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我国政府极为重视资源型城市治理问题,并确立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但由于缺少法律支持,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国外治理资源型城市问题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法律手段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关系,是解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既是社会正义和利益平衡的诉求,也是现代发展权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资源主导产业的衰退造成的贫困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较严重的集体性失业、群体性贫困等问题;资源型城市的贫困问题除了资源枯竭这一客观因素外,与一系列的失衡不无关系;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贫困难题的主要对策,就是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法律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的低迷,生态的破坏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两大困境,构建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成了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现行的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制度不能满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法律需求。不同类型城市生态补偿的法律界定内涵不尽相同,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当采用广义的界定方式。生态补偿法律关系是法律制度的事实演绎方式,是将静态的法律制度与动态的社会生活连接的转换器。  相似文献   

4.
牟春野 《行政与法》2014,(12):42-47
松原市作为成长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认为,把握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认识转型发展;联系资源型城市客观实际,规划转型发展;完善政策体系,促进转型发展;采取必要措施,落实转型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保障转型发展,是松原市转型发展经验带给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佳欣 《行政与法》2013,(11):41-44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世界性难题,而其破解之道仍在探索之中.本文以吉林省松原市为例,指出了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松原市通过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初步实现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做法,以期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试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敏  王超 《行政与法》2005,(8):46-49
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应遵循的原则和达到的目标,据此就资源型城市原主导产业如何退出、新主导产业如何跟进等问题进行论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环境问题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环境治理陷入困境,主要原因之一是环境治理的责任人无法明晰。现代政府应担负起弥补市场缺陷与维护社会公平两方面的责任。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并没有解决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外部性问题,同时,因战略布局等因素,很多政府决策进一步拉大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与受惠地区之间的差距,所以,政府应承担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治理之主要责任。同时,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财政能力相异,其在具体承担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责任时也应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8.
韩立成 《行政与法》2010,(10):44-46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资源的衰竭必然给资源型城市带来不同程度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因此,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应坚持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前提,以调整结构、多元发展为基础,以转变政府职能和高效服务为保障,充分发挥资源型城市的主动性、创造性,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市之路、循环经济之路、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  相似文献   

9.
韩冰 《法制与社会》2012,(25):70-71
就业问题是当前制约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能否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以2011年批准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黑龙江省鹤岗市为例,分析鹤岗市城市转型中存在的就业问题表现及成因,提出应转变思路大胆尝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旨在缓解鹤岗市以及广大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就业问题,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0.
资源枯竭型城市主导产业——资源型产业的衰退是历经工业化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以立法推进政府财政援助政策是各国实施资源型城市产业振兴的主要手段。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加大了对衰退产业中央财政援助政策的实施力度,但效果却并不容乐观,究其根源,立法缺失为原因之一。以日本依法实施财政援助机制,实现衰退产业成功转型为例,提出了构建衰退产业财政援助政策法律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余晓新 《法制与社会》2011,(35):229-229
我国部分城市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条件得天独厚。但在发展过程中不自觉地过分依赖这些资源,导致了一系列阻碍城市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浅析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破坏问题,以及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速城市化和城市土地上多元权益结构的形成,催生了开发过程中城市空间利益分配问题.对此,私法上相邻关系规则和民事诉讼制度已不敷使用.行政法的第三人效力制度和理论,拓展出利害关系人行政诉讼.但是,对我国典型案例和样本判决的解析表明,法院将主观权利保护诉求处理成了客观合法性监督,从而减弱了原告资格扩张的意义,而行政过程中的程序权利和行政许可审查内容公开也未能形成利益的实体权衡机制.这种局限性使得作为裁判依据的城市规划和技术标准变得相对关键,其利益权衡机制的确立至关重要.这就形成了城市空间利益正当分配的多阶机制和连续过程,它在行政的合法性证成的传统模式基础上拓展了行政的正当性证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贫富分化的加剧,城市贫困群体问题日益突显出来.本文指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权利和利益有被忽视和侵害的倾向,其社会地位呈现"边缘化"趋势.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诱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政府和社会有责任采取措施或提供条件进行调控,维护城市贫困群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秦浩 《行政与法》2013,(2):67-70
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城市转型与社会管理的双重压力.作为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典型代表,阜新市在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示范作用.为破解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城乡分治格局未破除、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缓慢、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滞后、社区专职工作队伍落后等共性难题,应通过系统性顶层设计、理顺领导体制架构、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15.
朱新来 《法制与社会》2010,(15):211-212
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着多重阻力,为保证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的处理,必须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按照利益主体的不同,共分为政府动力机制、企业动力机制和个人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陈申 《行政与法》2010,(6):40-42
克拉玛依市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本文旨在探寻克拉玛依这座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和结构调整的途径,使其绕过经济衰退的陷阱,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使得资源型城市必然要受资源、市场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在其由成熟期转变为衰落期的过程中普遍面临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文章分析了淮南煤炭资源的现状,寻求适用于淮南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实现淮南由煤炭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从而达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治理模式,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是解决由于快速城市化而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以此提升城市韧性能力。然而,城市系统能否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而变得更具韧性呢?论文基于中国2012年启动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2001—2016年15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首次评估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和异质性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城市韧性水平,这一结果在经过了反事实检验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验证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借助创新驱动产生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对城市韧性发挥作用;(3)异质性研究表明,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越大的城市,其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韧性的改善效应越显著;(4)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会与创新型城市等其他政策一道对城市韧性产生叠加效应。研究对指导现实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城市韧性治理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民由利益高度一致的整体分化为利益不同的多个阶层,导致了利益的分化、表达的不同偏好和效果差异。与农民利益表达有关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合法的表达渠道不畅通,代言组织缺失。农民利益表达法律机制的已有研究成果大多以农民利益同质性为预设前提,忽视了农民分化的影响。今后应当重点关注农民利益表达的法治机制,培育代言组织,分类建立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相契合又适合不同阶层农民进行利益表达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论城市出租车业的竞争与管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斐民  申嘉 《法学杂志》2007,28(3):125-128
城市出租车业的管制创立了一种制度资源,面对该制度资源如何配置而展开的日益白热化的纷争,监管机关无法进行有效调节和解决,并使得法院也陷于无法受理该种纠纷的窘境.引入竞争机制才是有效而经济地管制城市出租车业的前途,而经济性管制则已经走到末路,必须全面向社会性管制转型.平等(衡平)与协调原是解决城市出租车业的特许经营权纷争的基本原则,同时,城市出租车总量控制的可调控性制度、出租车业准入和退出的社会性管制标准制度、出租车业的真正贯彻民主法治精神的听证磋商制度、出租车业的制度内异常利益的调整制度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