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亚洲2月28日—3月7日钱其琛外长对伊拉克、阿拉伯也门和民主也门中东三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28日—3月3日钱其琛外长访问伊拉克共和国,分别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副总理兼外长阿齐兹就双边关系和国际及地区性问题进行了会谈。钱外长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中国支持联合国秘书长调解伊朗和伊拉克关系、全面执行安理会598号决议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伊拉克总理易卜拉欣·贾法里率领庞大代表团于2005年7月17日开始访问伊朗,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以来,伊拉克访问伊朗的最高级别官员,也是伊拉克战争结束后首位伊拉克总理访问德黑兰。以上事实表明中东历史上一对敌对力量,今日握手言和,显示出伊拉克新政府在复兴党倒台以后,迥然不同的外交风格转型和国家政策重塑。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伊拉克日益严峻的安全局势,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一项新战略,其措施包括要伊拉克新政府负起责任,美国向伊拉克增兵,以及对伊朗、叙利亚施压等。这一新战略的实施能否奏效,美国能否摆脱在伊拉克的困境,令人怀疑。  相似文献   

4.
2015年3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伊拉克军队向“伊斯兰国”发动大规模反攻.2日,伊拉克军队向提克里特市发起进攻.该市位于巴格达以北150公里,2015年6月被“伊斯兰国”占领.伊拉克军方称,包括伊拉克军人、警察、反恐部队、什叶派民兵组织“人民动员部队”以及逊尼派的部族战士共3万兵力参与了此次行动.有报道称,伊朗革命卫队的海外特种部队“圣城旅”参与了战斗.西方媒体分析认为,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年曾表示将用3年时间剿灭“伊斯兰国”;因“伊斯兰国”不仅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接连杀害平民和人质,还在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也门及丹麦等地发动恐怖袭击,美国便决定联合各方面力量,提前用兵.  相似文献   

5.
5月28日,在巴格达“绿区”的伊拉克总理办公室,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瑞安·克罗克和伊朗驻伊拉克大使哈桑·卡齐米·库米就伊拉克问题进行了约4个小时的会谈。这是自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以来,美伊两国最高级别的公开双边会谈。对美伊这次对话,国际舆论评价不一。部分舆论认为,会谈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双方只不过是“走走过场”;  相似文献   

6.
从总统选举看伊朗政治动向李荣王昕今年5月24日的伊朗总统选举爆出冷门,温和派神职人员、前文化部长穆罕默德·哈塔米出人意料地获得69%的选票,以绝对优势击败了舆论普遍看好的现任议长、保守派纳提格-努里,当选为伊朗第八届总统,并将于8月拉夫桑贾尼总统任期...  相似文献   

7.
2013年6月15日,伊朗资深政治家哈桑·鲁哈尼(Hassan Rohani)在大选中获得50.7%的选票,以压倒性优势当选第11届伊朗总统,并于8月4日正式就职。鲁哈尼当选顺应了伊朗社会民意,带来一阵温和、变革之风,显示出伊朗统治集团调整内政外交的可能前景。  相似文献   

8.
2003年的中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是冷战后中东局势最为动荡的一年。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伊朗核危机、频繁的暴力与恐怖事件以及美国民主改造中东战略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中东“动荡图”。一、伊拉克陷入战后“乱局” ,重建步履维艰   2 0 0 3年 3月 2 0日 ,布什政府经过一年多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准备 ,终于发动对伊战争。到 5月 1日布什宣布“美国及其盟国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战行动已经结束”为止 ,这场持续 4 2天的战争 ,实现了美军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但战后伊拉克并未沿着美国所设计的方向发展 ,相反局势较战前更为混乱 ,美军陷入遭受暴…  相似文献   

9.
核危机凸显伊朗的中东大国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波斯文明内核、伊斯兰精神气质、独特的政治地缘和丰富的油气等资源增强了伊朗外交的国际资本。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倒台以后,如何处理伊朗问题,特别是伊朗核问题,成为对美国及其欧洲盟国的重要考验。伊朗强硬派“平民总统”内贾德上台以来,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存在诸多变数,同时伊朗积极开展对东方大国外交,对地区形势乃至大国关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 0 2年 1月 2 9日 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国情咨文 ,将伊拉克定为“邪恶轴心”国 ,指责伊拉克谋求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此后 ,美国不断为“倒萨”做舆论宣传和行动准备。3月 1 0~ 2 0日 美国副总统切尼访问中东 1 1国 ,试图说服中东各国支持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 ,成立反伊同盟 ,为军事打击伊拉克创造条件 ,但受到中东各国一致反对。6月 1日 美国总统布什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 ,首次提到美国有必要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 ,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7月 8日 美国总统布什强调“改变伊拉克政权是美国的一项国策” ,“我们要用一切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事综览     
2004年11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布什连任美国总统,赖斯出任新一届国务卿。3日,美国大选结束,布什总统连任。对此,各国舆论反应不一,总体认为布什在新任期内,"不会改变其政策总方向",在某些"实质性"问题上可能更趋强硬,如伊拉克问题、伊朗问题、巴以问题、朝核问题等。"尽管布什政府也会寻求与国际社会合作,但必要时还会采取单边行动。"  相似文献   

