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大鼠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病变及其F-VEP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大鼠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病变及其对视功能时序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视神经夹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3、5、7、9、14、28、56、84d光镜观察视网膜病变,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视功能状况。结果大鼠视神经损伤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较正常眼明显减少。损伤后3~7d RGCs减少率快速上升,14d 后缓慢下降,28d后几乎无明显变化。视神经损伤1d F-VEP波形变得低而宽;1-14d峰潜时和波幅呈进行性下降, 28d后变化平稳,并显示恢复迹象。结论神经损伤后节细胞继发性病变是视功能进行性下降的重要基础;并与视功能的时间规律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梅增辉  姚芳  邓伟年  刘余庆  张玲莉  陈晓瑞 《法医学杂志》2007,23(3):170-173,176,F0002
目的观察大鼠视神经横断伤后,视网膜细胞(RGCs)形态学变化、Bcl-2/Bax蛋白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视神经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横断伤动物模型,用Bcl-2和Bax免疫组织化学和HE染色方法观察伤后不同时间RGCs的动态变化。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Bcl-2及Bax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神经横断伤后RGCs数目严重下降,2周内RGCs快速减少,2周以后缓慢减少;伤后Bcl-2、Bax表达随时间不同程度的增加,Bax对损伤反应较Bcl-2稍晚,两者表达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并维持一定的时间。Bcl-2/Bax蛋白表达比率与RGCs存活数目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视神经横断伤后Bcl-2和Bax的表达在伤后不同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可为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测大鼠视神经横断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形态学变化及与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ERG)波幅值、波潜时变化的关系,同时探讨其对视功能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横断伤动物模型,在伤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后,HE染色观察视网膜形态学的动态变化,P-ERG检测视功能状况.结果 视神经横断伤后RGCs数目严重下降,2周内RGCs快速减少,以3~9天为明显,2周以后减少缓慢.损伤经过时间与P-ERG-N95波幅值呈负相关,与其峰潜时呈正相关;RGCs数量变化与P-ERG-P50波幅值及波潜时改变密切相关;至伤后4周P-ERG波形近乎消失.结论 P-ERG起源于RGCs,RGCs进行性丧失是P-ERG变化的重要病理基础,并与视功能的时间规律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视神经损伤后,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及其轴索的溃变死亡为主的病理变化导致了视功能障碍,随着一定数量存活的RGCs及其轴突在合适环境下的修复再生,视功能可有一定的恢复。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旨在了解视神经损伤及修复再生可能存在的规律,以及研究这种规律对客观评价视功能和损伤或死亡时间推断的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脑挫伤后HIF-1a蛋白表达的规律。方法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2h,6h,12h,24h,2d,3d,5d,7d,14d取脑,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HIF-1a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偶见阳性反应细胞。损伤后2h,即可观察到HIF-1a蛋白表达,6h后表达明显增强,24h达高峰,随后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7d后仍可见少量表达,14d后恢复。表达呈弥漫性,以大脑皮层、海马、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1a蛋白的表达规律可用于脑挫伤的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6.
