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必须以清晰的、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作指导。这就需要在理论上彻底澄清"民生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事情,过去没有民生问题或民生问题解决的很好";"民生问题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应该解决的事情,不能引入市场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现程度越高越好,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高福利民生"等四大误区,剔除干扰我国民生事业的错误思想观念,从而推动我国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谷黎君 《前沿》2013,(15):12-14,22
作为关系国民生计与生活的民生问题,其实质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在当今中国,已由过去的生产、生活资料,提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国民精神等涵盖物质需求和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纵观世界,民生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改善民生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国家发展战略的政治目标.本文通过探讨中国民生发展的基本历程、未来民生发展的基本内涵,以此来寻求中国民生改善的正确逻辑起点和有效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3.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问题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改善和保障民生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我党长期艰巨的奋斗目标和奋斗过程,要把民生问题作为一项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生政治:理解政治生活变化的新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国以来,我国现实生活经历了政权政治、生产力政治到民生政治不断发展演进且日趋完善的进程。政权政治、生产力政治和民生政治都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政治任务,都应成为各级党政干部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新的政治生活变化之际,将改善民生问题提升到政治的高度,形成民生政治的概念和行动纲领有助于提高各级党政干部重视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政治敏感性,有利于建构良性的政治文化,也为全面理解当前的新形势提供重要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度关注民生"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6.
田红娟 《人民论坛》2013,(11):140-142
古往今来,幸福问题始终是一个恒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科学阐述了幸福的物质内核和精神实质.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阐述幸福民生的意蕴,赋予了民生问题全新的内涵和科学的理念,探寻幸福民生的践行路径,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和谐互动发展模式,对幸福民生的实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关注民生的伦理学依据是"以人为本";政治学依据是保障和促进民生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新时期民生问题凸显,其经济根源是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政治根源是我国的政治层面的改革整体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腐败以及由此形成的"权力资本"对社会利益不合理的瓜分有关。改善民生,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改善民生的公共体系;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重在培养社会自身"造血"功能;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以来,民生关注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虽然现阶段民生问题表现形式多样,但所有民生问题的核心与实质都是民权问题.没有立基于民权高度下的民生改善,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政府应尽的责任和民众应享的权利,置换在民生问题上公民和政府的地位和关系.同时,没有立基于民权高度下的民生改善,很难使各种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建立在制度性、规范性、约束性的法律框架之下.所以,对于法治政府而言,通过民权保障来改善民生,是最为治本的一种保障方式.  相似文献   

9.
民生是一个大课题,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共十七大把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10.
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升为党和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改善民生的条件已经具备,民生问题也成为社会矛盾凸现的基本原因,更是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历史的,大量地表现为现实利益。民生不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中近期应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1.
刘兰凯 《湖湘论坛》2002,15(4):31-32
毛泽东说过:“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历次革命转折关头,都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都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巩固党,发展党,才能克服前进中的挫折和困难,才能纠正不正之风。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由50多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6400多万党员,这80余年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行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即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同我国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是体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的.这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应该继续发展和完善,但决不能放弃.  相似文献   

13.
彝族丧葬文化变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彝族的丧葬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些田野调查的实例可以看出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情况 ,这种变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本文对我国当代国有企业工人现代意识的现状、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国有企业工人的现代意识整体结构上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制度转型是影响国有企业工人现代意识最重要的相关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巴黎公社的委员制以及苏联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制于中国的人民政权建设实践.在几十年的浴血奋战和艰难探索中,终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政治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变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的中心任务不应当是简单意义上的"经济建设",而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都需要作更多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民主监督:以民制权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绝对的、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而要防止权力滥用,制止腐败现象的滋生,就要对权力进行制约.要完善我国现行权力制约机制,除了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加强以权力制约权力,即以权制权外,还必须加强人民群众对权力的制约,即以民制权.而民主监督就是以民制权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理论总是要被不断地发展、完善和超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发育,尤其是在经历“非典”严酷的考验之时,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了新的思考和尝试。本期围绕现代政府职能定位问题,邀请有关学者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论证,希望能在广泛的讨论中,得到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建民 《湖湘论坛》2003,16(2):37-3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持和进一步完善,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经过近50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这一基本制度的各个具体方面都在不断完善.但是,就各级人大代表的结构现状与我国社会中现实存在的各方面社会成员来对照比较,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人大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妨碍着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产生着一些不利于人大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影响.在当前,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应着力从改善代表结构入手.  相似文献   

20.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城市人民公社也掀起过高潮,而学术界对此研究比较薄弱.从对城市人民公社作以历史考察,可以看到它所具有的不同于农村人民公社的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