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体系,翻译就是要将两种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真正的交流。对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翻译中通常运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来处理。  相似文献   

2.
英语委婉语是英语世界中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它的使用已经涉及到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西方文化的反映。本论文探讨了英语委婉语在西方社会上的使用范围及其翻译方法、提出了直译法、意译法及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目的是提高对英语委婉语的翻译水平,增强人们对英语委婉语的理解和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境外游客的日益增多,旅游资料的翻译显得更加重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中西方人们之间出现了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旅游翻译人员熟悉中西两种文化,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旅游资料在翻译时进行全面阐释,准确地表达出旅游资料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让境外游客了解中国旅游景观的文化底蕴,同时尊重西方文化,促进中西方人们之间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从而创立中国自己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为依托,探讨了文化失衡对翻译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翻译文本数量上的比例失衡;翻译策略的选择;对读者接受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弱势文化要通过加强本国文化输出,采取适当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积极应对这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安德列.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活动受到诗学观、意识形态和赞助者的制控。“赞助者”是文学系统之外影响翻译活动的重要因素。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翻译馆,组织了大规模的译书活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勒菲弗尔提出的“赞助者”概念,分析曾国藩作为翻译赞助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界对晚清翻译出版研究的视野开始发生转化,西方后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常常作为一种研究的范式引入到此类研究中,福柯的权力学说也包括其中。但是由于福柯的权力观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与广泛性,因此将其应用到具体的研究当中难免会陷入泛泛而谈或者是不可理解的神秘境界中。本文将从福柯的权力观所具备的变动特征出发,将晚清翻译出版作为一个权力支配下的典型文本去分析,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电影片名翻译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既受到原语文本的约束又被赋予一定的创造性。由于各民族在文化背景上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应该正确把握译语民族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不断进行选择和适应,以求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中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文化适应作为译者翻译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不仅为片名翻译的动态性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电影片名翻译的规范化起到了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的传达问题本质上是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在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达又受到影视翻译自身的一些特点所制约。文中结合芬兰学者Andrew Chesterman提出的翻译伦理的五大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伦理以及承诺的伦理,在影视翻译中对文化意象的处理力求做到语言层面的归化和文化层面的异化相结合,既兼顾形式也确保内容的传达。  相似文献   

9.
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商标名的翻译同其他任何翻译一样,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也涉及到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因素。商标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只有跨越了译入语的文化障碍,才能翻译出符合人们审美情趣和心理的译名,从而在目标市场上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高校外宣翻译中要注意意识形态的建构,原因在于意识形态对于外宣翻译实现其宣传功能和树立国家正面形象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翻译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很多学者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斯皮瓦克、妮兰贾娜以及勒菲弗尔等学者已经从意识形态对于政治的意义上做出了阐述.应该在已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之上,深入探讨如何利用意识形态来达到为外宣服务的目的,从而修复由于早期中国对外宣传不成熟、缺少策略而造成的歪曲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翻译界现状及雏形翻译理论的分析、梳理 ,以及对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与学派的介绍、评论 ,旨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翻译理论资料和一些有实效的翻译原则及方法 ,以期与同行们共勉 ,在翻译实践中有所遵循 ,少走弯路 ,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译品 ,逐步建立起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学。  相似文献   

12.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研究已成为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是译者对原语文化的重写和操纵,集中体现了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主体性。对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分析,可以考察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实践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从而拓展翻译研究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既古老又年轻。翻译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乎与人类文明起源一同诞生;而翻译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确立,则还是20世纪后半叶的故事。而西方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最近这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杰里米·蒙代的这部专著《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对于西方翻译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本文就杰里米·蒙代这部专著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评述,进而深刻挖掘其行文特色及其对翻译学发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任何翻译文本都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混合文本。混合文本有助于目的语文化中新语类的形成,有助于传播源语文化知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根据混合文本的特点,采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翻译的文化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日益密切的今天,异化翻译的使命更显卓著,担当文化交融的“大使”,扮演重要角色。不同国家民族有着各自的独特文化,正因为文化差异才使得翻译成为必然,而文化交流又须借助翻译来完成。吐故纳新是每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繁衍下去的根由。所以,异化翻译就是文化的借鉴与学习,就意味着不同文化的交融,传达着异域文化的特色和风采,同时丰富本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我国一位杰出的翻译家,提出了一些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翻译思想.他的翻译思想涵盖了翻译目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批评等方面,是我国翻译理论建设上最稳固的基石,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翻译应遵循何种标准才称之为佳译,各种论点可谓甚嚣尘上。而译者的文化身份无疑成为阻碍译作构建文本效果等值性的关键因素,其中文化偏见或隔阂更是为民族间的交流蒙上了阴影。本文从译者的民族文化身份着手分析文化差异与隔阂对诗歌构成因素的误读,进而阐述其国际化文化身份在诗歌译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不仅要涉及到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国的文化。本文探讨了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对于翻译教学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指出了翻译教学应该是置于文化语境中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缺乏文化意识的翻译文本的误译;最后,提出了如何在教学中实施以文化意识为导向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戏剧翻译中译者要重视宗教文化因素的处理,翻译中的宗教文化缺失会造成目的语观众对于戏剧译作的理解与欣赏上的空白,偏差。文章旨在探讨戏剧翻译中的宗教文化因素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许丹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4):163-163,166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文化移植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精通译出和译入语言,又要掌握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