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声,作为中国观众偏爱的传统文艺形式,以其精彩的段子、漂亮的包袱、耐人寻味的哏,为人们带来欢笑。 提到相声艺术家马季,人们对他的《打电话》、《五官争功》、《画像》、《宇宙牌香烟》记忆犹新.舞台上的马季机智、幽默,表演形象逼真,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的新生面,打破了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 如今离开舞台的马季依然过着忙碌、充实的生活.见到他时,他说,现正在忙碌“2006马季相声艺术五十周年”活动.说话时的精干、利落,依如往昔舞台上的马季,只是更多了一份亲切、慈祥。  相似文献   

2.
相声探源     
相声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笑的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许多文艺联欢会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晚会上,相声已成为“欢乐大餐”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大菜”。亚里斯多德说过:“生活中有一种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安排休息与玩笑的时间。”这大概就是相声受欢迎的原因吧! 相声产生于何时呢?有人认为,它的历史很短,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仅100多年。其实,相声的历史至少可  相似文献   

3.
如今在北京,要是没到茶馆去听过相声,那你就不算是“时尚中人”。 24岁的张小姐周末经常到天桥的茶馆去听相声。她说: “电视晚会的相声现在越来越无趣了,很多都是肤浅的搞笑或者一味的颂扬,要想听经典的传统段子,还得到茶馆里去。”台上青衣大褂、醒木折扇,台下清茶瓜子,笑声、起哄声此起彼伏,几经风雨的相声艺术以它最初的表现形式在都市生活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子。  相似文献   

4.
<正>"魏龙豪、吴兆南,上台鞠躬!"常听台湾相声的听众对上面这十个字绝对不会陌生,在所有现存的台湾相声影像资料中,几乎每对演员都要在上台和下台之前自报姓名,并来上一句"上(下)台鞠躬"。这四个字已经成为台湾相声演员的标志,并融入台湾民众日常用语之中,甚至影响到台湾的政治人物。陈水扁在位最后几年就曾多次宣誓,只要自己遭到起诉,就会"下台一鞠躬"。相比之下,作为相声这门艺术发源地的大陆,现在却  相似文献   

5.
奇志、大兵是相声演员。在近日举办的CCTV全国相声大赛中,他们的作品《治感冒》获二等奖,大兵则荣获“最佳捧哏奖”。有人说,他们是在相声不景气的时候“横空出世”的。他们改变了传统相声的格局,他们将传统的相声表演与双簧、滑稽剧、戏剧以及一切可以制造喜剧氛围的表演形式相结合,为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他们甚至会对着镜子演练几百遍——为的就是要让人们开怀大笑起来。  相似文献   

6.
最近,台湾著名导演带着他的“表演工作坊”来到北京和上海,上演了相声剧《千禧年,我们说相声》。一时间,在演艺圈和观众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说到相声,大家都不陌生。不过你可不要在相声和相声剧之间划等号,因为相声剧与相声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台湾文艺界人士创造的独特的表演形式,称得上是台湾艺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7.
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发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海内外。由于它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在表演的过程中,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十分密切,因此构成了相声艺术的独特魅力,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曲艺表演艺术形式。也正由于它深受两岸同胞的喜爱,因此在两岸的文化交流中,相声艺术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上海”和“80后”两个关键词可以引发很多联想,但和“相声”这个传统娱乐形式结合起来,对很多人而言可能有点出乎意料。就在上海,一群“80后”说的相声竟然一票难求,火得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9.
论唐人小说的幽默讽刺艺术李钊平现代意义上的幽默讽刺,近于中国古代所谓谐谑,大都是“内在的空虚和无意义以假装有内容和现实意义的外表来掩盖自己”①,审美效果是笑。《文心雕龙·谐隐》云:“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指文辞通俗,生动有趣,使人心领神会...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政协公报》2014,(8):45-46
<正>马志良,马三立先生最小的儿子,一直和父亲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说他脸上"没买卖",所以不准他说相声。结果,由于父亲的阻止,已经被某部队文工团录取的马志良没能入行。马三立认为,志良如果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相声演员,从小里说,是糟踏了马家的相声;往大里说,是糟踏了相声艺术。志良说,"我不怨父亲,他是对的,我能理解。""他太爱相声了!"耿直的父亲在马志良的眼中,父亲是一个耿直的人。他老派、传统、不谙世事,志良说,他甚至有些固执。但是,这也正是志良钦佩父亲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吉军 《前进论坛》2014,(8):58-58
在某年的春节晚会上,亿万观众通过电视看到了姜昆带领4人合说的群口相声《专家指导》,这个相声从不同侧面辛辣地讽刺了世面上诸多伪专家给公众造成的认识混乱,其中包括了养生教育乱象。相声创作人员正是发现了这种养生教育乱象给大众带来的危害,才写出这样精彩的段子,让人们对当下的养生教育有个清醒的认识。的确,这些年养生教育乱象比比皆是,各种不规范的养生教育极大地扰乱了公众的心理与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相声演员李金斗,是人们喜爱的笑星。可你想不到,他说,当初学相声是误入“歧途”!这是怎么回事呢? 误入“歧途”成尖子 1948年生于北京的李金斗,小时候喜欢踢足球,爱听京戏。失去双亲的李金斗,自小勇敢讲义气,和他要好的小学同学爱说相声要他陪演,他就为其“捧”。小学毕业那年,北京曲艺团到学校招考演  相似文献   

