多。船纹流行的年代,开始于战国后期,极盛于西汉时期,到了东汉以后,便衍化成一种抽象化的图案——变形船纹。铸有船纹的铜鼓,出土的地点计有云南的晋宁、江川、文山、广南、云县、腾冲等地。船…  相似文献   

15.
解放前,西双版纳傣族文身的习俗比较普遍。由于信奉小乘佛教,男孩到了八、九岁,一般都要到寺院里当小和尚,这时即开始文身。文身是在手、肩、背、腿、胸、腹等部位用针刺出各种图案,再涂以兰色植物液汁,即现出明显花纹。花纹有动物花草、线条图形、经文字母等。文身要经历几次手术,经受被刺部位红肿以致发烧等痛苦才能完成。傣族文身的习俗,历史上多有记载,专家们也进行过许多研究。大都认为:①文身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即通过文身表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②文身是一种氏族或部落的标志,即通过文身表示自己属于某个氏族或部落;③文身表示已经成年,受过教育,因而取得成人、结婚的资格;④文身具有审美的  相似文献   

16.
铜鼓     
《今日广西》2010,(5):52-53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称子,与楚同一等级,地位不低。”在花山壁画中,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说明铜鼓早已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17.
坐井观天,忌目光短浅 一只蛙住在一口井里,对东海来的海龟夸口说自己住的井如何大如何好,海龟要青蛙到东海去看看,东海才非常大呢!可是青蛙从没见过海,根本想象不出海有多大。  相似文献   

18.
单正平 《新东方》2012,(3):22-25,2
黎族织锦的图案以几何图形为基本图式。而在黎族文化的其他方面,几何图形很罕见。造成黎锦造型几何形图式的根本原因,可能与织造黎锦的工艺有关,即工艺和织机决定了黎锦的图式。  相似文献   

19.
董晓京 《思想战线》2007,33(6):127-128
石寨山型铜鼓作为滇人的神器和礼器,是滇人宗教信仰的产物,它的花纹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图案,更多是宗教内容。卡西尔在《人论》中认为,远古的人并不是以各种纯粹抽象的符号而是以一种具体而直接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情绪的[1](P36)。石寨山型铜鼓上的花纹,就是滇人与自然之神沟通的一系列宗教性的符号来完成的。一、太阳纹关于石寨山型铜鼓上太阳纹所蕴涵的意义,有学者认为太阳纹是统治者用来神化自己的统治[2](P151)。也有学者认为太阳纹也表达了使用铜鼓的民族对阳光雨露的渴求[3](P186)。我们认为石寨山型铜鼓上的太阳纹表达的是古滇…  相似文献   

20.
英文文身     
爱好文身的人,一般都喜欢采用带点神秘感的图案,如龙、凤之类,西方人还尤其喜欢用汉字文身.然而风气逆变,如今不少国人却迷上了英文文身,据说上海一家文身工作室,每月都会接待二三十位这样的顾客.可别以为他们幼稚,这些人不少是大学生,有的还是医生、教授和银行家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