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立 《思想战线》2012,38(1):10-13
学界主导的意见是将艺术人类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艺术"二字提示,不能将艺术人类学的对象完全等同于"文化"。当前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与艺术存在某种疏离,应该尝试回到并回应艺术学、美学提出的艺术问题,为艺术人类学寻找相应的对象和议题,思考如何将其延展到艺术人类学中重新厘定,而不是简单地加以摒弃。促使学科之间形成有意义的对话主题,使艺术对象真正成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何明 《思想战线》2011,37(4):7-12
人类学对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参与者增多;同时,"多文化之文化"视角和"多点民族志"方法,与艺术理论和美学特别是从中派生出的"文化研究"形成了更明显的整体性把握人类建构艺术经验的"合流"态势。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必须参与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活世界如何建构艺术与艺术如何表述生活世界,整体性分析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用与非实用、审美因素与非审美因素等之间的关联。从实践出发的关系分析是艺术建构经验研究的关键工具。迈向艺术经验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维度:社会文化的艺术建构经验和艺术的社会文化建构经验。从这两个维度切入,会呈现包括艺术边界、艺术圈子、艺术生产、艺术变迁、艺术交流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3.
一、从艺术的角度看旅游:"旅游是一种表演性的艺术" 对旅游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显现在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人类学早期对旅游的研究也侧重于跨文化的视野,或认为是一种神圣的现代朝圣.随着西方人类学的发展和现代旅游的兴盛,旅游活动的美学问题逐渐受到了关注.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可分为: 学术准备、 学术起步、 稳健发展 3 个时期。在后两个时期中, 可总结出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 田野工作中的艺术人类学、 社会发展中的艺术人类学、 国际交流中的艺术人类学、 本土理论建设中的艺术人类学等 5 个方面的特点。 对中国艺术人类学 20 年的发展之路概括。 任何新的理论都是来自于新的社会实践,中国 30 年来的巨大变化, 为中国学术理论创新提供了许多研究资源, 尤其是艺术人类学。因为作为它研究对象的艺术, 在社会实践方面往往具有先锋性, 其所具有的创造性精神,往往是冲破旧藩篱的一种力量。 为此, 艺术人类学学者们所收集的丰富田野材料和所进行的大量社会实践, 正在促使本土理论进一步完善, 并汇集为一股推动中国学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艺术终结论"在艺术的"现场化"语境以及艺术的"哲学化"存在中深入反思当代艺术与美学现实,它并非强化某种终结的事实,也并非意味着走向研究的终结,它所提供的思想启发与艺术反省对当代美学研究而言正是一种警醒式的开端.在美学视野中,"艺术终结论"意味着"艺术本质"的问题所面临的新的危机,"艺术终结"研究对深化当代美学与艺术文化的现实发展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6.
审美人类学并非对于"美"的纯粹凝视,亦非流于对其文化事项的收集,而是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物质基础,及其"美"之规定性的同构性的系统性研究。在美学与人类学的交流互补中,审美文化这一聚合性对象根据其表现形态、场域性和心理机制等层面,主要形构为如下三个方面:(1)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包括原始艺术抑或"艺术前的艺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仪式中的艺术,以及当代富于杂糅性和流动性的艺术形态;(2)地方性审美经验;(3)审美偏好。审美人类学是关于审美和艺术形构机制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人类学与美学的契合与边界之处,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理念与方法都将呈现出新的气象,并由此开拓出当代美学新的研究格局与未来。  相似文献   

7.
《思想战线》杂志推出"艺术人类学探论"专栏,以冀推进这一新的、引起学界普遍关注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建设与发展。论文作者均是在国内对作为一个人类学分支学科或者研究领域的艺术人类学有所观照的学者,不少人还是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他们或基于广泛而  相似文献   

8.
洪颖 《思想战线》2006,32(6):15-23
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滥觞期大致可上溯到19世纪中后期,与作为其主体学科的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联系密切。西方学者在人类学视野、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艺术研究按照其立场取向的不同可归纳为艺术审美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3种类型,呈现出审美艺术还原和社会文化还原的学术旨归。其研究对象范围的确定及立场取向的变迁表征了一种自觉趋近于社会思潮背景及现实生活的学术姿态,并客观地对国外学界在该领域基本限于个案阐论而较少学科理论建树的总体研究状况负责。  相似文献   

