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第二章 诊断和治疗第一节 精神障碍的评价体系现代社会对精神障碍者所产生的种种直接的、显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医学和法律两种评价体系来实现的,这在当前世界具有普遍性,我国也是如此。因此笔者首先将对这两种评价体系做一些简单的归纳、比较和分析:一、医学评价体系在这一评价体系中:1.评价主体必须是精神医学工作者,且具有精神病学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临床经验。2 .医学评价应是合法的评价主体根据国家法律认可的精神医学诊断标准①和医学诊断程序,就被评价主体的精神状态所进行的纯精神医学角度的评价,其具体结论是精神病学诊断和医学治…  相似文献   

2.
王新  孙东东 《证据科学》2004,11(2):152-156
现代社会对精神障碍者所产生的种种直接的、显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医学和法律两种评价体系来实现的,这在当前世界具有普遍性,我国也是如此。因此笔者首先将对这两种评价体系做一些简单的归纳、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比较目前国内比较权威、影响面比较广的四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法学期刊的评价结果,分析其中的差异,进而对这四种学术评价体系的评价目的、定义、研究方法、学科范围进行比较,分析这四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评价指标,并指出法学期刊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进而提出法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设想,以期获得业界认同,并对其他学科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地区的精神障碍者人数较多,且较为分散,管理难度很大,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一个隐患.笔者拟从我国现阶段农村精神障碍者的管理现状入手.对于完善农村精神障碍者的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引起全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精神卫生法庭是一种专门处理涉及精神障碍案件的法庭模式,目的在于将卷入司法系统但是需要治疗的精神障碍者送往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并由法庭对治疗的过程进行监督和协调,以减少精神障碍者的再次犯罪率,从而节约医疗和司法成本.本文介绍美国精神卫生法庭的定义、操作方法、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美国精神卫生法庭制度对我国处理卷入司法系统的精神障碍者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头部创伤后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附34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研究头部创伤和精神障碍的关系及其伤情评定等相关问题。方法34例头部创伤1年后出现精神障碍的鉴定案例,分为车祸组与殴伤组,对两组有关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车祸组出现明显昏迷者及具有明确神经系统体征者显著多于殴伤组,殴伤者出现痴呆样表现者多于车祸组,两组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严重缺陷或丧失的例数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头部创伤严重程度和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及后果不成比例,在伤情评定时对精神功能缺陷及丧失这一重要因素应充分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7.
<正> 一、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确定标准,也即刑事法律对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立法方式。世界各国刑法虽然普遍对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确认精神障碍是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重要因素;但是,各国刑法所规定的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标准或所采用的立法方式,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相似文献   

8.
头部创伤后出现精神障碍或智力缺损,因缺少对精神障碍和智力缺损统一的评价配套标准,是司法鉴定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连云港正达司法鉴定所2011年89例与颅脑创伤有关的精神障碍或智力缺损的案例进行调查分析,力争找出该类鉴定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更好的开展此类案件的伤残评定工作谈谈意见,希望对此类鉴定有借鉴意义. 1案例资料 1.1对象与方法 2011年127例法医精神病鉴定中的89例与颅脑创伤有关的精神障碍或者智力缺损的鉴定案例.  相似文献   

9.
黄卫貂 《法制与社会》2011,(25):213-214
精神障碍者(精神病人)是一类具有危害的社会特殊群体,尤其是肇事肇祸的精神障碍者对他人的生命财产的危害尤为剧烈。如何对有肇事肇祸倾向或者业已肇事肇祸的精神障碍者进行有效的社会管控,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庞冬梅 《北方法学》2012,6(1):78-86
俄罗斯的犯罪构成理论与德国的构成要件理论都是以费尔巴哈的Thatbestand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犯罪论体系。俄罗斯的犯罪构成理论继承了费氏Thatbestand理论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构建了今天占通说地位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以贝林为代表的古典犯罪论体系将主观要素与评价要素从构成要件中切割出去,形成了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支离破碎的构成要件";后又经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目的主义犯罪论体系、目的理性犯罪论体系的演变,重新将主观要素与评价要素逐渐复归于构成要件,这是德日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构成要件理论向费尔巴哈最初主张的Thatbestand理论的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