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台独”“台独”是要台湾永远独立于中国之外,另建国家。其构成分子大约如后: (1)华皮日骨者:日本据台半世纪,日本战败投降后,一些苗裔仍留在台湾,多改名换姓成为假中国人。骨子里怀恋日本,仇恨中国,他们大多成为“台独”的死硬派。(2)被“皇民化”而认贼作父者:日据时期强行“皇民化运动”,部分人中毒过深,习性难改:崇拜日本,  相似文献   

2.
<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日本军国主义在残酷武力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后,即着力推行“皇民化运动”(日本化运动),施行一系列同化政策,欲从思想上、精神上征服台湾人民。台湾“大百科全书”将“皇民化运动”定义为:“让殖民地台湾走向‘皇国臣民化’的总体改造运动。”  相似文献   

3.
从“皇民化运动”的失败看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配合这场战争,日本政府对台湾的政策做了全面的调整,开始实行战时的高压统治。在思想文化上,极力推行“皇民化运动”,决心在台湾塑造日本统治下的“皇民”,为日本帝国效忠卖命。整个抗战时期,尽管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处心积虑,采用各种措施不断强化“皇民化运动”,但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人的台湾同胞的坚决抵制。  相似文献   

4.
皇民化运动时期,一部分台湾人作为台籍日本兵被强征进入日本军队,这些人既有被迫及无奈而参加的,也有小部分是志愿加入的,但此中志愿包含殖民统治高压下心灵扭曲的背景。至于极少数受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毒害者,则应予以揭露。台籍日本兵的历史告诉人们,皇民化运动确曾给台湾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不必过高估计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5.
解读西川满--以其诗歌创作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据时期在台湾的日籍作家西川满 ,是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时 ,“皇民文学”的主要实施者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唯美主义的影响。他描绘台湾的风土人情 ,表现对台湾生活的“憧憬”和“追忆” ,怀着域外人的猎奇心理追求异于日本本土的“异国情调”。本文试通过客观地剖析西川满的诗歌 ,初步建立对西川满正确、客观的批评系统 ,用历史事实反驳“日本对台殖民有功”和“文化台独”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6.
杨循进 《台声》2002,(12):37-38
我的父亲杨丁铭1921年生于台湾,正是日本殖民者侵占台湾最黑暗的年代。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台湾人民采取“皇民化运动,推行所谓“陋习改革运动”和“皇民化”教育,各种汉文版报纸禁止出版发行,强迫台湾人使用日本语,改用日本姓名,改奉天皇大神,推行日本服装;推广日本饮食文化,以此消灭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对于我父亲这一代正在求学的青年人,殖民统治者是不允许他们选择文学、政治、法律方面专业的,害怕掌握了知识的台湾人民反抗他们的统治,因此,父亲这一代人为了学到知识,争取良好的前程,…  相似文献   

7.
<正>1895年6月日据以后,日本殖民者就开始以武力和行政力量推行所谓“国(日)语运动”,企图以日本文化取代中国文化。1937年前后,日本殖民者又全力推行“皇民化运动”,企图把台湾人全部改造成忠实的日本天皇的臣民。日寇血腥的侵略和残暴的殖民统治,给台湾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给台湾社会造成了严重危机。  相似文献   

8.
王晓波 《台声》2006,(10):22-23
在2000年底,日本出版了一本畅销漫画书,书名叫《台湾论》,著者是日本右翼人士小林善纪,他在书中大肆鼓吹日本军国主义,歌颂日本对台的殖民统治,称日本的殖民统治是“最有良心的统治”,甚至称抗日义勇军是“流氓”“、土匪”。《台湾论》的内容是小林善纪在台湾访问的一些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接受“皇民化”的老台湾人,如李登辉、许文龙、金美龄等人。次年初,《台湾论》的中译本在台发行,有一天,我突然接到林宪老先生的电话,说有事要来台大看我。林老已年高八旬,爬上哲学系馆三楼来看我。原来是他对《台湾论》有意见,要我把他老人家的意见发表出…  相似文献   

9.
1937—1945年台湾皇民化运动述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1937—1945年间,日本帝国主义为配合对外侵略,尤其是对华侵略的需要,在台湾掀起了一场皇民化运动的狂潮。他们疯狂摧残中华文化,向台湾人民强制灌输大日本皇民思想,企图将台湾人民扭曲成“畸形的日本人”,以供其奴役、驱使。这场运动理所当然地遭到台湾同胞的强烈抵制,但也同时在台湾社会肌体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剖析这场运动,对于了解战时台湾社会历史发展,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刘清 《前沿》2012,(4):138-139
日据时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实施的“皇民化运动”,台湾同胞则以顽强、坚韧的民族认同,河洛——华夏情结与之相抵抗,这个斗争汇入了中华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体现了台湾同胞不畏强,誓死捍卫和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河洛——华夏之根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黄幸编译 《台声》2013,(5):80-83
上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军国主义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加紧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在岛内推行“皇民化”运动,用种种手段要把台湾同胞改造成“皇民”(日本人);在文学领域则发起“皇民丈学”运动,逼迫台湾作家用目文进行创作。在此环境之下,赖和、杨逵、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吴浊流等一批台籍作家用自己的方式对“皇民文学”进行抵制,他们虽然用日文进行创作,但作品或表现台湾的风土人情,或表现台湾同胞的被殖民处境,或表现曲折却坚定的民族意识。他们在被迫用殖民者语言进行书写的同时,也用文字对日本殖民者进行着抵制和反抗。  相似文献   

