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网络的扩展和延伸,中学生上网人数正在急剧增长。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网络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我国网络用户中10-19岁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7.3%,仅次于20-29岁年龄段,是中国网民的第二大用户群体。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认知与行为方式,正在迅捷地影响着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他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自我认同以及成长形态,从而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河南省驻马店市F村辍学中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当地村村民的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辍学行为的背后,实质上是农村中学生、学生家长理性选择的结果。从微观的个体层面来看,农村中学生选择辍学以及家长默许子女辍学是基于对经济效益、情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追求;从宏观的社会环境来看,由教育投资的高成本低回报而触发的"读书无用论"和打工经济潮的盛行,进一步为学生跟风辍学、家长纵容学生辍学的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这两个层次的因素交织影响,共同促成了农村中学生辍学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学生既是少数民族成员,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民族认同存在身份的双重认同,其民族认同及文化融合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在此以437名佤族中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佤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结果表明,佤族中学生民族认同主要包括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等四方面,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性别、年级、社会文化环境及语言的影响。此外,佤族中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存在双重身份认同理论负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4.
深圳是全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又靠近港澳,港澳电台日夜传播着港澳和西方的流行文化,对深圳中学生的行为变化和心理发展影响强烈.这种无所不在、无所不有的文化包围,使得传统文化的市场日趋缩小,"严肃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弱.父母们在抱怨他们的权威正在日益减弱,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把孩子从父母理想的模式中拉走.教师们也慨叹:我们教育了几年,抵不住一部电影、一本小说的魔力!可见流行文化对中学生的魔力有多大!流行文化,是一种反传统的,大众性、通俗性的文化,包括时装、文娱、体育、流行哲学、道德态度、性爱态度、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政治、文学趋势等等,一切与相对凝固化的传统文化有别的、变动性的、与大众精神生活有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按其性质可分为"蓝色文  相似文献   

5.
城市中学生网络游戏消费行为的心理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菁 《青年探索》2009,(2):74-7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逐渐成为网络消费的一个热点,并受到了广大中学生的青睐。对南京市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结果表明,青少年网络游戏心理需求由对现实状况的补偿、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成就体验三个维度组成。  相似文献   

6.
吴庆文 《群众》2008,(10):88-8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继报纸、电话、广播、电视之后人类社会又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日益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以及思维方式。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阶段的中学生,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容易被误导,从而引发大量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因此,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学生素质教育应包括哪些内容?在确定素质教育内容时,应注意其科学性、可操作性、测评性,应与人的全面发展内容相适应,还应考虑社会需要,着眼于未来发展。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它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三方面内容。 道德教育包括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道德两个主要方面。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掌握这些规范要求,并据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即养成良好的品德并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作为网络行为的主群体之一,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参与者和接受者。实现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构筑社会主义网络文化阵地;大力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现实交际,防止网络虚拟交往的负效应;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指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自己进行思想反省和行为的制控,达到自我完善,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自我总结、自我鉴定、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等,都是被普遍运用的个体自我教育的形式。集体自我教育则是在中学生的一个群体内部,开展群众性的自我教育活动,彼此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竞赛评比、演讲朗诵、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都是集体自我教育的形式。这种集体活动的过程,也是每~个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由此可见,中学生的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  相似文献   

10.
目前,是否支持在学校为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已经成为印度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印度的中学生对此问题的观点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因为文化传统等因为,印度中学生对性问题的态度以理性和谨慎为主;支持为学校引入性教育的观点占主流.  相似文献   