9.
艺术人类学的展开并不止于简单的对象(艺术)与方法(田野工作)的相加,"艺术"与"田野"在"日常生活"处相交,并因由二者各自的内涵特征而契合相生出独特的学术张力."艺术"是一个逐渐被历史中存在的人建构、解构、重构起来加以认识的术语;"田野"有着作为地理空间概念和实地研究方法的双重内涵.人类学视域下"田野中的艺术"有两个认知向度:在"田野"--不同村落、社区--存续的各种样式的艺术实践,以及通过研究者的"田野"--"在当场"的体验、观察、访谈--而获致对于特定艺术实践的社会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0.
艺术人类学研究在国内渐成热点,从学科发展进程中对学科的认知、学科基本定义、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构成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对认识和分析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定位及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中,应当秉承人类学立场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明确学科定位,不断深化理论思考。与此同时又需要有更大的包容性,既基于学科的纯洁性,发展建立在学科认同基础上的理论追求,又能够面对实际问题开展更为广泛的跨学科交流,谋求跨学科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雷蒙德.弗思认为,非西方民族和西方人有着共同的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他强调对艺术的情感因素及其社会价值的认知,并吸收了现代艺术观念,认为艺术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他提出要将艺术置于具体的文化情景与社会语境之中进行研究并注重对艺术的社会功能的探讨。他以战争为界线,将艺术人类学史分成了3个阶段,并简单介绍了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及理论特色。他注重社会变迁对异域艺术的影响:一方面是消极影响,如艺术中的宗教意义消失,导致艺术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如给当地艺术品带来了新的市场,为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张晓萍 《思想战线》2003,29(4):66-69
我们在强调旅游开发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原汁原味"。但事实上任何一个旅游地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原生文化"和盘托出"。"舞台真实"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并不等于原生文化本身,它通过艺术的加工提炼使原生文化显得更加真实。"舞台真实"的象征意义还体现在通过这样的形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复制,其"真实性"获得了"可持续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越轨"与秩序--社会学与人类学相关研究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百庆 《思想战线》2002,28(1):88-93
“越轨”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时同时关注的一个特殊视野 ,是一种违反重要社会规范的行为。许多人类学、社会学家 ,如涂尔干、莫顿等 ,在自己的理论中都对“越轨”和秩序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阐述。各国学者分别在社会结构论、标志论 (标签论 )、本土方法论、象征互动论等理论中探讨了“越轨”的行为。秩序是保证社会有序运转的条件 ,人类学家非常关注社会秩序内部的复杂性和各种因素对秩序的影响 ,重视秩序在不同层面上的相互交织和关系。他们认为 ,秩序和“越轨”都有其情景性和相对性 ,行为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产生出循轨或越轨两种表象。在现代社会中 ,研究这两个范畴 ,是为了找到让社会更有序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诸对矛盾与"主客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存在着诸对矛盾.首先时这些矛盾关系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参照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远-近经验"理论,从知识论的角度展示了田野调查中"主客住"研究模式及其相应的理论困境,认为研究者动态地调整与调查对象的关系,保持与调查对象之间自然的矛盾张力状态,扮演一种界于局外人与局内人之间的"中间人"角色才是处理田野调查诸对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以个案研究为基础,本文从环境人类学角度分析了内蒙古草原沙漠化问题中的"自然观转变":从传统文化体系的"有机体自然"到市场现代性的"资本化自然".笔者指出,将自然看作一种流转生利的"资本"的观念与草原生态危机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6.
彭兆荣 《思想战线》2002,28(6):40-42
旅游是介乎于东道主和游客之间的结构性行为,就不仅仅指具体的人的行为,它必定包含着一种自然生态或者生产形态的改变。旅游开发时常成为"建设/破坏"地方性资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对矛盾。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如果贸然把自己的特色去作金钱交换,又无法使这种交换长时间地继续下去,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需要特别警示的是:切不能以牺牲地方性文化资源为代价,削弱了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散打是武术中运用踢、打、摔、拿、格、架、挡、截等攻防方法进行有规则的实战的对抗性项目.散手是搏斗运动中的一个分支,在技术和战术上都具有独自特点;因而针对不同类型的比赛和不同类型打法的对手,就应该确定不同的战术内容.文章通过对散打战术的浅析,针对"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战术的特点,重点论述了其在散打中的战术作用,为散打的技战术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