12.
皇民化运动一直以来都是日据时期台湾史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相关史料的发掘出版,使得进一步分析该运动发展细节及其深层内涵成为可能。台湾总督府临时情报部《部报》是皇民化运动的主要官方宣传刊物,其中总督府总务长官森冈二郎的谈话、各州皇民化运动进展报告及珍贵的统计数字等等,都为深入探讨该运动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日据后期,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强制进行文化同化,台湾知识分子深受影响。台湾名医、文人吴新荣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在“皇民化”运动期间对殖民当局文化政策的妥协及其内心的迷惘与矛盾。一方面,长期的殖民统治与文化同化在吴新荣身上烙下深刻的异族文化印记;另一方面,根植内心的传统中华文化,又促使其不自觉地抵制殖民同化。对殖民统治的妥协服从与内心中华文化认同的尖锐对立,造成吴新荣精神上的彷徨、迷惘与挣扎,而这恰恰是当时台湾知识分子阶层以及一般民众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5,(22)
<正>风骨嶙峋,情采醇厚,是台湾本土前辈诗人陈千武的造像。陈千武(1922-2012),台中人,属于"跨越语言的一代"的诗人。在1939年,时在台中一中读书,于黄得时主编的《台湾新民报》"学艺栏"发表日文诗《夏深夜的一刻》,是其诗作发表的首次。次年,却因发表《反对皇民化改姓名》而遭禁止升大学。他抗日行动,首次遭受迫害。自从太平洋战争开始,日本在台湾强力推行"皇民化"运动。  相似文献   

15.
祖国大陆人民要换位思维,要理解台湾人民在百年不幸的曲折历史中,所形成的历史悲情和不愿被任何人统治,一定要由自己当家自主的强烈愿望。从马关割台到今天,两岸完全统一只有1945—1949这4年时间,在此之前的50年,当大陆在马关割台后,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在烈士鲜血的浇灌下,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时候,台湾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基本上处于和大陆隔离的状态。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因依附日本殖民统治在经济上获得利益而忠于日本的皇民化地主、  相似文献   

16.
谢旭 《台声》2001,(1):30-31
不久前,台湾老音乐家吕泉生——“台湾儿童合唱音乐之父”首次返回福建老家,在厦门短短两天逗留接触中,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坚强的爱国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一)吕先生祖籍福建诏安。他的祖辈迁台已数百年。他小时候受到日本推行的“皇民化”教育,长大后留学日本。他曾说过,在20岁以前,完全是一个与日本人无异的台湾人,可他心中仍流淌着炎黄子孙的热血,始终不变。1943年,他奔父丧回台,后因战争影响交通断绝,没能再去日本谋生,就留在台湾教书。1945年台湾光复后,吕先生担任过《台湾文学》季刊编辑,后在台湾广播电…  相似文献   

17.
默言 《台声》2001,(4):1-1
最近,日本右翼人物小林善纪的漫画书《台湾论》中文版在台湾出版。此书公然歪曲历史、美化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借李登辉、许文龙等“台独”媚日分子之口,宣扬“皇民化”意识,鼓吹台湾“去中国化”的分裂言论,遭到了海峡两岸有识之士的同声谴责。   《台湾论》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小林与李登辉个人的访谈,近四分之一的篇幅奢谈台湾的认同、民族主义、台湾的大血统及台湾的历史等。第二章“李登辉对日本的爱”是让日本右翼人士最感“欣慰”的部分,也是李登辉汉奸嘴脸的大曝光。在书中,小林不但将李登辉视为日本遗产的保护者,还希…  相似文献   

18.
台湾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光荣传统.认同祖国、争取回归,是抗战时期台湾人民抵制日本殖民者"皇民化运动"的一条主线.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制割断中华大家庭文化渊源与民族情结的奴化教育、语言强制、更改习俗、文艺垄断和"皇民奉公"运动,台湾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抵制和斗争,并将这种斗争汇入中华民族抗战的洪流,体现了台湾人民不畏强暴,誓死捍卫和发展中华文化,以及强烈的炎黄子孙本根意识.  相似文献   

19.
“台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帝国主义扶植下产生出来的分离主义“怪胎”。起源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驻台日军少壮派军官,以“天皇投降诏书有假”为借口,纠集一些台湾亲日士绅、汉奸,搞所谓“台湾独立自救运动”,以抗拒中国政府接收台湾,阴谋宣  相似文献   

20.
薛洋 《两岸关系》2007,(1):43-45
公学校历史科的设立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让与”日本。日本窃据台湾后,面对岛内汹涌澎湃的抗日浪潮,日本驻台殖民政府意识到培养亲日新一代的急迫性,而教育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故日本总督府于1898年在台设立“公学校”,招收台湾学童接受初等教育,同时设立“小学校”接收在台的日本学童。“公学校”的课程是专门针对台湾人设计的,和“小学校”以及所谓“内地”(指日本)的学校都有所不同。历史科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学生必修的最基本科目之一,却在“日据”时期台湾的“公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