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更加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上来,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个个方面,这些举措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四川省是形成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地区,同时也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较多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引领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四川省实现绿色转型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破之题,而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和策略是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彭伟  戈银庆 《前沿》2010,(24):18-20
西部地区是众多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然而,基于经济发展需要的对自然长期的无节制掠夺,导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生态耦合链的断裂。这不仅使西部民族地区陷入贫困—生态脆弱的恶性循环,而且危及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寻求生态经济系统良性耦合的途径,实现生态经济耦合链的重接,成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王晓峰 《前沿》2013,(2):84-86
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然而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深人大开发西部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实施,会加剧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及日趋严重的表现后,提出了针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及运行机制完善的健康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云雁 《前沿》2011,(20):197-200
生态移民作为恢复生态、扶贫开发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之一,广泛地运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在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小康生活的实现中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中央西部大开发会议高度重视西部生态移民建设。生态移民区的人口政策及法律、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生态移民行政补偿政策与法律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生态移民工程与制度建设两手抓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琳 《前沿》2013,(18):18-20
俄罗斯是地跨欧亚大陆的资源大国,具有悠久的生态文化传统。当前俄罗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与日俱增,国家生态安全面临着新挑战。俄罗斯政府从国家战略高度关注国家生态安全,从政府决策层面、制度建设层面,资金和科技创新层面构建完备的国家生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6.
孙力 《西部社会》2002,(5):13-14
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国土面积超过中、东部地区的总和,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使得这里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影响制约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远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东、西部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日渐拉大,西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不仅威胁到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也威胁到整个国家的社会安全。  相似文献   

7.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西部地区地域广阔,邻国众多,边防线漫长,敌、社情复杂,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战略方向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点地区。把西部边防建设纳入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以求得经济与边防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的现实问题,应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一、西部大开发,需要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我们必须认清所面临的形势,积极探索加强西部边防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西部地区与多个国家接壤,因领土争端、资源争夺、…  相似文献   

8.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现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中颇具影响力的思想,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策略论,科学技术作用论和市场、政府与公众协作论等基本内容。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实现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西部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还应包括生态环境的优化和保护,降低生态环境脆弱性。当前,要实现西部地区现代化,首先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脆弱性对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制约和影响,在发展策略上一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意识;二要大力发展生态科技,保护生态环境;三要完善制度设计,建立生态利益补偿机制;四要促进多元化主体的参与,实现政府、市场和公众在生态现代化进程中的协作。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增加碳汇潜力发展农业碳汇经济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霞 《前沿》2010,(15):105-108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碳汇资源库。面对全球围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西部地区抓住机遇,利用自己的优势,增加碳汇潜力,发展农业碳汇经济,是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西部地区应将开发碳汇资源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农业碳汇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与环境的稳定和良性循环,才能在未来抢占发展先机。  相似文献   

10.
一、指导思想 实施西部大开发,要结合西部地区历史上多次开发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教训,吸取人类在发展观、财富观、资源观上的最新认识,贯彻如下指导思想:   1.坚持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西部地处上风上水,是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而大部分地域环境生态基础脆弱,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在西部大开发中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总体规划到重大项目、重大举措,都既要核算其直接的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其可能引发的环境生态效应,以全面可信的科学评估作为…  相似文献   

11.
严羡兰 《世纪行》2009,(1):39-40
一、发展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意义重大 鄂西地区8个市、州、林区,有一半以上滨临长江和汉水.并延伸至川渝地区.以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为重点,既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重要作用表现为4个方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正"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近年来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2014年3月,重庆市的全国政协委员在十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联名提交集体提案呼吁,将重庆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由国务院决定选择100个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该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地处三峡库区、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因此,若将"两区"地区纳入国家首批国家生态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但我国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落后。我们认为欠发达地区的传统生产力亟需转型为新型生产力,而旅游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三个维度的作用力充分说明了旅游生产力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型有效生态生产力。具体分析中,从资源要素转化、循环经济发展、产业生态化及产品生态化四个方面探讨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是我国北疆的天然屏障,近几十年来,草 原生态的严重退化,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安全,引起 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要求把恢复和改善 内蒙古草原生态作为目前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 战略的重点抓紧抓好。2003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 视察我区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 障,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事关全国的生态 安全。"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生 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提出了"把内蒙古建设 成为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防线"的宏伟目标。为此,民 盟呼市市委多次实地调研,提出了在武川县大豆铺乡 建设民盟北方生态园的倡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草原大国,草原不仅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也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草原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和边疆地区,保护与建设好草原对国家发展与生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不合理利用,中国草原生态状况恶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遏制,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地区农牧民增收困难。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草原保护建设也面临一些新问题。作者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保护建设情况的调研,提出了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西部大开发十多年以来,我国西部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能力差,所以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张,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重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生态文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通过组建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使用熵值法来计算指标权重,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进行评价,探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特征,能够真正意义上去贯彻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方针,从而贯彻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工业文明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它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西部作为我国生态脆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笔者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要求为切入点,提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困境,并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剖析其成因,认为:1、"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是形成"困境"的价值观根源;2、"唯GDP论"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是形成"困境"的制度性根源;3、关于西部地区战略性生态功能的滞后定位则是形成"困境"的历史性根源。以期为破解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探寻有效策略和路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评级生态城市阶段性发展成效、明确生态城市下一步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客观准确地适用于该地区的生态城市评价。本文从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遵循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基础之上,提出了一套能够反映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通过对现有评价方法进行改进,还提出了一种更加简洁有效的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和更加先进的相对可变权重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这里有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共同发源之地,青海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生态责任重大而艰巨。多年来,青海公安机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中华水塔”的重大嘱托,切实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出发,坚决扛牢守护青海生态安全,通过执法检查、巡逻管控、打击震慑、普法宣传等务实举措,努力为维护全省生态资源安全贡献公安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国有林场改革方案保护森林和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首要任务。国有林场是我国生态修复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大规模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提升人民生态福祉、促进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