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侦查是刑事诉讼的基础阶段,侦查质量直接关乎审判的效果。主办侦查员制度是审判中心语境下提升侦查质量、完善司法责任制、应对侦查人员出庭的必要举措。构建符合审判要求的刑事侦查体制必须明确主办侦查员制度的范畴,破除其内在的制约因素,构建出符合侦查实践与刑事审判要求的侦查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审判为中心”,是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必然方向.“以审判为中心”,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构架,其与审判中心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作为追诉方,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追诉行为要得到审判的确认,就必须以审判为标准和方向,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必定会影响到侦诉关系.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背景下,检察机关既要与公安机关加强协作,又要强化对侦查行为的约束,构建新型侦诉关系,是应对诉讼制度改革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符合刑事诉讼规律的侦查、公诉、审判模式。为了从刑事司法源头上确保各个诉讼环节的刑事司法属性,必须建立科学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运行机制,破除司法权的行政化、地方化倾向。在公安侦查领域,主办侦查员制度的构建要围绕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目标,设立相对独立的侦查机构,建立主办侦查员员额制度、独立办案制度、责任终身制度和职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体现了刑事诉讼的基本规律,也是确立审判中心主义的必然要求。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形成了"以侦查为中心"的诉讼模式,侦查人员很少出庭作证。要确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必须对侦查权进行有效的司法控制,而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化是较好的切入口,也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5.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是一项精细化的系统工程,任何一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完善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补充侦查的目的在于弥补前期侦查疏漏,完善案件事实和证据。法庭审判阶段补充侦查是程序倒流的典型样态,导致侦查行为与审判程序交错,渲染了侦查中心主义色彩,与程序安定、程序构造、公正审判等诉讼原理冲突,缺乏理论证成。实践中,这一制度呈现功能异化倾向,成为延长诉讼期限、规避控诉风险和终结诉讼程序的变通之策,背离立法初衷。从长远来看,宜于废止法庭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同时建立健全检察引导侦查、公诉审查、撤回起诉、司法业务考评等配套制度,以契合审判中心之要求和庭审实质化之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提出探索建立重大刑事案件讯问合法性核查制度,进一步完善排除非法证据、介入与引导侦查取证,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杜绝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7.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符合法治建设需求,并对侦查取证、检察办案和侦检关系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检察机关引导侦查取证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检察引导侦查对于提高刑事审前程序的合法规范和办案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检察引导侦查的立法不足、实践困境,探讨相关理论依据,提出构建检警分离基础上的检察引导监督模式,并从健全相关立法、设定案件范围、确定引导主体、拓展引导方式、建立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8.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及诉讼证据规则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为适应新形势下司法改革的要求,通过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探索审判中心主义背景下侦查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重新审视侦查的地位,转变传统侦查理念,提升侦查取证的质量,确保侦查活动经得起审判检验,以期适应并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以新《刑事诉讼法》确立和完善的证据制度和公安部修订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操作规则为依据,正确理解刑事诉讼中新的证据种类与内容,明确补充完善的收集各种证据的方法及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的制度与规范。在新的证据制度条件下,研究侦查部门的工作对策,即要强化证据与程序意识,适应刑事诉讼从侦查向审判中心转移;重视实物证据,适应侦查模式从“供到证”到由“证到供”的转化;重建操作规则与考核制度,强化侦查办案在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效率;强化预审职能与工作协同,调整警种分工;强化专业人才培训,提高运用证据制度办案的水平;加强人力物力,建立健全证据保全制度。  相似文献   

10.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要求案件侦破由以侦查为中心转向以审判为中心,侦查模式从"由供到证"转向"由证到供"。以审判为中心,关键是以证据为核心。人像鉴定是侦查活动中进行对象身份识别的重要手段,其鉴定结论是重要的诉讼证据。在侦查活动中,人像鉴定可以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获取口供和其他证据,亦可认定犯罪嫌疑人,实现零口供定案,在案件侦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前侦查讯问存在的困境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侦查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刑事案件侦查对侦查讯问过度倚重的现象,这与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要求侦查工作应当在过程与结果双重价值下运行的要旨相背,导致侦查人员在讯问过程中出现心理偏激和行为失范,更是案件"诉不出去"的重要原因。侦查人员应当确立"审讯的功夫应在审讯之外"的基本观念,才能充分释放侦查讯问的法治效能。  相似文献   

