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刈 《人大研究》2002,(3):25-26
一、普法教育是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行了法治 ,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一个法治国家中 ,公民都有较高的法律意识 ,人们知法、守法 ,甚至把法律作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信仰。因此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 ,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起不到作用甚至形同虚设。而公民法律意识中的知法守法观念、法律情感、法律信仰及法治信念是可以通过教化而现实的。在公民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是法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我国自 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  相似文献   

2.
深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实施依法治省战略决策的基础性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这项工作,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也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应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必须把法制宣传教育当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应当说,经过两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实旌,河南全省公民的宪法观念、法律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依法办事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观念逐步树立,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各项社会事业的管理开始步入法制化的轨道。但是还必须看到,公民的法律意识离依法治省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学法、守法、护法和严格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法律,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仍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  相似文献   

3.
五年来,决议得到较好的贯彻实施。推动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基本法律的学习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公民法律意识,促进了依法行政,提高了全社会法治化管理的水平,基本达到了预定目标。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保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推动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守法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李林 《民主与法制》2014,(17):28-29
目前,我国公民守法主要有四种境界:第一,自觉守法的“悟法”境界,它体现的是公民对法治的信仰,对法律价值和法律精神的追求,是对守法的高度自觉和理性认同。自觉守法是全民守法的最高层次,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第二。不愿违法的“敬法”境界,它体现的是公民对法律的尊敬,对司法权威的崇拜,对国家公权力机器的敬仰,是对守法的内心自愿和高度感性认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与依法治国□谈振好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公民法律意识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受到文化传统的强烈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制约着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必须着力于改造和重构公民的法律...  相似文献   

6.
冯彦志:换届选举呼唤公民意识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冯彦志撰文说,公民是一种法律概念。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宪政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众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为一方面将自己和他人视为拥有自由权利的人,具有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包含了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主要包括爱国意识、守法护宪意识、自由平等的信念、权利与义务的意识等。  相似文献   

7.
关于守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迪丽娜 《前沿》2001,(4):59-60
守法通常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社会团体和政治机构均以现行法律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 :所有的社会行为和政治行为均不能超越法律所指示的范围。从主体来考察 ,根据其性质可将守法分为公民守法与政府守法。“公民守法”包括了个体公民守法和公民团体守法 ;“政府守法”主要指行政机关守法 ,但在广义上也包括司法机关严格执法以及非制宪程序中的立法机关对宪法和相关既存基本法的遵守。依据主体人数的多少亦可将守法分为“个体守法”与“团体守法”。“个体”包括一种法律体系效力范围内的每一个公民 ;“团体”则包括上述范围内的…  相似文献   

8.
法律的可诉性是现代法治国家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切实保障权利、维护法律公设判断机关的公信力和法律自身的权威性,进而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加快了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却有大量的法律不具有可诉性,这不仅使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使法律失去了"生命力"。通过对法律可诉性的缺陷分析可知,立法技术的缺陷、公民法律意识不强、中国法治历史的短暂性是导致法律不具有可诉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通过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建立相应的权利救济制度、追究破坏法律可诉性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重视典型案例的作用来提高我国法律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加强,绝大部分能够安分守法。然而,总有少部分人目无法纪之徒,不是学法守法,而是千方百计钻法律的空子,对抗法律,伪证者就是其中一种。这些形形色色的伪证者以各种各样的面孔出现,扰乱了严肃的执法环境。 婚姻的失败使她丧失理智,她想从经济上弥补空缺,出一口恶气 张英与丈夫王强已是十几年  相似文献   

10.
树立牢固的国家安全法律意识,既是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需要,也是公民和组织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利和义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评价要素。针对这两个要素,分别对大三非法律专业学生和普通公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民法、部门法掌握较好,对社会热点法律问题的认识具有统一性,但他们的法律信仰不够坚定;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问题上,其守法意志比较薄弱。因此,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应当从学校、学生会和社会多层次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促进他们撑握正确全面的法律知识和确立坚定饱满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2.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其前提和基础条件就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一靠法制教育,二靠法制实践,而法制实践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法办事,这既包括公民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又包括执法机关严格执法。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就必须严格执法,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的紧密结合。一、“严格执法”的科学内涵严格执法就是指行政机关依法行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11,(11):40-40
侯瑞雪在《河北法学》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公民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心理基础,网络暴力和侵权的最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网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缺乏。要认清网络暴力的本质并有效预防和治理网络暴力问题,必须厘清网络暴力与公民法律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在执法实践中,国家安全机关调查取证时一些了解案情的有关组织和个人,出于各种原因,有时不能如实提供情况,甚至拒绝作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法律不了解。我国法律规定,作证是公民的义务,公民的作证行为受法律保护,公民拒绝作证或作伪证应承担法律责任。作证是公民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国家安全法》第三条重申了这一原则规定,并将其具体化。如规定:“公民和组织应当为国家安…  相似文献   

15.
田宏伟 《前沿》2009,(12):58-60
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过分注重法律体系和法律条文而忽视了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结果造成公民对法律尊重、对法治的信仰意识缺失。不尊重法律、不信仰法治已成为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障碍。通过扩大立法过程的民主参与范围、重视执法公正等措施,可以培育公民尊重法律、信仰法治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6.
余平 《人民论坛》2010,(9):90-91
培育现代法律意识是法律现代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从价值取向、内容及途径三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如何构建公民现代法律意识进行了探讨。对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应该受到国家和公民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7.
法律教育分为法学教育和法治教育,前者是面向法科学生的专业型教育,后者是面向公民的普及型教育。法治教育的目标是双重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理想的法治教育由此可以被分成四个实施阶段:第一阶段是针对普通公民的知识教育,法律教导公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第二阶段是针对违法公民的惩罚教育,如果公民没有服从法律的教导,法律就用它的惩罚来纠正违法者的行为,引导违法者成为守法公民。第三阶段是针对守法公民的德性教育,法律通过其蕴含的道德意涵教导公民是非对错、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使得公民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消极守法,而是因为响应法律的道德意涵而积极守法。第四阶段是针对立法者的提升教育,法律在守法公民中选出智慧又坚强的人,教育他们成为更优秀的立法者,制定更为良善的法律。这四个阶段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法律越来越良善,公民越来越有道德。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是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追求的自觉反映,是公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独立人格和理想批判精神的综合反映。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法律权威的缺失已成为培育良好公民法律意识的最大障碍,国家在法制合理性上的问题是其明显的表征。要通过法治力量来培育良好公民法律意识的当务之急在于推行立法和执法的合理性,以消解法律的局限性、滞后性和疲软性而增强法律的神圣性、权威性和必行性,为良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石。本文结合商业贿赂的问题谈谈法律权威对于培育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培育公民守法意识是在新时代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筑基之举,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以全体公职人员的自觉守法和依法行政,形成全社会守法氛围。并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创新,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使我国公民进一步形成新时代公民的法治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