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已于1995年5月Ic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即将于1996年1月l日施行。票据法的制定健全了我国的民商法律体系,为票据的正常使用和流通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何为票据法?票据法是专门调整票据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票据法的性质就是调整票据关系的商法。首先票据法是商法,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缺少的商事法律。一般来说,民法与商法都是调整商品经济的法律.民法是基本法、商法是特别法;民法调整一般…  相似文献   

2.
票据与票据行为邵世星《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将于1996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将对规范我国票据市场的秩序,推动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执行这部法律,对票据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票据质押作为信用担保方式受担保法和票据法双重规范,担保法规范标据质押的原因关系,即质押合同,而我国票据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则票标据质押作为票据行为加以规范.但标据质押行为与一般票据行为有重大区别,其性质上应属于民耨事法律行为中的债权质押行为.因此对于票据质押行为不宜适用有关票据行为的规范.以记载"禁止背书"字样的票据进行质押时,质权人不能享有票据权利但能够享有民事权利.对我国有关票据质押方面的规范应结合上述原理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4.
票据无因性原则是现代票据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而且已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承认,该原则的确立保证了票据交易的简易、迅捷和安全化,充分发挥了票据的支付、结算、信用、流通等功能。可是,该原则至今未在我国法律理论和票据业务实践中达成共识,从而影响了我过票据的流通,阻碍了我国票据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尽快完善我国票据立法,确立票据无因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票据立法中无因性限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票据立法的取向在我国,票据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9世纪初的唐代,但由于后来的经济发展的滞后,在清末以前,始终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状态,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的票据法,也没有形成近代的票据制度。直到1929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票据法才公开实施。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旧中国的票据法同其他法均被废止。从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之前的30之年间,票据制度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80年代开始,我国才逐渐恢复了票据的使用,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此时,对于票据行为的调整仅有一些属于银行制度方面的有关结算规则的规定,并…  相似文献   

6.
票据涂销制度是票据流通的重要方式之一,被日内瓦统一法系和英美法系票据法所采用。但我国《票据法》却未对票据涂销行为进行规定,实务中被涂销的票据一概作废而需要重新签发,这必然会对票据的流通性产生较大影响。我国应兼采日内瓦统一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的票据涂销立法,并借鉴台湾的立法体例,在票据法的总则和具体票据行为中分别加以规范,从而逐步完善我国的票据涂销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很快,许多商业银行都建立起了内部电子支付清算网络,且这一发展趋势日益迅猛。相对于网络银行的发展,现行的《票据法》等金融法规还没有将这一新的业务空间纳入范畴加以规定。主要表现在: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不能建立在法律的框架之内,电子化交易的基础法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网上银行交易的无纸化和瞬时性的特点,决定了网上银行业务的经营风险远远高于传统业务的风险,必须尽快加以立法规范。笔者试图从电子票据的概念、电子票据的特性与运行结构、电子票据对票据法的影响及未来电子票据流通规则主要内容等方面阐述电子票据对我国现行票据法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票据作为与公司、合同并列的市场三大经济支柱之一,其流通性是其生命力所在,而票据流通性的根本保障是票据无因性。无因性作为票据法的基本原则,早已被各国的立法、司法实践及法学理论所普遍承认。但随着我国票据法的颁布,该原则至今仍未在我国达成共识。本文在分析票据无因性基本范畴与我国立法规定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票据法坚持了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并对票据行为无因性被突破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与常规的保理业务相比,票据保理的法律优势明显,对保理行业及票据市场的作用日益凸显.票据保理法律理论研究的不足和立法缺陷给实务发展带来阻碍.明确票据保理的准确含义和性质是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票据保理业务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债权人、保理商的积极作用上.直接票据保理、先保理后票据、先票据后保理作为三种票据保理的交易结构,需分别对其合规性进行分析,明确适合保理市场发展的业务模式.在立法上,应该明确先保理后票据的合法地位,同时,应当修改《票据法》第10条,明确票据无因性原则,给票据保理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支持保理公司合法经营.  相似文献   

