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发展,数据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生产要素。基于手工整理的2011—2020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研究表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企业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市场匹配三个环节整体联动实现更高效率发展的一种高级状态。数据要素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主要是通过关键性技术突破与知识创新的研发创新效应、生产流程优化与协同的生产协同效应产生影响,但市场匹配效应尚未完全显现;数据要素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高技术密集度行业与东部地区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时代下我国如何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装备制造业历来就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开发了一大批优势产品和关键技术,基本形成了以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飞机制造和重型汽车等行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体系,使关中成为我国四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如今,关中要在陕西的经济活动中率先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当之无愧的核心产业。因此,从战略发展的角度研究关中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劣势及其机遇与挑战,明确其战略发展思路,对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工业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逐步转化,面对高级技能人才匮乏现象,有关部门应该牢固树立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观念,从研究技能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等六个方面思考中国技能教育机制改革思路,并付诸实现,尽快适应中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兴办本科层次职业学院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对接高中教育、满足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要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比重逐步下降,而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业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更不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在现阶段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大力发展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亟待改变。亟须深化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助力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制造业是实现经济振兴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 ,抓住了制造业 ,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发达国家始终把制造业作为立国强国之本。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产业发展走势如何 ,研究建设新型制造业基地 ,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模式对于推进新型制造业基地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必然途径。本文从资本市场的视角讨论了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运行机制,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对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再制造是循环经济的高级形式和最佳选择,具有节约资源、节省能源、促进就业以及保护环境等特点。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再制造产业已经确立为战略新兴产业或支柱产业;而我国再制造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再制造理论和对产业态势的判断,通过运用SWOT模型分析我国汽车再制造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提出发展我国汽车再制造业的针对性策略。即要推动社会公众对再制造产品的身份认同;构建面向汽车再制造的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服务于汽车再制造产业的跨学科研究;为发展汽车再制造业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发生产业转移,在这种背景下,辽宁省要抓住机遇,积极承接国际上的产业转移,发展装备制造业。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曾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相对缓慢,在全国的位次后移,因此振兴装备制造业成为辽宁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首先明确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力强弱,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才能为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提供依据,因而关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高级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关系到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否尽快地转化为直接经济效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技能短缺的含义就是劳动力市场技能工人和职业技能供不应求。导致技能短缺的原因包括经济周期、技术进步、产品市场变化和培训制度的不完善。中国的技能短缺主要表现为生产制造业持续性的技术工人短缺,其主要原因在于培训投入不足,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以刺激企业增加培训投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师是核心。建立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就目前而言,可依据规范高职教师的人事立法时间都较旱,与之配套的制度缺失,致使相应的法律法规不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内涵,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立法进行整合修订,建立一部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定相关的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及其他保障性的措施,使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是高等科学文化、高等专业理论和高等技能的综合教育。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以社会发展为前提,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规格要充分满足社会或行业的人才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要对教育和教学的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前用工荒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金融危机深化和世界经济形势调整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恶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出了紧迫的要求,而且近几年我国持续的用工荒也逼迫着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用工荒其实质是技工荒,而企业在职培训投入不足则是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并用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构建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企业对在职培训投入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实现改革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技术工人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技术工人的整体技能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胜利油田要实现"十二五"战略发展目标,进而建设百年胜利的宏伟愿景,就必须深入调查分析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积极探寻油田企业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途径,探索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素质过硬的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培训权缺失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在呼唤社会关注农民工的发展问题。农民工的思想、文化和技能素质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我们所理解的针对农民工的培训不应仅仅局限于技能的培训,应是一种引导性、综合性、发展性的培训,是经济、法律、生活、交往等各方面的培训。农民工培训是一件关系农民、农村、城镇发展乃至全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7.
全国行政学院锐意进取,进行了全方位、整体性办学模式和制度机制创新,已成为公务员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行政学院的改革和发展与国家公务员培训体制及相关政策直接联系。要进一步创新行政学院办学模式,须从制度的层面化解学习目标偏离问题,以改革的思路优化整组培训机构体系,实事求是地解决培训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矛盾,用统筹方法处理教职工两种人事制度管理问题,创新并完善具有行政学院特色的培训考核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8.
股东主权思想和股权平等原则是公司归入权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思想基础,公司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精神是公司归入权产生的社会道德基础。公司归入权制度的价值在于强化了公司发起人的责任意识和风险负担,对公司大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违反特定义务交易获利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勤勉忠诚义务并审慎地履行职责,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司治理秩序,保护公司及所有股东利益不受到内部人侵犯,保证公司财产的独立性及所有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存在的现象,其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的问题。高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我国的高职校企合作大多是低水平、浅层次的,为此,应大力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加快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青年弱势人群家庭的收入不能支付我国现行标准的高等教育收费,其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强烈受挫情绪和沉重的心理问题带来了新的社会风险。只有避免由于农村青年弱势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不成功而造成的"马太效应",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