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供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行辩护或者自我归罪的表现,其本身并无重大法律意义.然而由于受贿犯罪证据的特殊性,受贿案件翻供、翻证行为已经成为打击腐败的瓶颈.本文拟深入分析受贿案件翻供的类型、翻供的原因,通过在证据的证明标准、证明责任分配上建立新的规则、制度,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即将施行的背景下,探讨受贿案件嫌疑人翻供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前,法院在审理受贿案件中,被告人翻供现象比较突出。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加以总结和研究,以期达到正确审理这类案件的目的。受贿案件被告人翻供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声称没有收受推翻原供述;二是声称没有受贿的主观故意,只承认收受了财物,但已退回、交出或家属收的  相似文献   

3.
一、庭前准备,是出庭公诉的事础 (-)熟悉案情和证据,重点要严把“三关”。 第一,要严把案件事实关。重点分析:①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职务,是否属特殊主体;②利用何种职务之便进行索贿或受贿,其具体手段、情节属何种形式;③受贿的主观故意内容;④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⑤受贿数额的认定方法和依据;⑥行贿人的证言是否真实、可靠。 第二,要严把案件的证据关。主要是查看证据是否查证属实,取证是否合法,证据与证据、证据与口供是否  相似文献   

4.
受贿犯罪案刑事诉讼过程中,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现象时有发生,无论是在侦查、起诉、审判等各个阶段都有发生。要有效遏制受贿案件中的翻供现象,侦查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即侦查人员不仅要有取证、录取口供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固定证据和获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再生证据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华明 《法制与社会》2013,(36):253+255-253,255
受贿案件主要以言词证据为基本证据,相比其他职务犯罪案件容易出现翻供现象。而新刑诉法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即可以介入案件,反时强迫自证其罪,使得受贿人翻供的可能性增大。如何破解受贿人翻供问题,成为检察机关反贪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两翻”即翻供、翻证。翻供,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推翻原来的供述而作新的供述。翻证就是证人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方面推翻原来的证词而作新的陈述。近年来,受贿案件中“两翻”现象不时发生,且呈上升趋势,真接影响打击犯罪的力度。严峻的事实对当前侦查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侦查人员不仅要分析当前受贿案件“两翻”现象发生的原因,而且应及时采取对策,避免或减少“两翻”现象的发生,从而有力地揭露犯罪和打击犯罪,保证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和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的廉洁性。一、导致“两翻”原因多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原因主要有:…  相似文献   

7.
受贿犯罪嫌疑人为了对抗侦查、审判、而逃避法律制裁,时常出现翻供。翻供的出现,不仅增加我们的工作量,还给我们的办案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有些案件甚至会中途“流产”。为巩固反贪肃贿的侦查成果,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现就防止受贿犯罪嫌疑人翻供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刘岚 《中国检察官》2010,(12):73-73
[案情]甲系某国有企业经理,因涉嫌受贿由纪检部门移送检察机关处理。在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后其对在纪检部门交待的犯罪事实全部翻供,主要证人(行贿人)也完全改变证言。  相似文献   

9.
对翻供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翻供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或者辩解的表现形式。司法实践中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讯问的过程中 ,常常翻供 ,公安司法人员对翻供往往很反感 ,并持否定态度。如何认识翻供 ,怎样对待翻供 ,既是一个值得学术理论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又是一个司法实践中急待寻求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笔者仅就有关问题略陈己见。一、翻供的概念及表现翻供虽然是当前理论界在不断探讨的司法实践中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但是 ,什么是翻供?学界则有不同的界定。有的认为 ,“翻供主要是指被告人进行了有罪供述后又推翻其全部或部分供述。”①也有的认为 ,“…  相似文献   

10.
秦兴旺 《检察风云》2005,(21):12-14
一名高级人民法院的副院长涉嫌受贿后,竟用牛奶和豆浆等无色液体在交代材料上写下“诱供”等隐字试图翻供。  相似文献   