亢登峰  刘雁军  王英元 《证据科学》2007,14(1):76-78,68
目的 探讨大鼠脑挫伤后HIF-1α蛋白表达的规律.方法 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2h,6h,12h,24h,2d,3d,5d,7d,14d取脑,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偶见阳性反应细胞.损伤后2h,即可观察到HIF-1α蛋白表达,6h后表达明显增强,24h达高峰,随后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7d后仍可见少量表达,14d后恢复.表达呈弥漫性,以大脑皮层、海马、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a蛋白的表达规律可用于脑挫伤的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鼠脑挫伤后HIF-1α蛋白表达的规律.方法 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2h,6h,12h,24h,2d,3d,5d,7d,14d取脑,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偶见阳性反应细胞.损伤后2h,即可观察到HIF-1α蛋白表达,6h后表达明显增强,24h达高峰,随后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7d后仍可见少量表达,14d后恢复.表达呈弥漫性,以大脑皮层、海马、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a蛋白的表达规律可用于脑挫伤的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CNS内β-APP蛋白表达时空性规律.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致大鼠脑挫伤模型,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伤后β-APP蛋白在不同时间(0.5 h、2 h、6 h、12 h、24h、3 d、7 d、14 d)的表达情况,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作定量统计分析.结果(1)皮质内β-APP蛋白在伤后表达呈一定波动性,0.5 h表达明显增加后,逐渐下降,12 h降至最低,低于对照组,随后再次表达增加,3 d达高峰;(2)伤后24h海马区β-APP表达开始逐渐下降,3 d降至最低,14d回到对照组水平;(3)齿状回(DG)内β-APP蛋白在伤后12 h低于对照组.结论实验性脑挫伤后皮质β-APP表达时序性规律可为脑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指标,但海马区及DGβ-APP变化规律在脑损伤时间推断方面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造血干细胞特异性相关结合蛋白-1(HCLS1-associated protein X-1,HAX-1)在损伤后不同时段的表达规律,探索损伤时间推断的新方法。方法建立成年SD雄性大鼠脑挫伤模型,随机分为脑挫伤后2 h、6 h、12 h、1 d、3 d、7 d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脑挫伤后caspase-3和HAX-1的蛋白表达。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技术对脑挫伤后HAX-1阳性细胞数和TUNEL染色细胞数进行观察。结果脑挫伤后,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caspase-3表达逐渐增强,3 d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7 d仍高水平表达(P<0.05)。HAX-1阳性细胞表达在伤后开始升高,6 h表达强度最高(P<0.05),12 h后逐渐下降,伤后3 d几乎测不到。TUNEL染色细胞数在伤后2 h明显增加,伤后3 d数量最多,此后逐渐减少,7 d仍维持较高水平(P<0.05)。结论大鼠脑挫伤后caspase-3、HAX-1的表达有时序性变化,可能成为脑损伤时间推断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CNS内β-APP蛋白表达时空性规律。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致大鼠脑挫伤模型,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伤后β-APP蛋白在不同时间(0.5h、2h、6h、12h、24h、3d、7d、14d)的表达情况,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作定量统计分析。结果(1)皮质内β-APP蛋白在伤后表达呈一定波动性,0.5h表达明显增加后,逐渐下降,12h降至最低,低于对照组,随后再次表达增加,3d达高峰;(2)伤后24h海马区β-APP表达开始逐渐下降,3d降至最低,14d回到对照组水平;(3)齿状回(DG)内β-APP蛋白在伤后12h低于对照组。结论实验性脑挫伤后皮质β-APP表达时序性规律可为脑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指标,但海马区及DGβ-APP变化规律在脑损伤时间推断方面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1.
Chen YC  Liu SP  Guo W 《法医学杂志》2002,18(2):76-77
目的观察挤压伤大鼠早期心电图的改变,并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方法复制挤压伤大鼠动物模型,标准Ⅱ导联记录心电图变化,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TnI水平。结果挤压伤后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并持续24h,伤后6h血清cTnI则显著升高,并持续24h以上。结论肢体挤压伤早期存在心肌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八角莲中毒后主要器官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急性八角莲中毒的作用机制及其对靶器官、靶组织的损伤影响。方法随机将40只SD大鼠,分为3个实验组(0.5、1.0和2.0倍LD50剂量的八角莲水煎剂灌胃)和1个对照组(1.0倍LD50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大鼠在八角莲急性染毒后14d处死,解剖取脑、心、肝、肺、肾,样品经组织病理学处理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主要器官病理形态学改变。实验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光镜观察结果:神经元胞质疏松,大部分尼氏小体消失;心肌细胞肿胀,润盘及横纹结构消失;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内见蛋白质样红色淡染物质。电镜观察结果:神经元细胞膜及核膜结构破坏,胞质明显水肿,细胞器大多已破坏、消失。急性染毒后4组大鼠死亡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高(P0.05)。结论急性八角莲中毒可引起多器官病理形态学改变,其毒性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性,且主要靶组织、靶器官为脑(神经元)、心、肝和肾。  相似文献   

13.
