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之规定,刑法学界人士较多认为是规定了“无限防卫权”。本文通过对无限防卫权的概念及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考证之后,认为新刑法没有规定无限防卫权,而是与第一款有区别的特殊防卫权。  相似文献   

2.
刑法第20条第3款确立了特殊防卫权,在理论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本文主要分析了特殊防卫权在立法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认定时应该遵循的条件,以便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这一规定.  相似文献   

3.
可特殊防卫之犯罪范围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确定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可以实行特殊防卫的犯罪范围,对于确保公民防卫权的正确实施并防止防卫权的滥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可实行特殊防卫的必须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为基点,司法中如何认定“行凶”犯罪、“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犯罪和“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范围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关于特殊防卫权的主体问题,刑法相关条文并未作明确规定。依据通说,特殊防卫主体应为一般主体,包括受害防卫人和非受害防卫人。如果从法理的角度予以分析,将非受害防卫人作为特殊防卫主体有违刑法的正义性、谦抑性、人道性,同时,也不利于刑法人权保障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典型案例的分析入手,研究和探讨新刑法中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本意和适用原则.刑法中正当防卫的制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对公民防卫行为合法性的确认和保护,而不是赋予公民制裁和惩罚不法行为的权利.故而对特殊正当防卫中公民防卫权的适用必须加以严格的条件限制,避免防卫权膨胀而被滥用的危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刑法对社会生活应有的指引功能,同时使我国正当防卫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当今学术界对无限防卫权的概念与特征存在不同认识,有人甚至建议取消这项新规定,这种争议其实都源于对无限防卫权的权利本位的认识模糊。刑法规定无限防卫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正当防卫权的一种特殊形式,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包容关系,无限防卫权除具有正当防卫权应有的基本特点外,还应该有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对无限防卫权的权利根基进行探究,并对其在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含义进行诠释,对正确理解无限防卫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特殊防卫权是1997年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对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有重要的作用。但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在特殊防卫权构成要件的研究方面尚存在一定争议。  相似文献   

8.
无限防卫权是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权利。但如何正确理解和行使这项权利,争论颇大。本文就争论较大的三个问题:无限防卫权的设置、刑法第20条第3款中有关用语的理解和无限防卫权的构成条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新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修改,与1979年刑法相比,无论从立法技术还是从立法观念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完善了正当防卫制度,强化了对公民防卫权利的保护,对公民积极同犯罪分子作斗争是一种鼓励。特殊防卫权的设立,也正是这种指导思想的最强烈表现。但遗憾的是,特殊防卫权的设立又显得过于粗疏,无论从立法技术还是从刑法价值的体现上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实证效果上也不见得能完全达到立法者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10.
设立特殊防卫权有利于鼓励公民自觉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及时有力地打击犯罪,有效地维护合法权益.但反观现行刑法设立的特殊防卫权,不难发现其存在适用范围不明确、立法价值有偏差、实践效果不理想等缺陷,应采取完善立法、司法解释,借鉴国外"撤退原则"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了鼓励、支持公民更好地利用防卫权,保护其合法权益,1997年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增设了无限防卫权制度,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无限防卫权并不是绝对防卫权,其发动和行使有严格的主客观条件,尤其是无限防卫权的主观依据往往被研究者忽略。其实,极端情绪的压抑作用应是无限防卫权的主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刑法实施以来 ,仍然存在混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或者不法侵害的界限。究其原因 ,除了有的源于司法不公之外 ,主要是对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必要限度和特殊防卫权存在不同的认识。如何统一认识呢 ?一、明确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 ,即界定正当防卫所制止的不法侵害 ,必须分析不法侵害的特征和正当防卫的性质、功能及其发展趋势 ;二、认定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应按照新刑法放宽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对防卫者采取宽容态度 ;公正地评判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三、特殊防卫权的适用范围 ,不是无限的 ,而是有限的。公民行使特殊防卫权 ,必须在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前提下 ,才不受防卫强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构成条件、防卫过当、无限防卫权等都做出了明文规定,但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界围绕着正当防卫的限度、无限防卫权的界定问题,依然存在着争论。本文对无限防卫权的界定及适用无限防卫权问题之规定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希望对完善正当防卫制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新刑法特别防卫权的规定,对警察防卫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警察防卫时能否行使特别防卫权?警察防卫权力能否扩大?本文对这两个问题作了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15.
警察防卫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法律对警察的防卫权规定存在不足。警察防卫与普通的正当防卫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作为特殊的执法主体,警察的防卫权既不能宽泛随意,也不应过于苛求。警察享有防卫权的宗旨既要保证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法益,也要维护警察自身的生命健康权益。警察防卫的手段和限度必须有限而适当,警察防卫不能适用刑法关于无限防卫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新刑法将无限防卫权刑事立法化。但无限防卫权的确立损害了“刑罚权应由国家统一行使”的原则,损害了刑法的公正价值,损害了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违背了正当防卫主客观相一致原则。我们应在立法上尽早取消无限防卫权,完善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新刑法对无限防卫权的规定虽然有利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但同时也极易导致防卫权的滥用,使现实和法律中的某些整合或平衡关系遭致破坏。新刑法关于无限防卫权的规定并无多大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8.
修改后的刑法确立了公民“特殊条件下的无限防卫权”,这是具有重大积极意义的。但是,刑法将法律意义十分含混的“行凶”也规定为无限防卫权的实施范围,将给其适用带来相当的困难;又由于法律具有指引和评价的效能,对“行凶”实施无限防卫权规定的严重负面导向作用,决不可低估。由此可见,“行凶”规定是刑事立法中的重大疏漏,必须尽快通过立法解释加以弥补,或废除其适用和效力,或限定其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9.
新刑法特别防卫权的规定,对警察防卫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警察防卫时能否行使特别防卫权?警察防卫权力能否扩大?本文对这两个问题作了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当防卫权的享有者只能是受害者,这是目前刑法理论界的通说.但正当防卫权设置的初衷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而不法侵害不应仅仅从最初的表现形式进行界定,受害者在某些情况下超出了防卫范围的侵害亦属不法侵害,故正当防卫权的主体应从实质意义上进行把握,即侵害者也应当拥有正当防卫权.它包括一般防卫权和在特定情况下的无限防卫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