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有关遗失物制度中的争论历时已久,焦点在于是否确认拾得人的取得所有权和报酬请求权,但各种学说并未从法哲学角度阐释其依据.文章从道德与现实的关系、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以及新发展观等三方面探究遗失物制度构建中确认拾得人取得所有权与报酬请求权的法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现行遗失物所有权归属制度存在缺陷,与现实和法理相脱节.拾得人在具备拾得物无人认领、履行了相应法定义务、公告期限届满、并且不得为违法行为等条件时可以取得遗失物所有权.但是,当遗失物是法律明令禁止私有的物品、价值过大及证明个人身份及地位的专属个人人身权利的文书,凭据以及涉及个人隐私的文字、图画或者其他记录等情形时是不能被取得所有权的.  相似文献   

3.
遗失物之拾得,在传统民法理论上被认为是原始取得所有权的一种事实行为。我国民法对此的规定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应明确遗失物拾得人的权利、义务,确立悬赏广告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物权法》第九章"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一章,实为特殊动产所有权立法,是沿袭大陆法系国家一以贯之对动产所有权取得集中规定的表现。将特殊动产所有权立法不加区分地涵括动产和不动产,实为特殊动产所有权规定的不当体例,并且阙如遗失物拾得、无主物先占、添附及取得时效等特殊动产所有权制度付之阙如,导致了动产所有权实践保护的不充足和物权法体系的不完善。当前,正值我国民法典物权编编纂的重大契机,藉此完善特殊动产所有权立法,界分动产和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肯认遗失物拾得、无主物先占、添附及取得时效制度,真正实现物权法定分止争和物尽其用的功用和价值,促成民法典物权编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财物遗失后,遗失人与拾得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遗失物所有权归属问题是物权法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现行立法对遗失人的权利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却忽视了对拾得人权利的保护,使拾得人与遗失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处于失衡的状态.建议立法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和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权利,以完善拾得人权利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对遗失物内容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使遗失物招领在程序上具有了较强的操作性。但是中间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对拾得人的利益诉求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这对于拾得人的行为会有直接的影响。探讨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和遗失物孳息权利归属,对遗失物制度的完善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论遗失物的所有权归属——评《物权法》第107条与第113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对拾得遗失物问题进行了规范,并在其第113条和第107条分别规定了遗失物未被转让时和已被转让时两种情况下的所有权归属。《物权法》第113条没有规定拾得人一定条件下取得遗失物所有权,十分遗憾。《物权法》第107条在规范遗失物已被转让时采"例外承认主义",殊值赞同;但没有规定有偿回复中的公共市场、盗赃物的善意取得、无记名有价证券与货币。另外,《物权法》第113条的位置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原则上 ,遗失物的返还可能涉及行使以下四种不同的返还请求权 :所有物返还请求权、遗失物回复请求权、占有物返还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本文依据请求权的基本理论 ,专门针对遗失物关系中各项返还请求权的产生基础、性质、功能、主体构成及行使条件进行了全面剖析。重点分析了遗失物的所有人行使返还请求权可能遭遇的各种限制以及遗失物的占有人如何运用占有之诉和本权之诉寻求占有保护。至于怎样运用返还请求权的制度设计 ,有效地协调遗失人、拾得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兼顾对市场交易安全与原权的维护 ,更在本文关注之列。透过相关分析 ,笔者进而指出 ,我国的物权立法在维护所有权的同时 ,应重视占有制度的建立 ,围绕遗失物 ,有关返还请求权的设置也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遗失物是占有人确定但占有人丧失了占有的动产。对遗失物概念进行明晰是构建遗失物制度的前提。遗失物的构成要件包括须为有主的动产,须占有人丧失占有,须无人占有。遗失物与遗忘物的区别在于遗失物须有占有人丧失占有且无人占有的情形发生,而遗忘物从未处于无人占有状态。遗失、拾得是事实行为,抛弃是法律行为。埋藏物必隐藏于他物之中且所有人不明。国家机关可以成为拾得人,但不得享有报酬请求权。  相似文献   