13.
阿兰 《两岸关系》2002,(8):62-62
曾经首创台北与上海两地同步演出同一台本的台湾著名相声演员赖声川最近终于在北京拥有一个“家”了。这个名为“北剧场”的小相声剧场,不仅是赖声川得以一圆剧场梦的地方,也将成为两岸曲艺和戏剧界人士交流经验的文化基地。  相似文献   

14.
日前,在首届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作品拍卖会上,71岁高龄的天津相声作家王鸣禄创作的《城管与地摊儿》和《时空隧道》以20万元的高价成为“双标王”,创下了相声作品拍卖价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5.
《协商论坛》2011,(8):61-61
7月10日,主持人倪萍获得了“共和同脊梁——十大杰出艺术成就奖”,作家李承鹏讽刺其“确实是共和园脊梁,只是得了颈椎病”,由此引发了一场网络对战。7月15日,  相似文献   

16.
讽刺是现实主义作家常用的文学样式,我国作家钱钟书在长篇小说《围城》中即巧用讽刺手法,勾勒了一帧帧令人捧腹的人生漫画,勾画了一幅幅知识分子的群丑图,使作品成为古今中外讽刺小说中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7.
王治国 《求索》2014,(9):85-89
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生成往往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符号的能指性对象意义,以及这种符号在本民族反映和表达世界关系中的象征性与隐喻性表达,即民族艺术的生成与表现总是具有感性形式的概念对象性,与纯粹艺术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席勒“游戏冲动”中的“经验美”,康德“反思判断力”中的“自然的理性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黑格尔“感性显现”中的“依存美”,分别从民族艺术文本生成的概念对象性审美、艺术象征表现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与艺术鉴赏判断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三个方面,阐明了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忠诚  曹燕 《黄埔》2012,(4):39-42
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发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海内外。由于它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在表演的过程中,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十分密切,因此构成了相声艺术的独特魅力,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9.
对一些学习不太认真或不大守纪律的初中学生,有的老师往往用“赶出教室”作为惩戒手段;而对高中学生中类似情况,赶是不行了,于是乎用“讽刺挖苦”取而代之。例如:用“木鱼脑袋”来讽刺那些反应慢的学生;用“不可救药”来比喻那些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人,等等。其实这种做法和“赶出教室”一样,事与愿违,有害无益。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吃过苹果吗?”“吃过。”“怎么吃?”“削皮儿吃,带皮儿吃.”“怎么能削了皮儿吃呢?皮儿有营养!”“那带皮吃。”“怎么能带皮儿吃呢?皮儿上有农药!”……这是今年春晚上姜昆相声《专家指导》中的片段,如今类似的桥段也出现在了普通人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