10.
票据质押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被我国《票据法》和《物权法》所承认。由于票据权利不同于其他的权利财产,两个法律文件的规定存在一定差异,在质押权的成立、质押权的效力及质押权的实现等方面产生了如何适用的问题。基于两法的立法目的不同,依据两法所成立的票据质押并不冲突,属于不同的法律制度范畴,在法律适用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票据法>是一部技术性很强的法律,其中一些理论与实务问题在认识和操作上仍未明确或统一.在实际操作中,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因此,不断加强理论与实务问题的研究,完善银行票据结算操作,对正确贯彻落实票据法,促进票据的流通使用,防止票据支付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现行票据法的思考刘为民*衣淑玲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产生的现代票据,已成为当今经济生活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支付工具和信用工具。各国都十分注重对票据的立法,我国于1995年5月1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该法于1996...  相似文献   

13.
票据签章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票据签章是票据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票据法以票据行为为基础 ,而票据签章是票据行为的形式要件之一 ,是行为人承担票据责任的前提 ,是票据的绝对应记载事项。我国票据法第 4条规定 :“票据出票人制作票据 ,应当按照法定条件在票据上签章 ,并按照票据所记载的事项承担责任。”本文就票据签章问题 ,从法律的角度作如下探讨。一 签章自由主义与签章严格主义世界各国的票据法对签章形式的规定 ,有主要两种立法例 :一是签章自由主义 ,即票据法对行为人签章方式不作强制性规定 ,允许行为人自由选择。美国统一商法典第 3— 40 1条第 2款规定 :“…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Einert先生的票据思想的研究,了解德国票据法立法的过程、背景,揭示德国早期票据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当代票据理论和立法的影响。今天所见的德国票据法在德国经历了300年的历史,无论是票据理论的选择还是法律利益的平衡过程都是曲折的,德国票据法学者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支票付款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地对付空头支票,是各国票据立法普遍采纳的制度,有关国际公约也有此项制度.我国票据法应当增设支票的付款保证和保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票据应运而生。然而,电子票据不仅仅需要技术上的完善,更加需要法律给予其更加充足的空间去发挥作用。在法律上界定电子票据的内涵是研究相关法律问题的逻辑基础和起点,电子票据的现实应用与现实法律的冲突有必要寻求协调和解决之道。制定与电子票据相关的配套法律规范,并为电子票据专门立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比较我国票据法、英美票据法、日内瓦票据公约以及联合国票据公约关于票据伪造法律制度的异同,指出各国票据法对于伪造签名的效力和出据伪造票据的效力的规定基本相同,而对于背书伪造的效力则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在上述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他国票据法值得我国借鉴之处及我国票据法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8.
票据抗辩权     
票据抗辩是票据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连接票据权利和票据义务的纽带,起着平衡票据权利人与票据债务人两方利益,保护票据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作用。票据抗辩权涉及包括票据行为的性质、票据伪造、票据变造、票据更改等知识点,是全面理解票据法的突破口。本文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票据抗辩的各方面内容,也详细地介绍了国际公约及其他国家关于票据抗辩的制度,进而分析我国《票据法》及相关法律文件对票据抗辩的规定,指出我国法律规定的不足,并提出笔者个人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票据的几个基本问题着手 ,指出了票据领域存在的法律冲突 ,并归纳了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票据法第五章存在的几个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电子票据属于票据范畴,而非电子指令。作为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电子票据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过,就我国电子票据的发展现境来说,存在着法律地位缺失、与传统票据理论相冲突、法律救济措施不足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等突出弊端,上述弊端的存在成为掣肘我国电子票据发展的重要成因。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应得到明确,可以采取在《票据法》中设立"电子票据"一章的方式实现,同时应确立电子票据的法律救济及责任分担机制,以及信用评级制度、市场监管制度等配套机制,以此促进电子票据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