10.
对拾得遗失物拒不返还而引起纠纷的应按侵权之诉处理,而不应按不当得利之诉处理。理由是:拾得遗失物拒不返还貌似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实乃侵权;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应按侵权之诉处理;按侵权追究其民事责任还可与刑法中的侵占罪相衔接,以利于对财产所有人权利的保护。造成对拾得遗失物拒不返还的性质错误认定的原因:一是法律规定不完善,不明确、不具体;二是受传统民法理论的影响;三是便于原告举证和审判机关的及时结案。正确认定拾得遗失物拒不返还的性质对司法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民法通则》和《物权法》中拾得遗失物制度的相关规定,对该制度中的拾得物归属、报酬请求权、费用偿还请求权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和评析,指出了几点《物权法》对该制度的完善,并提出了自己对拾得物遗失制度的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于如何认识因拾得遗失物所形成的法律关系 ,目前理论上还没有一个为大家普遍接受的结论 ,有主张不当得利之债的 ,也有主张物上请求权的。如果将拾得遗失物作为一种单独之债的发生根据 ,使理论上有一个统一的依据 ,就会有助于更准确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古就有"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但要求人们付出劳动却不计报酬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难以通行,而且现有的《物权法》在相关问题上的规定存在很多缺陷,这将会导致"路不拾遗",物不能尽其用,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域外有关遗失物拾得制度的规定比较完善,借鉴域外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我国遗失物拾得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遗失物的拾得,在传统民法中,为动产所有权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立法宗旨上,是经由对物有所归的明确而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在立法机制上,是经由对拾得人权利的赋予而达到最终地保护所有人的利益;在立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法对于遗失物采取不能取得所有权主义,同时行政法对失物招领公司不认可,加之行政机关日常监管的缺位,导致我国"失物归还"领域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建议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方式,健全"失物归还"法律体系,使之与民法、行政法相衔接,更好地指导警务实践。  相似文献   

16.
现实生活中,遗失物品的现象经常出现。有人遗失也会有人拾得,如何处理遗失人与拾得人之间的关系呢?有人认为,拾得人应将其拾得物无偿返还,因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拾金不昧”的美德,也有人认为,原物返还的同时,拾得人应当获得相应的报酬。我国现行《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可见,现行民法对于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持否定的态度。那么,拾金不昧、无偿归还,是不是一种传统美德呢?我们回顾一下不同时期对于遗失物的不同规定。一、西周时期。我国最早的…  相似文献   

17.
从对相关制度的比较分析中可见 :在存在动产善意取得、先占 ,以及对遗失物、拾得物的占有取得等诸项制度的情况下 ,动产时效取得仍有其适用的逻辑空间 ;以不动产登记为核心的现代财产登记制度亦不能取代取得时效的适用价值 ;设立取得时效制度符合立法的效率原则。准确界定时效完成后产生的法律后果 ,应协调取得时效与财产登记制度、取得时效与物上请求权消灭时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西周以降,至近世民国,拾得遗失物归属原则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暗含着根植于本民族内部的自然变迁和来源于模仿西方的近代立法实践两条主线。通过对各朝拾得遗失物归属原则进行梳理分析,寻找一些可资于新中国民法典制定的有益参照,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遗失物构成要件、归属、拾得人求酬权及忍意另有问题进行计法议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将遗失物制度中的损害赔偿问题分为两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是遗失物本身被损害时的赔偿问题,其次是遗失物致人损害时的赔偿问题.然后在对每部分进行研究时,分别从流转环节的角度和主观过错的角度进行了分类.文中针对不同的流转环节的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分门别类,分别就拾得人环节的损害赔偿问题、受让人受让环节时的损害赔偿问题和非法侵占人盗取遗失物环节的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针对这几种流转环节中损害人不同的主观过错程度分别进行了系统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