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印度劳工流入马来亚马来亚半岛和印度之间的接触可以追溯到前基督时代。然而在英国殖民统治之前,马来亚半岛的印度人数量并不多。直到19世纪晚期,随着英国人在马来亚半岛的稳固,印度人才逐渐增多。而印度工人大量涌入马来亚,与橡胶种植的兴起密不可分的。英国人于18世纪始控制马来半岛。从1786年莱特首登槟城至1895年的《邦咯岛协约》,英国人势力一步步地从马六甲海峡延伸到内陆的马来州属①。通过律政司制度,英国逐渐控制整个马来半岛及新加坡,并开始了对马来亚的经济掠夺。除了利润丰厚的采矿工业,英国殖民当局对发展出口型农业十分热…  相似文献   

2.
在二战以前,英属马来亚一般是指英国在马来半岛上的势力范围,但严格说来,这一称谓也包括英国在马来群岛及其他地方的保护领地,例如英属北婆罗洲、文莱、沙捞越以及纳闽岛和圣诞岛等.本文所指的英属马来亚仅限于英国在马来半岛上的势力范围,即马来半岛上的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  相似文献   

3.
英殖民统治时期的马来亚劳工移民,是导致今天的马来西亚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分析英殖民统治下的马来亚印度人移民的由来、印度劳工的境遇以及印度移民社会的变迁等,并通过与同期的马来亚华人作比较,以揭示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马来亚印度人移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英属马来亚”是一个历史名词,是二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殖民地,它包括现在属于马来西亚国西马部分的马来半岛和现成为新加坡共和国的新加坡岛。“英属马来亚”是除中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地区),全地区总人口五百多万人中,华人约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以闽、粤、琼三省籍人为主。当时的“马来亚”只是英国殖民地,华人中只有少数人属英籍民,其余大部分还是没有公民权的中国国籍的华侨。在国家观念上,  相似文献   

5.
华人移居马来半岛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马来西亚华人教育的兴起则是近百年的事情。迄今为止,马来西亚华人教育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马来西亚获得独立前的华人教育。据考证,早在公元八八○年就有中国移民留居现今马来亚一地,从事农耕和经商,但为数不多,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马来亚各地的中国居民仅有二至四万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东南亚各国相继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殖民主义者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开  相似文献   

6.
“英属马来亚”是一个历史名词,是二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殖民地,它包括现在属于马来西亚国西马部分的马来半岛和现成为新加坡共和国的新加坡岛。“英属马来亚”是除中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地区),全地区总人口五百多万人中,华人约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以闽、粤、琼三省籍人为主。当时的“马来亚”只是英国殖民地,华人中只有少数人属英籍民,其余大部分还是没有公民权的中国国籍的华侨。在国家观念上,马来亚华侨强烈地把中国认同为自己的祖国。即使理论上享有“英移民”身份的“海峡殖民地”(马六甲、新加坡、槟榔屿)土…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联邦自1957年新加坡独立并实行自治后,由于新加坡国家小而且大部分是华人,使得英国和马来亚担心新加坡会演变成共产党国家,对国内正发生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冲突的马来亚构成威胁。1960年新加坡大选时,出现了共产党获得议会席位之多出乎意料之外,使新加坡政府的地位为之动荡。马来亚人开始担心共产党势力将渗透到本国。马来亚总理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认为马来亚很有必要联合新加坡以便共同抵抗共产党,同时,也  相似文献   

8.
二战初期,英属马来亚华人就已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支持中国抗战。英属马来亚印度人则主要通过举行罢工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希望英国殖民政府给予他们公平合理的地位和待遇。日据时期,马来亚华人开展富有成效的抗日武装斗争。马来亚印度人则通过与日本人的合作,借助日军的力量,掀起了一场较有声势的独立运动,希望推翻英国人在祖籍国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民族主义和身份认同的角度考察,二战时期马来亚华人与印度人的政治活动既有共同点和相似性,更有明显的不同和差异。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由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亚、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捞越和沙巴三部分组成。自18世纪70年代起,英国在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北部地区逐步建立殖民地或保护邦。1948年2月1日,英国  相似文献   

