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于解决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正义是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存在所谓的永恒正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包括四大正义原则:基于平等交换的权利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实质平等原则和惩罚原则。基于这些原则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必须把握四点要义: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保障;第二,保证发展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基础;第三,提升劳动所得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重点;第四,推进实质平等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基于历史主义原则的正义观,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开辟道路。针对拉萨尔主义将分配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其以劳动所有权为理论基点、以平等的权利为原则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目标的主张。马克思的正义观以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为理论出发点,阐明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分别是正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历史实现形式。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性分析中,可归纳出权利原则、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三种分配原则,体现了正义原则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展开和扬弃发展的过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及其理论超越,既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正义观本真要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马克思正义观的方法论缺陷与理论局限,消除对马克思正义观辩证意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袁聚录 《前沿》2009,(6):46-49
在《无政府、国家与鸟托邦》一书中,诺齐克试图通过论证社会主义是不正义的,来证明社会主义是不正当的。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立者和首要代表,柯亨反驳了诺齐克的这种论证。与诺齐克针锋相对,柯亨通过论证社会主义不是不正义的,来证明社会主义不是不正当的。就此而言,柯亨对社会主义的正当性进行了新的证明,而这种证明对于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正当性,对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与当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论战中,柯亨依赖分析哲学的研究范式,坚持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仍在于其核心价值——"平等",从而为社会主义展开道德辩护,构建了以"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原则"和"共同体原则"为基础的规范式社会主义平等框架。对于柯亨的平等观,我们不能以"道德乌托邦"简单对待,而应在理性的分析中挖掘其对于当前积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配正义的两种不同诠释--罗尔斯与诺齐克之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正义如何来分配,尽管罗尔斯和诺齐克都赞同正义首要性,但罗尔斯更为强调平等。他通过设定“原初状态”,在此基础上借助正义的两个原则来解除“无知之幕”,使得最少受惠者得到补偿,从而实现平等;诺齐克认为正义的首要问题不在平等,而在于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他借助“持有正义原则”通过“最弱意义的国家”来反驳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尽管二者对如何分配正义分歧很大,但他们都是围绕经济领域中自由与平等孰更优先的问题展开。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正义观的矛盾虽只反映了西方社会自由与平等观念的矛盾,对于如何达到分配正义的解答也存在相当不足,但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说,他们的正义理论和社会正义原则对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着的非正义的问题均具有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配正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但现实中,由于分配问题导致的贫富差距已经越来越大,可以说解决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罗尔斯提出的分配正义思想不仅在20世纪制度伦理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而且在当代主流意识形态中代表着“平等主义”,并且从正义角度的考虑系统地论证了他的平等分配观,其与一般的妒嫉式平等的不同。罗尔斯提出的差别原则,对于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调节收入的二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有着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宣言》的分配正义观是对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深刻阐述与系统演绎,其逻辑生成在于:对现实的人及其解放的观照构成其逻辑起点与价值依归;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的批判与超越构成其建构脉络;解蔽分配正义背后的物质关系则是其根本依据。《共产党宣言》对分配正义的实现进路进行了阐述:外在条件——充分利用"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领导力量——坚持以共产党为组织依托与领导核心;实现策略——以联合的行动,推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共产主义运动的进阶。《共产党宣言》的分配正义观蕴含低阶与高阶的双重实践指向。在根本立场、制度依托、动力机制与宏观格局等维度,《共产党宣言》的分配正义观为新时代我国分配正义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宣言》的分配正义观是对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深刻阐述与系统演绎,其逻辑生成在于:对现实的人及其解放的观照构成其逻辑起点与价值依归;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的批判与超越构成其建构脉络;解蔽分配正义背后的物质关系则是其根本依据。《共产党宣言》对分配正义的实现进路进行了阐述:外在条件——充分利用"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领导力量——坚持以共产党为组织依托与领导核心;实现策略——以联合的行动,推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共产主义运动的进阶。《共产党宣言》的分配正义观蕴含低阶与高阶的双重实践指向。在根本立场、制度依托、动力机制与宏观格局等维度,《共产党宣言》的分配正义观为新时代我国分配正义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社会主义与平均主义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政  冯颜利 《前沿》2011,(3):60-6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平均主义是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的平等观念在分配上的反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反动的性质;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明确的界限,社会主义平等的实质是消灭阶级而不是消灭一切差别,社会主义原则是按劳分配而不是平均分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高度的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平均主义;平均主义使社会主义发展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生机和活力,造成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曲解和误读。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反对平均主义。  相似文献   

10.
