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借助社会资本,可以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弥补乡村治理正式制度的不足,化解乡村治理过程中的集体行动困境,从而提升乡村治理成效。我们可通过优化同质性社会资本、完善制度性社会资本、健全文化性社会资本等方式,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正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无疑对现代乡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把握乡村发展机遇,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方向,遵循乡村自身演进规律,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在开放格局中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现代乡村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治  相似文献   

3.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对农村的具体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阶段,社会转型正面临从传统乡土社会转向城乡社会的关键时期,乡村治理现代化变革亦迫在眉睫。如何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乡村良序善治事关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乡村治理在实践中通过矛盾倒逼机制、制度变迁机制和技术促进机制,实现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4.
农村文化体制演变跟国家的乡村治理转型密切相关。新世纪以来,农村文化体制逐渐从原来的"国家本位"转向"农民本位",即国家通过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文化服务、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来增强广大农民对现代国家的合法性认同。当前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尊重农村多元文化、包容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实现"核心价值引领"与"农民文化需求导向"的有机结合。进而言之,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形成富有活力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卓有成效的农村文化服务机制和规范有序的民主参与机制,并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乡村关系是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命题,有两种实践进路:一种是国家与乡村之间的"现代—传统"关系,表现为通过现代城镇及社区取代传统乡村,通过"资源下乡"和升级达标任务改造传统乡村,通过现代认证和个人权利保障解构传统乡村;另外一种是国家与乡村之间的"政权—社会"关系,人民公社时期的国家政权建设完成了组织载体层面的建设,但现代治理规则层面的建设还没有彻底完成。后税费时代的当下,国家进一步对政权建设的组织载体进行强化,并不断将现代治理规则嵌入到乡村社会之中。在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既需要对支撑"发展主义"的"锦标赛"体制进行反思,也需对行政体系推动国家政权建设的趋势进行反思。解决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起联结国家与乡村的"中间层",夯实国家权力与乡村权利的平等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变迁是一个国家建构现代乡村社会的过程,始终由政府主导;同时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和创造的过程。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变迁的关键在于:尊重农民的意愿,获得农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充分发挥民间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变迁是一个国家建构现代乡村社会的过程,始终由政府主导;同时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和创造的过程。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变迁的关键在于:尊重农民的意愿,获得农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充分发挥民间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国家对乡村社会拥有无所不在的统治权。从1980年代推行的村民选举制度,通过国家法律的确认和村民选举的实践,逐渐实现了农民的有限自治。村民选举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成果,它在乡村社会的传播,促进了乡村公共领域的形成,增强了农民的契约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精神,进而使乡村政治文化在结构上做出新的调整。在新的乡村政治环境下,民意成为乡村政治的精神基础,协商成为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诚信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有效破解乡村治理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乡村治理中新型社会组织之"新"逐显端倪。因此,对乡村治理主体、治理结构的变化进行考察分析,其符合现代乡村治理的新指向,符合现代国家治理建构的逻辑机理;符合乡村治理中的内外部环境需要,从而为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给予美好的愿景,为推进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治理结构等发展、创新提供参见。  相似文献   

10.
通过项目制的形式进行乡村治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项目制既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有助于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透镜”审视乡村治理中的项目制,其优势在于价值合理性、工具合理性以及二者的统一。即项目制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底色、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认同;增强了国家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能力、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要素。然而,由于项目主体行为逻辑间的张力,导致项目制辩证性地存在限度。中央政府、基层政府、乡村社会与农民等主体之间行为逻辑的差异,使得“项目”主体的目标定位、行为方式、利益判断存在罅隙。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看,构建科学、合理的项目主体结构,理顺项目主体间行为关系是充分发挥项目制治理优势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蒲德祥 《前沿》2010,(21):172-174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离不开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政府在管理理念中要树立以幸福观为核心的管理价值观,以为人民谋取最大幸福。在对幸福观的概念与综述的基础上,从对国民财富的研究到国民幸福的研究中为政府管理理念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认为政府应建立以幸福指数为主的管理指标体系获得社会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达到政府管理的终极之善,以幸福最大化为政府的目标分析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公安院校学生管理要注重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院校学生管理要注重以人为本,加强服务型管理,了解学生身心特点,重视学生心理问题,适应学生个性特征和需求,有的放矢管理;重视人文型管理,开启美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人文及情感素质;强化尊重型管理,培养学生民主与爱心意识,使学生具备更多的优良素质和品行.  相似文献   

13.
王春华 《北京观察》2007,(12):60-62
在澳大利亚赫伯申贝的社区生活,每个人都有权维护自己的安全,每户居民都积极参与维护本街区的环境,以使自己的房地产增值。  相似文献   

14.
CHEN CHUNAN 《人权》2011,(4):28-31
The term social management has been brought to prominence in China only in recent years. The country has set the objective of building a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隐性管理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明显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方式不予配合甚至抵触的现象,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实行隐性管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管理学中的跨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公共权力非规范化运作负面效应的腐败现象,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腐败被称为席卷全球的"黑色浪潮".为此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治理和打击腐败,并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主要介绍新加坡在反腐败方面的制度和经验,使我们能够从中受到启示,移植和借鉴新加坡先进的反腐败经验,完善我国的反腐败制度,进而为我国统一的<反腐败立法>的出台,提供有益的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8.
公共管理中的绩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映桃 《桂海论丛》2006,22(5):50-52
西方国家绩效评估实践表明,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强力催生的结果,反过来它又有助于后者目标的实现;但囿于后者以管理主义为理论指南,从而使前者打上了管理主义的烙印。因此,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时期绩效评估的经验,克服其现实局限,构建当代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理论框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际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跨国经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语言、习惯和信仰等存在的差异,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和语言等方面;跨文化管理主要有母国文化主导型、当地文化主导型、文化嫁接型和企业文化主导型四种模式;跨国文化从冲突到融合,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国管理。  相似文献   

20.
解决北京道路交通拥堵这一问题,需要从体制、政策、规划、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文章从交通管理的角度较系统地进行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