10.
在二战以前,所谓英属马来亚一般系指英国在马来半岛上的势力范围,亦即英属海峡殖民地、英属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然就严格意义上而言,英属马来亚除上述英国在马来半岛的势力范围之外,还包括了英国在马来群岛及其它地方的保护领地,诸如英属北婆罗洲、文莱、破峻越以及纳闽岛、圣诞岛和椰子岛等等。但是,本文在这里所涉及的近代中国与英属马来亚的贸易往来,仅限于英国在马来半岛的势力范围。文中所引用的贸易数字,主要依据中国海关的贸易统计资料,同时结合一些有关的中外文献资料,对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中国与英…  相似文献   

11.
东姑·阿卜杜拉·拉赫曼是马来亚及之后成立的马来西亚的首任首相。1951年,在拿督翁(Dato Onn bin Jafar)打算接纳其他族群为马来亚联邦成员,而失去巫统(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信任的情况下,东姑(人们广泛熟知他这个名字)成为巫统党主席。任巫统主席期间,他与华人、印度人族群政党组建了行之有效的联盟,即联盟政党,并在1957年马来亚联邦独立谈判和1963推动组建大马来西亚联邦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他虽然能成功地战  相似文献   

12.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分配问题国外学者研究甚多,但多从经济理论角度出发加以探索。马来西亚社会财富分配则别具特色,形成马来人与华人种族之间的财富转移。自1957年独立后,马来西亚经济进入了一个纠正殖民地特性经济,发展民族经济的阶段。但不论在拉赫曼时期,还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控制马来西亚政坛的马来人执政者始终如一地坚持把发展土著马来人经济放在重要的位置,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措施以图改善占人口总数46%的马来人的经济地位。而对当地占人口比重34.5%的华人的经济则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手段予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部,面积704平方公里,其人口约300多万,华人占70%以上,其余为马来人、印度人等。1959年,新加坡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宣布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1965年正式独立,成立新加坡共和国。本文研究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中国和新加坡都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有相似的文化根基,但也受到多种现代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华人已成为马来西亚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华人自16世纪初开始在马来亚地区定居,并逐渐形成华人社会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华人参与建设了马来西亚的国家发展过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近代华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政治上的认同对象,也因马来亚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大致经历了认同于祖籍国中国、认同对象复杂和认同于居留国马来亚,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南部国家的“优秀生”一千九十万人口的马来西亚是一个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以及原住民组成的典型的复合民族国家。政治权力操在马来人手中;经济领域,则受华人与以外国资本为中心的非马来系所控制。马来西亚的经济实力,单就宏观指标来看,可以说是南部国家的“优秀生”。七十年代的马来西亚经济成长率,确实达到7—8%。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由马来亚和沙捞越、沙巴组成。与南中国海隔海相望约600公里。“马来亚”一词源于南印度泰米尔语:“Malonylom”,意为“山”。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正式独立。1963年7月5日,英国、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沙捞越和沙巴在伦敦达成成立马来西亚联邦协定。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联邦正式宣告成立。新加坡于1965年8月正式宣布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国家。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经济     
新加坡是马六甲半岛南端的一个小岛国,1961年以前是英国殖民地,那里是英国在苏伊士运河以东武装力量的最大基地。这个面积五百八十一点五平方公里的城市岛国,实际上没有什么矿藏。耕种的土地,不足于供养二百万人口(华人占76%,马来人占15%,印度人和其他人占9%)。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是个多族群国家。马来人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华人在经济上具备一定的实力,印度人则是马来西亚不可忽视的第三大族群。华人和印度人作为马来西亚的外来族群,移民背景相似,在文化认同和政治参与上既存在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马来西亚华人和印度人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9.
马来亚同印度的接触,大概可以回溯至公元前的几个世纪,虽然还不能完全证实,但几乎已是定论①.从地理位置来看,马来亚与印度正好扼守孟加拉湾的两端,遥相直望.对季风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使隔海相望的马来亚和印度之间通过海路建立联系成为可能.双边贸易、人员往来、文化的交流随之展开.对于马来亚印度人的研究,国内外一般多限于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很少关注英国殖民统治前的马来亚印度人情况.从历史上看,早期的马来亚印度人在马来亚的活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并对马来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1992,(3)
自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马来半岛霹雳拿律地区发现大量锡矿,以及清朝政府解除海禁,大量华人移居马来西亚。随着马来西亚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华人职业构成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人职业的变化尤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来西亚战后几十年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本文着重探讨战后马来西亚华人职业变化的一些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