汪琼枝 《求索》2010,(5):88-90
正义问题在当代中国凸显,其焦点在于分配正义。得所应得是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按贡献分配和按需要分配两个原则。违背得所应得原则有得所不应得和未得其所应得两种表现。贯彻得所应得原则必然要坚持矫正正义和对弱势群体的补偿与扶持。  相似文献   

11.
王里 《前沿》2010,(8):24-26
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核心,社会正义是以人为本的政治价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的和谐统一,必须坚持机会平等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起点公平;必须坚持规则公正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坚持结果合理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经理经纬     
关怀弱者是社会正义的内涵兰秀良的文章指出关怀弱者是社会正义的深层内涵。当代对社会正义研究颇有建树的思想家罗尔斯对正义给出的最一般的定义是:所有的社会基本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等等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或所有价值的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个人的利益。罗尔斯认为,分配上的不平等是否合理,只能以最少受惠者能否从中获取最大利益而定。文章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社会正义的天平明显地向弱者倾斜;相应地却忽视乃至剥夺了强者的利益。这样一来,势必对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强者乃是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在中国的三重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在中国传播、确立的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三重转向:即从纯理论传播到指导民族解放的转向;从正义理论设想到具体正义制度建构的转向;从对人的阶级性理解到对人的价值性尊崇的转向。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每次转向都对中国的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傅强 《大连干部学刊》2008,24(11):39-42
凯·尼尔森对罗尔斯公平正义论的正义原则进行了比较与批判,着重指出“差别原则”与“平等自由原则”和“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之间存在内在矛盾,资源和利益的不平等分配并不能实现人们平等的自尊,同时也因为差别原则所导致的实质性不平等,而使自由成为“无用的自由”。尼尔森在批判中构建,提出了平等正义论的两原则,力图将平等贯彻始终,实现两个正义原则在平等维度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5.
余俭敏 《湖湘论坛》2009,22(6):40-43
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只有坚持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分配主体的合法性和分配关系的平等性,强调分配规则的有序性和分配程序的规范性,建立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走向社会制度文明,才能建设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曹玉涛 《求索》2008,(4):77-79
分析马克思主义者伍德区分了马克思的“作为目标的平等”和“作为权利的平等”,认为马克思对平等是持批判态度的,平等不是一个革命性的观念,当然不是社会主义的正义目标。米勒认为马克思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如平等、友爱、互助和奉献是持赞成态度的,而对作为一种政治道德基础的平等原则则持批判的态度。与“反对派”的观点根本不同,罗默认为平等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更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正义目标,而市场社会主义就是实现平等主义目标的最佳途径。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颠覆了马克思与平等的传统看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缺乏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又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分配领域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分配正义面临严峻挑战:分配正义与理论挑战(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对传统理论的挑战、分配正义与现实对理论的挑战)、分配正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构、整合(分配正义与社会建构、分配正义与政治合法性)、分配正义与马克思主义规范理论、分配正义研究与现存正义理论等,需要不断地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成为当代中国分配正义理论研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自由主义民主立场出发,伯恩施坦认为民主意味着不存在统治阶级,否定了马克思的阶级民主概念;主张民主包含了法制、有限多数和妥协原则,否定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自由主义为中介,伯恩施坦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主张通过完善自由主义民主制度使资本主义和平长成社会主义,要求放弃无产阶级革命,改变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质。我们需要批判地分析伯恩施坦的民主观,以澄清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19.
正义意味着公平、平等,属于支配我们思想和行为的道德理性范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义有四项基本内容:政治地位平等原则,机会平等原则,非基本权利与贡献完全平等原则,集体与个人关系辩证统一原则。正义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正义规范着社会道德秩序,规范着个人行为,规范着社会分配,也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起舆论监督作用。正义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和重要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焦点是正义观的结构问题。在国外,代表性观点为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单层结构"理解;在国内,代表性观点为诸学者的各种"一至多层"结构理解。国外两种"单层结构"理解存在着同一个前提性错误,即把马克思正义观实践的、辩证的内蕴,误判为学院化哲学框架中的纯粹逻辑预设;国内各种"一至多层"结构理解则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正义观的辩证内蕴,但是对各种观点背后所蕴含着的解释原则的一致性还缺乏明确的揭示,因此有待进行阐明。其一致性,就在于马克思正义观复合结构的双层结构本质,即由追求自由个性作为本体论,与由历史科学分析、意识形态批判、分配公平策略等作为方法论而构成的开放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