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众参与已成为当今民主宪政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制度之一,然而,非理性的公众参与不仅不能起到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反而容易引发行政法治危机。健康有序的公众参与,一方面需要行政主体提供规范有效的参与平台、实施行政决策的公开、建立参与回应机制以及明确参与者的责任;同时,另一方面也需要参与公众自觉规范参与行为,依法有序参与。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公众参与需要在法律规范下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化高速发展,短信政治时代已经来临.当前,在公民使用短信参与政治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表现出回应意识缺位、回应主动性不够和回应渠道落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延误了现代政府参与式治理方式的构建.因此,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短信政治时代的政府回应力重塑:提高政府短信政治责任意识,政府回应由被动趋于主动;建立公众互动短信平台机制,政府回应由单向化趋向多向化;加强短信传播的管理和监控,政府回应由抵制转向引导.  相似文献   

3.
在民意表达与政府决策和回应之间构建有效的制度化衔接机制,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制度性平台基础上嵌入公众参与和民意表达机制,公众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向政府部门“传递”自身意见与建议,影响政府决策、治理议程和资源分配。在信访制度基础上,嵌入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可以有效拓展民意表达的路径,建立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实现“有门参与”,提高公众参与的主动性促进“有意参与”,搭建多元参与平台保障“有路参与”,构建资源分配与监督反馈网络达成“有效参与”。赋权要素是法定基础,平台要素是制度前提,主体要素是动力之源,资源要素是效用保障,四大要素共同构成民意表达制度化的路径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基于利益表达的网络参与已成为政府实现自身决策科学化的同时有效回应公民社会的新途径。在网络参与被寄予了实现"非程序的民主"的角色期待时,网络参与公共决策的发展却也面临着决策者利益悖论、参与主体的有限性和参与系统的信息资源不对称等困境。这种困境可以通过网络公民组织的矫治、决策权力再配置的合作解、良性互动的调适机制三种途径进行有效调适。  相似文献   

5.
公共事件发生后往往伴随着次生舆情,若是应对不当,易引发次生危机。因此,可以从政府回应角度,运用情绪评价理论剖析次生舆情的产生,分析次生舆情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范策略。研究发现,公共事件发生后,公众从期望度、相关性、归因和应对力四个层面对事件进行认知和评价,从而产生公众情绪。政府回应须契合公众情绪与情感诉求,情绪评价理论为政府防范次生舆情提供了思路与策略:快速主动专业回应舆情,满足公众社会期望;合理处理事件并及时追责,消解公众相关性感知;勇于承担责任,修复公众归因情绪;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满足公众参与诉求。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面临效率悖论、公共精神沦丧和公众价值边缘化等问题。根据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可以从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机制、绩效问责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来创新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7.
论当下中国公共治理中的网络话语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转型期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日益彰显其活力与公共治理不断深化的场域张力作用下,网络话语表达作为公民参与的重要方式,因其突出的即时快捷、平等开放、回应互动和海量信息等特点,对影响民情、舆情和政情产生了极大的作用,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网络话语表达主要是网络公共领域中公众对社会现实的褒贬臧否与建言献策,包含了公众之间、公众与公共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多维度多层面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对于推进我国公共治理结构下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揭露和遏制官场贪腐及其他社会负面现象,促进经济社会良性运行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从公共治理的层面探寻优化网络话语表达之路径与对策,具体而言,一要健全公共信息管理机制,促进网络信息畅通;二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网络主体的公共安全;三要促进公民参与,进一步推动网络话语表达;四要规范网络话语表达,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8.
解决国内环境问题,既要靠政府远见卓识的公共决策,也要靠公众义不容辞的积极参与.公众通过各种合法形式和途径参与环境保护的政府决策,是发达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重要经验.相比而言,我国公众在有关环境保护的公共决策方面对政府的推动力和影响力要小得多.因此,正确对待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效地建立公众参与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孙莹玉 《理论建设》2013,(4):101-102,112
<正>良好的政府形象不仅能够提高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政府形象的关键在于能使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公众可以通过网络问政平台积极表述自己的见解,民主地参与政府行政过程,提高了公共决策的透明度。政府通过网络问政倾听民声、  相似文献   

