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南亚》1997,(4)
1997年12月中旬,东盟9国领导人和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领导人在吉隆坡分别举行了“9+3”和“9+1”的领导人会晤。会晤分两个阶段进行:12月15日下午举行“9+3”非正式会晤。东盟9国和中、日、韩3国领导人汇聚一堂,旨在增进了解,协调立场,共同探讨如何应对面临的共同挑战,展望21世纪的东亚前景与合作。12月16日,东盟9国领导人与中、日、韩3国领导人分别举行“9+1”非正式会晤。在江泽民主席与东盟9国领导人的会晤中,双方就未来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的发展交换了意见。江主席充分肯定了中国和东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东盟与中日韩之间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10+3"东亚领导人会议机制的建立,使东亚区域合作制度建设得到了积极推动。然而迄今为止,涵盖整个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东亚合作模式只能在基本遵循东盟方式的基础上有所超越与创新,即坚持"10+3"机制这个主渠道与平等协商、循序渐进的东盟原则,同时发挥中日韩等大国的核心协调作用。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协调好与东亚共同体关系密切的区域外政治经济大国的关系,保持东亚共同体的开放性。这应是实现东亚整体崛起与提升东亚国际地位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目前,能够反映东亚经济合作水平和发展前景的机制,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大背景下逐步形成的"10+3"合作框架,即中、日、韩3国与东盟10国.首先,"10+3"首次实现了较为完整意义上的东亚区域合作,在合作范围、层次与水平上皆超过了诸如东北亚经济圈等构想,使东亚经济合作向组织化和程序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次,当前APEC在深化合作方面遇到不少困难之际,"10+3"区域合作作为亚太地区合作的一个次区域组织,具有更大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有望在推动亚太地区的未来合作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浩 《亚非纵横》2007,(1):24-29
一、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进入21世纪,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区域内国家间的合作广泛展开,区域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合作的领域在迅速扩大。这一切意味着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已经启动。东亚合作机制是由东亚各国最高领导人倡导推进的,东盟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非正式  相似文献   

5.
东亚合作目前主要包括东盟10国、东北亚中日韩3国、东盟与中日韩(10+3),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之间的合作(10+1),其中10+3合作是东亚合作的核心部分。1997年以来,10+3合作共举行了4次首脑非正式会议、3次部长级会议、3次副部长级会议和1次高官会议;确定了东亚合作的重点为经贸投资、货币金融、科技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政治安全和跨国问题等8个领域;签定了双边货币互换协定等合作协议,决定在管制金融活动  相似文献   

6.
亚洲金融危机推动了东亚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经过了20年的发展,本地区逐渐形成了以东盟为主导、"10+3"为核心、东亚峰会为主要平台的多层次合作框架。本文基于中日两国对掌握东亚合作主导权博弈的视角,回顾了在域外因素影响下的中日韩东亚政策演变。本文认为当前东亚地区的合作困境源于本地区仍然存在的冷战对抗思维与零和博弈认知,而逆全球化给各国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合作契机。中日韩应积极重启领导人对话机制,以互惠的经济关系和共同的和平诉求为合作基点,加快区域经济合作安排的谈判,利用边境自贸试验区的建设等途径,尽快在经济合作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东亚国家为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启动了"10+3"东亚区域合作机制.它以东亚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为核心,并将财长会议、经济部长会议等官方协调机制,以及"东亚展望小组会议"等非官方机制纳入其中.它的建立必将对亚太地区和全球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构和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的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东盟10国领导人就在今后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达成一致意见.这是双方领导人高瞻远瞩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第一次承诺与他国,而且是一个包括10个国家的区域性组织的自由贸易安排,堪称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开辟了新的局面,也是亚洲尤其是东亚经济合作中取得的重大进展,无论对中国,对东盟,还是对亚洲尤其是对东亚经济合作与国际关系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双边谈判已经开始,形势鼓舞人心.  相似文献   

9.
受长期冷战因素制约以及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利益的维持,亚洲区域合作一直滞后于欧洲与北美洲。2004年欧盟宪法条约的签订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拓展,区域合作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促使东盟与中日韩3国领导人决心召开东亚高层论坛——东亚峰会(East A sianSum m it),促进东亚合作进程,建设“东亚共同体”。东亚峰会筹备过程中,日本在谋求峰会主导权未果的情形下,基于国家战略利益考虑,提出开放性理念,积极邀请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入盟;使得原本错综复杂的东亚合作更显扑朔迷离,成员国由原13个国家(即东盟10国加中、日、韩3国)扩大]变成…  相似文献   