11.
孙云晓 《半月谈》2004,(16):1-62
中学生崇尚名牌是非常合乎情理的现象。何为名牌?名牌是文化的凝结,是质量的象征,是时代的标志。中学生正处于多梦的时节,他们对名牌往往一见钟情,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进一步推理,崇尚名牌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中学生崇尚名牌,其主旨也是崇尚现代精神,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现代人。但是,话说回来,希望崇尚名牌的中学生朋友能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偶像,作为一种认知和情感的符号,在青少年中存在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无处不在的影响。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主要群体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年龄阶段(青春期)和生理特征,对偶像的崇拜更凸显出独特的方式和特点,他们对偶像的自由感知和多元理解能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中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这对于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状况十分必要。由此,我们随机抽取了天津市两所中学在校生的三个初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和两个高中年级(高一、高二),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9份,有效回收率为83.0%。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偶像崇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年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京市四所学校726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85.8%的中学生有崇拜的偶像。“歌星影星”、体育明星”、“身边人物”、“政治人物”和“文学家”是中学生偶像崇拜的主要类型。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类型分布有着显著的性别、年级和校际差异。男女中学生均主要以男性为崇拜的偶像。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网络侵犯行为的社会影响不尽相同,都可从正负两个功能维度考察。观点表达型侵犯行为既可助推不良网络文化的形成,或是被操纵成各种虚假民意,也可成为了解真实民意的重要窗口;情绪宣泄型侵犯行为既可干扰和破坏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也可在一定条件下促进社会的整合;利益诉求型侵犯行为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网络环境的污染或在客观上造成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动员,也可成为利益受损者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网络犯罪型侵犯行为则既可能破坏经济社会发展或造成网民的心理恐慌,也可起到为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普及奠定基础和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作用。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而言,既要重视网络侵犯行为的社会影响,也要注意对不同类型网络侵犯行为的社会影响加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中学生作为一个年轻、敏锐、躁动,又生活在文化生活丰富、信息获取快捷、紧跟时代潮流的城市中心的青少年群体,学习之外的生活和消费总是站在时尚文化的前列。了解城市中学生时尚文化消费的情况,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成都市树德中学2005级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组从业余文化娱乐、饰品和日常用品消费等方面,对城市中学生的时尚文化消费做了调查研究。本文根据调查所搜集的部分数据,从中学生对网络游戏和对奇幻与武侠文学的着迷两个方面,对城市中学生的娱乐时尚文化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令人入迷的网络游戏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中学生从网上…  相似文献   

16.
正手机依赖现象无论在成年人社会还是中学生群体中都客观存在,过度依赖手机被称为手机依赖症,其造成的危害巨大。相形之下,该症对中学生的危害更为严重,会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进步甚至让中学生出现社交障碍从而影响他们成长成才。为确保中学生健康成长必须严格防控中学生手机依赖症,整合社会、家庭和中学生个人力量,让中学生在手机使用中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手机对中学生成长的正能量,同时又规避其可能带来的风险。2018年9月18  相似文献   

17.
影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受网络固有特点、大学生自身特点和环境的影响。网络环境在伦理与道德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网络的功能和特征使网络成为一柄“双刃剑”。当代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品质方面都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与网络结合时,表现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不成熟。学校、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产生了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够真实地了解当前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制定科学的教育对策和措施,改革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在苏北某县采用发放问卷辅以座谈的形式,对当前农村中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当前农村中学生思想教育整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对症下药,积极寻找对策和出路。调查发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农村中学生对社会的道德状况存在着诸多困惑与认识偏颇。有80.2%的高中生和60.6%的初中生认为社会风气不好,61.4%的中学生认为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由于当前农村是整个社会的薄弱环节,农村人口成为弱势群体,反映…  相似文献   

19.
开放地区的中学生在开放、改革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其在人际交往意识上、交往行为上有许多新的特点.笔者试图从对广州、西安和杭州三个城市中学生所做的调查(共对9间中学的中学生1895人发放问卷,有效回收问卷为1889份,有效回收率为99.68%),探讨开放地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新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正式颁发,是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各地实行的情况和经验,调动行为主体的积极性是落实《规范》的关键性环节。人是行为的主体。人的一切行为,无论是正确或是错误的行为,高尚或卑鄙的行为,艾明或粗野的行为,都是通过它体的自我动机,经过主体的自我选择而付诸实践的。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文明行为也都是在他们的自我意识支配下的行动。正因为如此,贯彻《规范》一定要尊重学生这个主体,没有他们的自觉参与,《规范》就不可能真正落实。中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自尊感、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