10.
陈发桂 《唯实》2010,(6):62-67
司法民主化改革的取向、社会主体间复杂的利益冲突、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为网络公众司法参与制度化建构提供了制度、动因和技术等基本生成要素。形成制度化的网络公众司法参与,需要选择从建立有效的司法网络回应机制、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性制度及规范网络公众司法参与行为这些路径入手。  相似文献   

11.
网络监督作为信息化时代一种较为有效的反腐方式,有利于提升公众参与反腐的积极性。当前我国网络反腐信息的官方回应存在着回应主动性不高、回应模式化、回应效率低下、回应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为有效解决官方回应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官方应该采取建立回应问责制、加快回应载体建设、创新官方回应机制等措施,对网络反腐信息做出及时、合理的回应,满足公众的反腐需求,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曹妍 《理论研究》2013,(5):56-58
网络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途径,但其弊端还制约网络民意进一步发展,使得网络民意与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势必影响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良性互动,因而有关网络民意影响公共决策的现实合理性争议的声音越来越大。网络民意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模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要合理利用网络民意来保障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相似文献   

13.
"互动决策":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建设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伟权 《探索》2002,(3):42-45
公共决策回应程度如何,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主化程度,而且也是政府公共管理高效率运作的重要内容.政府回应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是还政于民的过程.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公共决策回应基础建设,加强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决策回应机制,从而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好的政府网站是由数据信息公开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和政民交流互动平台整合起来的。其中的政民交流互动平台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过程,激发群众参与公共生活、公共决策的热情,是互联网时代政府履行职能的新平台[1]。充分完善政府网站的政民互动功能,既便于为公众向上反馈意见打通渠道,更便于政府向下聆听百姓呼声。以上海为例,截至2016年3月1日,上海市17个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宽了市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为观察政府绩效的主观感知与公共参与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公众对政府黑臭水体治理的绩效感知是否影响其环保参与度?政府治理绩效感知又通过哪些渠道与作用机制产生影响?文章基于412份有效实地调查问卷和1 202条网络热线问政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府环境治理绩效感知显著提升市民的环保参与概率,个体规范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在原有的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本文引入了居民污染感知和政治信任两个情感成分变量,发现污染感知强烈的群体越不愿意参与黑臭水体治理,良好的政府治理绩效感知可以有效缓解这种负向影响;政治信任则主要通过构建内在约束机制的方式约束公众个体规范,提高亲环境主义群体的环保参与概率。本文还利用网络诉求文本再次论证了基准结果。本文的实证结果为如何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引入心理学工具提高公众环保参与程度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在要求。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克服当前决策模式的弊端,都要求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既是公众参与的组成部分,也是发挥其政治功能的必然要求;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具有充足的法律基础、显著的人才优势以及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但在提案影响力、成果应用、民意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可在建立重大公共决策合议制度、建立和完善民主党派提案问责制、完善民主党派调研的制度保障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政府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行为主体。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政府应对危机的意识。通过建立和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法律机制以体现政府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并把公众参与作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之首。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是协商行政的产物,其参与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制度保障,更离不开动力机制的支撑,即通过公众参与动力机制的有效与优化来突破当前公众参与有效性不足的瓶颈。因此,应整合政府与公众两方的需求重合度,充分运用激励、约束、透明度三种手段,建立起公众与政府间利益协调、价值兼容、信息交流的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面临着基本法缺位;公众参与内容规定模糊;公众参与方式陈旧;行政决策监督机制欠缺;决策后评估机制及意见反馈机制缺失的困境。完善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需要制定基本法律;明确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广度、深度和密度;创新公众参与决策方式;完善决策反馈机制、事后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监督机制和行政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公众参与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水平还很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保障;拓宽参与空间,畅通参与渠道,加强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积极培育、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培育公众参与的公共责任意识,全面提升公众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