11.
罗贤东 《中国检察官》2002,(2):33-33,38
受贿案件由于行受贿的秘密性,以及受贿人高智商手段的掩盖和伪装,使查处此类案件难度增大,且由于证据主要依靠行贿人的证言和受贿人的供述,极易受翻证翻供的影响而难以定案。因此,受贿案件对证据确实充分提出了更高要求,常常因认识不同而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刑罚目的论在中西方近代刑法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围绕刑罚的目的,学者们发表了不同见解,形成了名目繁多的学说。概括起来主要有:①报应刑说;②目的刑说;③折衷说。其中目的刑论具体又有3种学说:一般预防主义、特别预防主义、双面预防主义(既强调特殊预防又顾及一般预防)。①我国刑法理论界通说认为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②  相似文献   

13.
一、选择题: 1、①2、①3、①②③④4、③④5、②6、②7、①②③④8、③④9、①③④ 10、② 11 ③ 12、② 13、②③④ 14、② 15、①②③④ 16、①②③④ 17、①②③④ 18、①②③④ 19、④ 20、②③ 21、③ 22、①②③④23、① 24、②③④ 25、①②③ 26、① 27、①③④28、③ 29、①②③④ 30、①③④ 31、①②③④32、③33、②④34、①35、②36①②③  相似文献   

14.
1.工商执法人员对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构成徇私舞弊罪的,应从以下方面取证:①收集物证、书证。如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的标识和销售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的标识等。②调取举报人和受害消费者及其他证人的证言。如对中、小企业生产伪劣产品投入市场后给消费者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工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隐瞒不报、以罚代刑或者集体受贿的,应注  相似文献   

15.
正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检察机关管辖的贿赂犯罪主要包括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和单位行贿罪,其中最常见和多发的是受贿罪和行贿罪。在侦查过程中,由于行受贿行为是"一对一"进行的,隐蔽性非常强,而且行受贿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容易形成攻守同盟,不容易收集证据。因此,对行受贿犯罪的侦查,往往依赖于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而一旦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获取口供后,如何及时将口供转化为一份高质量的讯问笔录,固定犯罪嫌疑人口供,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成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基层教育系统频频发生职务犯罪案件。本文从犯罪主体、主要发案环节、犯罪手法三方面介绍了基层教育系统受贿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再从主客观方面深入剖析基层教育系统受贿犯罪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有效预防基层教育系统受贿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贿赂案件取证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办理贿赂案件中存在着取证难,证据固定难,被告人在检查、审查环节中易于翻供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对此类严重违纪行为的调查和处理.本文试就检查活动中如何收集、固定贿赂调查证据作一粗浅的论述.要特别注意细节行、受贿活动的具体情节和细节,在贿赂案件证据中尤其显得重要,这是由贿赂案件的证据一般以行、受贿人交待为主这个特点决定的.对贿赂活动的具体情节抠得越深、越细、越具体,材料就越可信.因为,通过细节一是可以辨别行、受贿人交待的真伪;二是进一步增强交待重要证言的可信性,提高证据本身的证据力;三是通过细节可以发现新的证据源.办案人员对细节,特别是对事关严重违纪构成的重要细节的疏忽,就可能为被审对象翻供留下后患.这就要求:  相似文献   

18.
杨柳 《人民司法》2012,(1):24-26
翻供,简言之,即为部分或全部推翻原先的口供。翻供作为一种诉讼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出现在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和阶段。翻供具有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的内涵。前者是指推翻原供的行为,后者是指推翻原供后的口供。有的翻供是确有可"翻"之处,"翻"了才符合事实真相,有的翻供则是基于侥幸和求生、求自由的本能的不实翻供。翻供的原因主要有:畏罪心理、侥幸心理、刑讯逼供、诱供、指供、案件证据不够扎实等等。无论翻供是出于何种原因、表现为何种形式,如何正确应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基层教育系统频频发生职务犯罪案件。本文从犯罪主体、主要发案环节、犯罪手法三方面介绍了基层教育系统受贿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再从主客观方面深入剖析基层教育系统受贿犯罪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有效预防基层教育系统受贿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诈骗类案件中,嫌疑人(被告人)到案后往往会采取翻供的形式逃避法律制裁。由于此类案件本身的特殊性,嫌疑人一旦翻供,容易导致检察机关案件审查及庭审环节陷入困境。从理想层面分析,改变“口供至上’’办案模式是应对翻供的最有效途径,但从现实角度来看,研究并充分运用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以及出庭指控技巧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