Zheng R  Sheng YW  Wang T  Luo PB  Zhao ZQ 《法医学杂志》2008,24(3):178-181,241
目的通过对大鼠尺神经不同损伤断面和不同修复时间的实验研究.观察其支配的爪内骨骼肌形态学的改变,探讨法医临床学对尺神经损伤鉴定的最佳时机。方法选用SD大鼠42只.建立尺神经损伤修复模型,取爪内骨骼肌称量湿重,经HE和Masson染色,测量肌肉湿重、肌细胞横截面积和胶原纤维占肌纤维截面积的比率。结果(1)尺神经损伤后早期修复组的爪内骨骼肌萎缩程度均低于实验对照组.且即刻修复组比1个月修复组爪内骨骼肌功能恢复效果好。(2)失尺神经支配后爪内骨骼肌中的胶原纤维逐渐增多。(3)腕部与肘部尺神经损伤后,在相同时间修复尺神经,爪内骨骼肌萎缩的变化规律一致。结论尺神经损伤即刻修复能完全恢复爪内骨骼肌形态学改变,1个月修复能部分恢复其形态学改变.3个月修复则无法恢复其形态学改变;爪内骨骼肌中胶原纤维的增多是影响手术疗效和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原因之一;腕部与肘部的尺神经损伤修复对爪内骨骼肌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中枢神经系统毒理病理不同时程的变化。方法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时程大鼠吗啡依赖相关脑区,即蓝斑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豆状核、杏仁核、海马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并对突触进行计数,比较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结果吗啡依赖大鼠6个依赖相关脑区均出现神经细胞固缩或肿胀,神经纤维肿胀,线粒体肿胀、畸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突触数量增多;胶质细胞、脑膜下淋巴细胞增多,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显著,并可见胶质结节形成。吗啡依赖8周组、4周组, 大鼠突触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增多,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吗啡依赖8周组大鼠突触数量的增多,与吗啡依赖1周组、2周组大鼠比较,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神经细胞呈缺血缺氧性及退行性改变,突触数量增多,并随吗啡依赖时限的延长而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尺神经损伤修复后功能恢复情况,用于确定鉴定时间。方法 52只大鼠分别按肘部和腕部分组制作尺神经损伤模型,并按伤后即刻、1、3、6月时间组分别进行修复,饲养3月后检测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大鼠各实验组修复侧尺神经MCV与正常组相比,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且尺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时间越晚,MCV越慢,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修复时间、不同损伤平面(肘部和腕部)实验组修复侧之间MCV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尺神经损伤后的MCV变化,与伤后距离修复时间的长短呈负相关,与损伤平面无明显关系。以此可选择最佳鉴定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吗啡戒断大鼠中脑腹侧背盖区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在不同时程中的表达,探讨GAP-43在吗啡戒断记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递增注射盐酸吗啡并自然戒断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1周、2周和4周戒断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中脑腹侧背盖区GAP-43的蛋白表达,并用Image-Pro Plus 5.1图像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中脑腹侧背盖区GAP-43的蛋白表达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P0.01)。结论 GAP-43可能在中脑腹侧背盖区参与了吗啡戒断记忆。  相似文献   

17.
大鼠双后肢挤压伤局部肌组织NO变化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XT  Gu ZY  Han YX  Liu S  Yan J  Cong B 《法医学杂志》2006,22(4):264-267,F0004
目的探讨大鼠双后肢挤压伤局部肌组织NO含量变化及其在肌组织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应用大鼠双后肢挤压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S)组、挤压(C)组、挤压并舌下注射氨基胍(AG)组(A组)、挤压并舌下注射L-精氨酸(L-Arg)组(L组)。用比色法检测局部肌组织和血清NOS活性、NO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局部肌组织eNOS、iNOS蛋白表达,测量局部肌组织湿干质量比值(W/D),并观察肌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S组相比,C组双后肢挤压引起局部肌组织明显损伤,肌组织W/D明显升高(P<0.01),肌纤维溶解,血管扩张、淤血、出血、间质水肿等继发性损伤,肌组织中eNOS和iNOS蛋白表达上调,NOS活性增加(P<0.01),NO含量增加(P<0.01);相关分析表明,肌组织W/D与NO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A组和L组,应用AG和L-Arg分别导致肌损伤(如肌组织W/D)减轻和加重。血清中NOS活性和NO含量变化大致与肌组织类似。结论挤压大鼠双后肢可诱导局部肌组织eNOS和iNOS蛋白表达上调,NOS活性增加,NO生成增多;NO生成增多介导了局部肌组织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