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思政课堂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就必须重视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精神以及相关文件要求,从爱国与爱党、爱人民的统一中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价值,并以此为根据深刻理解一体化背景下思政课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准确把握爱国主义情怀的时代意义,将其按照不同的学段要求落实于思政课教学中,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实现与时俱进的更新,以提高中小学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人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的人,思政课只有回归社会生活,才能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大思政课”视域,用足用好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有机融入思政课堂,让社会生活成为思政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真正体现“大思政课”视野之大、场域之大、格局之大,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关键在教师。高中思政课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自主研修,掌握思政课程科学理论,坚定使命担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要求提升自身素质,探索创新高效思政课堂构建方法;潜心磨课,打造生命课堂,修炼跨学科教学能力;探求育人之道,突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演绎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深度教学是基础教育学段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评价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深度,一个关键指标就是教学中是否真正启动了学生思维。构建思维课堂,关乎核心素养落实,关乎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发挥。外显学生思维是开启思维课堂的基点;鼓励课堂提问是推进思维课堂的有效手段;建构思维模型是达成思维课堂的关键;实现思维进阶是构建思维课堂的旨归。  相似文献   

5.
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需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还存在着课程理念脱离实践,融通性不足;课程内容重复赘余,连贯性不强;课程设计缺乏整体安排,衔接性不够;课程教学相互独立,合作性不频;课程评价欠缺量化统一,标准不清等诸多问题。在了解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对思政课总体要求一以贯之,实现课程理念一体化;统筹安排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推动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协同合作,实现课程设计一体化;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互动,实现课程教学一体化;完善不同学段思政课评价机制的建立,实现课程评价的一体化;探索可行性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与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思政课教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大会报告和过去十年的伟大成就,不仅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鲜活案例,更是最好的教科书。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深、讲透、讲活,让党的好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让思政课教学有高度;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十年非凡成就,讲好中国故事,让思政课教学有温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讲透中国成就之因,让思政课教学有信度。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主要指在教育目标、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指向性、精确性与关联性。传统思政教育针对性不足主要体现在调研滞后、分层教学不足、专题教学不深、个性化教育薄弱等多个方面。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通过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微调查、开设专题微课堂、创建思政云专题课堂、运行思政个性化教育平台等有效途径,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举措。中小学段是青少年“拔节孕穗”的重要阶段,中小学段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实践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应明确自己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链条中的主体角色与担当,精准把握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要义,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切实做出自己的学段性贡献,致力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  相似文献   

9.
高中思政课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如今,数字化时代日新日异,衍生出许多网络用语。这些网络用语具有诙谐、有趣等优点特点,可以促进高中思政课的趣味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学生的价值建构和素养培育。基于此,思政课可以运用合适规范的网络用语进行扩容提速,将网络用语开发为教学资源,塑造生活化的“接地气”课堂;将网络用语转换为教学话语,打造对话性的“高人气”课堂;将网络用语挖掘为命题素材,创造时代化的“正能量”课堂,以此造就更具生活化、年轻态的新生态思政课堂。  相似文献   

10.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不同学段“同上一堂思政课”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一大亮点。基于整合智慧与资源促进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目标,可以通过统筹规划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衔接、筹划多种教学方式等措施形成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全面联动的融合式整体框架,助推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的落实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讲好中国故事,是思政教师的时代使命,也是素养育人的实践要求。坚持故事思政教学主张,要求教师以中国故事为载体,以育人目标为导向,以培育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解决问题”的故事任务,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之中的真善美。制定素养评价指标,落实“教学评一体”理念,构建有跨度的教研共同体,鼓励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深度协同,共筑育人合力,为培育时代新人打牢思想基础。1.选好故事是前提。一是选用主题故事,以“标”定教明尺度。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中学思政课如何落实入脑入心入行,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回应的时代命题。在思政课教学中创新教学思路,从知、信、行三维度让思政课"动"起来,在"动脑才能入脑""动心才能入心""在行动中实现统一"中推动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真知、真信、真行。  相似文献   

13.
思政教师以教学创新激发学生创新之力,是当代为师者的教育使命。让我们更新教育理念,以创造之心启迪学生创新意识;让我们创设和谐教学氛围,以尊重之心树立学生创新精神;让我们注重科学方法引导,以塑造之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我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教育之心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提出体现着时代关切的意蕴,为思政课改革和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就必须在思政课教学内容协同供给机制、思政课教师协同发展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平台机制、思政课教学方法协同发力机制实现创新,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具有理论深度、时代温度、实践力度的“金课”。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加强高中与大学阶段思政课有效衔接,既是由这两个学段的特殊性决定,也是出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高中与大学思政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考评等方面存在的脱节现象值得高度重视。新时代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有效衔接的路径举措,包括加强高中与大学思政课课程及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以及建立思政课教师的相互交流渠道,从而形成高中与大学思政课建设的合力,助力于时代新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我们要自觉学习贯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始终把“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作为自己的信条,并且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中不断认真学习和落实素质教育新理念,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强化“立德树人”意识,推动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和遵循“课程生活化,课堂活动化”的理念,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7.
<正>学问在于点滴勤,教学更当惜光阴。当下,高中思想政治课面临着“大思政”、议题式、活动型教学方式的深度调整。如何让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有限”的课堂发挥最大的育人效果,需要教师从课堂时间分配上下足功夫。只有高效地分配时间,把时间用在突破学生思维认知限制的“刀刃上”,才能让真理之光穿越迷雾,照进学生的心灵,滋润思想成长,形成学科素养。一是直截了当,在铺垫处省时。课堂教学犹如“写文章”,处理好起承转合,就能够移步换景、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8.
网络热点素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丰富思政课教育内容的重要元素。思政课教师要找准网络热点素材与思政课的契合点,紧扣教材内容寻找学生关切的热点话题,使思政课紧跟时代发展动向,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启发学生深入思索,打造有知识、有热点、有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金课"。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全国公安院校已形成广泛共识,由此推动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公安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灵动的智慧空间,"活"的思政课堂应该是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思维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是充满着"真"、洋溢着"善"、体验着"美"的课堂。推动思政课堂教学转型,主体、形式、内容是思政课的核心要素。因此,上"活"高中思政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思政课教师要有"活力";第二,思政课教学形式要"活用";第三,思政课教学内容要"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