12.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需要首先厘清诉审、诉侦、诉辩的相互关系.新型诉审关系,应当以控审分离为前提,以不告不理为原则,从而推动庭审实质化;新型诉侦关系,应当将侦查阶段视为公诉职能延伸与拓展的主要方向,探索检察介入侦查、公诉指导侦查制度,明确检察机关在审前程序中的主导地位,强化侦查监督与动态制约机制;新型诉辩关系,应当在合理的诉讼构造之下各尽其职、各负其责,达成对抗而不对立之共识,在诉讼进程中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良性互动,并进一步落实检察机关维护律师合法权益之重任.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的诉讼制度以侦查为中心,它体现了效率、治罪、经济等诉讼价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表明刑事司法正向以审判为中心、以庭审为中心转变。这需要配套的证据规则体系和司法运行体制的支撑,绝非易事。对于在刑事诉讼中"承上启下"的检察机关而言,不仅需要客观评价以侦查为中心诉讼制度的利弊,正确解读以审判为中心,而且要找准改革的进路,做好自身定位。  相似文献   

14.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审判为中心"意味着审判是诉讼过程的中心环节,庭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直接言辞原则被充分贯彻,控辩双方实力得到了均衡,证据裁判原则、法律定纷止争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都将与之前"侦查中心主义"的诉讼结构的特征有所区别。在"以审判为中心"制度下,影响侦查行为的主体扩大,公安机关侦查权行使时受到了法院、检察院、辩护律师越来越多的影响;公安机关侦查理念落后,警检活动相互脱节、公诉效率低,证据证明力不足、放纵犯罪等问题就显现了出来。公安机关必须从转变侦查理念、密切警检关系、提高侦破案件能力来入手,以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 ,当事人的申请回避权起始于侦查 ,终止于审判 ,但在司法实践中 ,刑事诉讼当事人的申请回避权未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回避起始于侦查终止于审判的规定 ,并未把执行程序尤其是死刑执行程序涵盖进去。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当事人的申请回避权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从表面上看是强化法官在刑事诉讼中的核心地位,实质上是强化证据的审查和判断,严格落实证据裁判原则和直接审判原则是其题中之义。侦查机关承担着收集证据的重要职责,其证据供给质量直接影响刑事诉讼的运行状况。从证据审查实践来看,侦查机关取证问题主要集中在取证不全面、取证不规范和取证不严谨三个方面。侦查机关证据供给乏力存在多种证据表现,包括笔录类证据制作、书证提取、讯问、鉴定检材的提取和邀请见证人制度等方面。为了强化侦查机关的证据供给,需要围绕证据审查制定举措。除提升侦查机关全面取证、规范取证和严谨取证的自觉性外,还应当加强侦查人员以外的外部审查,通过创新证据审查机制来保证证据的证明力和证据供给质量。  相似文献   

17.
当前,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中,法律适用问题集中体现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适用上。有关该规定适用的法律属性、证据观念重构、法律冲突及规定与相关刑事法律的关系等问题值得研究和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审判新模式探析刘聪*刑事审判是刑事诉讼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各项诉讼原则、制度集中体现的重要阶段,所有审判以前的立案、侦查、起诉等诉讼活动都是审判活动的前奏曲,是为审判活动打基础的。正因为审判阶段在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现代各...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对于侦查机关的取证能力与规范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核心内容,非法口供排除以制度的形式对于讯问工作进行了体系化的顶层设计.但实证研究表明,非法口供排除的实施效果不尽人意,主要面临法律规定存在不足、配套制度有待完善、侦查人员 自身因素以及监督和奖...  相似文献   

20.
刑事案件“情况说明”在刑事案卷中大量存在,但其证据地位尚不明确。本文对刑事案件“情况说明”从含义、特征、功能等三方面进行释义,结合对上海市某区公安分局案卷抽样统计,总结出刑事案件“情况说明”的适用现状及存在的弊端。通过对其所具有的合理性因素分析,从理论上对其证据学属性进行探析,从实务上构建规范路径,从而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及侦查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