12.
大事综览     
2002年1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布什发表国情咨文。29日晚,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上台后首篇国情咨文,重点阐述打击恐怖主义、加强国土安全和重振经济3大问题。在反恐方面,布什称决不允许一些“最危险”的国家利用“最危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美国,并指称朝鲜、伊朗和伊拉克是“邪恶轴心”;将继续发展导弹防御计划,保护美及其盟国免  相似文献   

13.
LH 《国际资料信息》2007,(11):39-43
美英非法入侵伊拉克及其对伊拉克人民带来灾难性后果已进入第五年,当前伊美关系僵局令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惊恐,这种情形与其入侵伊拉克的准备阶段类似。在华盛顿,以切尼为首的鹰派正在无耻地鼓吹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同时曾推动入侵伊拉克的以色列院外活动集团,现正在鼓动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曾为人侵伊拉克企图欺骗西方民意而对事实的肆意歪曲,现在则被用来为入侵伊朗的另一次非法的先发制人战争铺平道路。像在伊拉克问题上一样,联合国安理会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所通过的反对伊朗的决议,是要为此类入侵提供合法的外衣。  相似文献   

14.
2010年8月18日,随着美国最后一批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2003年美国发动的“自由伊拉克行动”正式从2010年9月1日起被“新黎明行动”取代。9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演说,宣布美国正式结束在伊拉克的战斗行动。④美军将安保任务移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留守的5万美军将主要负责培训伊拉克安全部队和军警,为其提供情报支持,并定于2011年底前撤出全部驻伊部队。  相似文献   

15.
今年2月17日,伊拉克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导致逾百人伤亡。2月18日,“基地”组织分支“伊拉克伊斯兰国”宣称对此负责。目前,伊拉克马利基总理领导的什叶派政府与逊尼派、库尔德族等教派纷争激烈,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凸显,伊朗等外部势力对伊拉克负面影响持续,“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等极端势力重趋活跃。但是,伊拉克马利基政府仍控制着国内军警力量,伊拉克未来局势尚不致失控。  相似文献   

16.
从“双重遏制”政策受挫看美国与伊朗关系李莉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发生扣留美国人质事件,美国因此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此后两国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美国政府开始对伊朗和伊拉克实行“双重遏制”,加大了对伊朗的制裁力度。然而...  相似文献   

17.
今年8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军的战斗任务已经完成,现在伊拉克人民应该对他们自己的国家安全承担起领导责任”。9月1日起,美军结束了长达7年之久的“伊拉克自由行动”(Operation Iraqi Freedom),并开始执行新的任务“新曙光行动”(Operation New Dawn)。随着美军的逐步撤离和任务转换,伊拉克迎来了后美军时代。今后,伊拉克将面临建立民主政府、平息国内局势、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2月美军从伊拉克撤离后,美国对伊的掌控有所松动。伊拉克国内的民族、教派矛盾迅速浮现和激化。伊朗乘机加大对伊拉克的渗透,沙特也积极支持伊国内逊尼派势力对抗伊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深化与伊拉克的关系。但鉴于美国在中东地区仍驻有相当规模的威慑力量和美伊之间签署了《战略框架协议》,美国对伊拉克局势的主导权并未动摇,两国伙伴关系已显雏形。未来制约美伊关系深入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伊能否实现民族教派和解,推动国家重建发展进程。从目前趋势看,伊拉克国内形势在相当长时间内难有根本性好转。同时,不排除美利用伊拉克干预叙利亚危机和遏制伊朗的可能。从长远看,美伊的战略伙伴关系效益将日趋显现,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荣星 《亚非纵横》2005,(3):75-78
2005年4月7日,伊拉克过渡政府总统塔拉巴尼宣布什叶派人士易卜拉欣·贾法里担任过渡政府总理。根据2004年3月8日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制定的《过渡行政法》(即临时宪法),伊拉克实行三权分立的总理制。总理拥有行政大权,即在未来伊拉克政治架构中,处理国家事务的实权掌握在总理手中。随着过渡政府的运转,贾法里这颗巴格达政坛上的新星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原荣 《亚非纵横》2005,(4):71-75
2005年4月7日,在历经大选后两个多月的内部激烈斗争后,库尔德人贾拉尔·塔拉巴尼当选为伊拉克总统,与什叶派代表易卜拉欣·贾法里和逊尼派代表哈杰姆·哈桑尼组成了伊拉克过渡政府的“三驾马车”。由库尔德人出任总统,这在伊拉克历史上尚属首次。因此,塔拉巴尼其人及其内外政策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