10.
11月29-30日,东盟与中、日、韩、印、澳、新西兰16国领导人举行系列首脑会议。其中,第十次东盟首脑会议通过的《主席声明》,宣布"同意将'东盟+3'峰会改为'东亚首脑会议'(East Asia Summit),并于2005年在马来西亚举行首次会议"。"东亚首脑会议"的启动标志着东亚合作进程又迈出实质性步伐,但其进程也将受到一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范力 《东南亚纵横》2014,(10):20-23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对于推动和深化中国与东盟乃至亚太地区的开放合作意义重大。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中有重要位置。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中马两国领导人为其提出的"打造中马两国投资合作旗舰项目,带动两国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定位,将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园区。  相似文献   

12.
“亚欧合作与发展问题”研讨会纪要亚欧首脑今年3月在泰国举行非正式会议之后,亚欧之间的合作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这是人类迈向21世纪之际,欧盟15国领导人与东亚10国领导人首次集体平等对话。它表明东亚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在不断上升,对国际新秩序的...  相似文献   

13.
大事综览     
2005年12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首届东亚峰会召开,全球媒体高度关注.14日,首届东亚峰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6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与会领导人签署了<吉隆坡宣言>,讨论通过了关于防控和应对禽流感的宣言,就加强合作、相互依存、共谋发展达成广泛共识.  相似文献   

14.
东亚地区合作形式多样.东亚峰会是地区论坛,就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以促进东亚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东盟-中日韩合作("10 3")是基于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合作.建立东亚共同体必须以"10 3"为主渠道,辅之以"10 1"和其他东亚合作形式.中国应与东亚各国一起,坚持在"10 3"的基础上推进东亚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东亚地区合作中的主导地位,防范日本等国在东亚地区合作中的负面影响和对中国的遏制政策.  相似文献   

15.
“10 + 3”合作是指同处于东亚地区的东盟 10国与中国、日本和韩国 3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因此也称“东盟 + 3”体制或“东亚区域合作”。自 1997年正式诞生以来 ,尽管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 ,这一区域合作组织还是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并且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一位著名国际经济学家甚至预言“东盟 + 3”集团的形成 ,将“使全球首次呈现走向美、欧、亚三足鼎立之势 ,对全球经济和政治关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① 但是 ,这一曾一度被国际舆论十分看好的区域经济合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已难以有效推进 ,处于徘徊状态。对此 ,…  相似文献   

16.
RCEP: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12年11月即将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上,全球将看到一个新的自由贸易协议组织的诞生.这个协议组织全称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2012年8月,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经济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将在今年11月召开的领导人会议上共同推出RCEP.RCEP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新产物,这一开放的合作机制将直接影响今后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对企业发展也将产生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的两大趋势给东亚提出了两大问题,这与东亚金融危机一起加快了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模式的雏形——“10+3”机制的产生。作为目前东亚地区合作的唯一主渠道,“10+3”机制适合东亚的特点,推动了东亚合作的进程,为地区一体化确立了框架;并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松散性、高起点性等特征;为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应采取调整经济结构、完善机制、加强东北亚合作和增强东亚地区互信等措施。“10+3”机制是区域合作新框架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10+3(ASEAN Plus Three,简称APT)是东盟10国与中、日、韩3国建立的一种对话合作机制,是目前唯一只有东亚国家参加的合作机制。它是由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经济论坛”演变而来的。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包括东盟与中日韩的“东亚经济集团”(East Asia Economic Group-EAEG)设想(后改称“东亚经济论坛”East A-sia Economic Caucus-EAEG),当时,由于该论坛排斥美国参加,遭到美国反对,东亚国家也  相似文献   

19.
东亚合作要受到美国、中日关系、东盟等因素影响;针对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中、日、韩、印等国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构想.亚洲区域经贸合作的加强以及最后实现4+10的构想,将是亚洲国家在21世纪上半期势必实现的宏愿。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对东亚国家的货币金融稳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并促使东亚国家加强区域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东亚"10+3"的财长们于2009年12月发表了有关"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的联合声明,决定成立采取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安排(SRPA)作为"清迈协议多边化"的具体形式.从2000年以双边货币互换为特征的"清迈倡议"(CMI)到以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库安排为特征的"清迈倡议多边化"过渡与发展,表明了东亚"10+3"货币金融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