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走近些,请再走近些……○二月河我是一位警察的儿子。当警察的不是父亲,父亲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兵,而我的母亲却是一位老公安。从1947年“过河”,她由区妇联主任改任公安局侦查股长,又擢升县公安局副局长,1958年改任县法院副院长,到1965年病逝,还是“公...  相似文献   

2.
人有信仰不低头曹正文我是1988年在上海加入九三学社的,但九三学社对我的影响,却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时代。我父亲有一位老朋友,那就是复旦大学笪移今教授,父亲在我懂事时,就给我讲了笪移今伯伯的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敢于直言,父亲希望我长大后也能如此。我便知...  相似文献   

3.
年轻的“老统战” 我是满族,父亲是一名政协委员,从小就看父亲参加政协会议,准备政协提案,所以我自称与统战结缘可以追溯到童年。2001年,我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我担任学生会少数民族工作部部长,算是最早开始接触统战工作,了解学院里少数民族的生活学习状况,并组织他们开展各项民族活动。在上海求学实习期间,  相似文献   

4.
姥姥的里屋     
姥姥的里屋谷鸣人世茫茫,生旅匆匆。很多事精尚未弄明白或没来得及去想,我就走过了童年步人继而踏进机关的大门。在另一种横平竖直的旋律中,我想起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事物——姥姥的那间“神秘的里屋”。童年的我,由于父亲当干部,很少回家,而母亲身体又不好,他们就把...  相似文献   

5.
凡人英雄     
最最向往英雄的时代,应该是在童年了。小的时候,对于英雄这个概念的理解是非常简单的,就像姐姐的一次挺身而出,为了我去与邻家的男孩打架,曾一度成为我心目中的英雄。也曾因为同桌的伙伴敢于在上课时用小石子袭击正在黑板上写字的老师,而使我很长一段时间追随其后,大生英雄之感。更有一次是我带着小伙伴们堵了邻家的烟囱的恶作剧,着实让我骄傲地以英雄自居了好一阵子。虽然事后换来的是父亲的一顿臭揍和一个一直用到我当兵复员才取消的小名“嘎子”。   童年对英雄的理解就是这样,虽然我的童年里并不缺少英雄的故事,然而在儿时…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华玉恩今年只有41岁,可看上去却像个小老头:深密的皱纹爬了一脸,头发和牙齿差不多脱落完了,又黑又瘦的。十年前,当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为给我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他毅然放弃了农场的安逸生活,把家搬到了都市。在打工无着的情况下,父亲就靠收破烂、弹棉花挣钱供我上学。“有废品拿来卖———”那一声吆喝阴翳着我的童年父亲是每个人的生命中无法选择的,但总不会有人希望自己的父亲是个捡废品的吧。常常,我因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我家于1992年搬到了哈尔滨市。因为穷,动力区垃圾山附近一…  相似文献   

7.
郭衍莹 《春秋》2010,(4):24-26
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火纷飞和流离颠沛逃难中度过的。我父亲是山东蓬莱马格庄人。因家境贫困.年轻时就早早去上海谋生。我母亲是太湖边横泾镇人。自幼父母双亡,寄居亲戚家。因不堪歧视。一个人逃到上海。我父母结婚后,父亲仍在上海干活。母亲则带着一家子在上海附近江苏嘉定南翔镇(现划归上海)石皮街一条小巷租房居住。那里房租便宜。住的很多是在上海打工的家属。1931年12月.我出生在南翔。  相似文献   

8.
一天,收到父亲的一条信息:“孩子,我爱你。”我流泪了,很久。在我的印象中,与父亲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少的。因为他总是非常非常忙,早出晚归。我已经习惯了他经常不在家。偶尔在家的时候,我们之间仅限于简单的对话。他从来没有向我表达过什么,但是我知道,他是爱我的,正如我爱他一样。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全部都是父亲的影子。开始记事认人的时候,妈妈在外地上大学,是父亲给我穿衣,做饭,送我上幼儿园,每天中午给我买一个水果做零食。整整3年时间,我都是和父亲  相似文献   

9.
耦园忆父母     
每到耦园玩,就会想起父亲、母亲,想起兄弟姐妹童年的事。因为父亲在这里住过一两年,母亲则住过近20年,我们兄弟姐妹几人,都是在这儿长大的。父亲在耦园住一两年,我是这样算的:抗战期间,父亲从大后方昆明来苏州陪侍祖母,闭门隐居一年,后又去大  相似文献   

10.
情儿时,我是枕着父亲的臂弯、依在父亲的怀抱里长大的,伴随我告别无数个春日冬夜的是父亲口中的童年往事、家乡的生活经历。故乡亲人的肖像随着父亲的描述,在我的脑海中定格;宝岛台湾美丽的海、故乡的云、绿色的田野、父亲的外婆家,一幕幕温馨美好的情景深深镌刻在我的心灵。40年的憧憬,多少次的梦回,使我陷入了思维的误区,想着梦中的情景,不愿睁开双眼。我梦见了自己和父亲一起回到故乡,我渴望记忆的河流继续向前流淌。然而,梦想只能用来憧憬,带来的是更加深切的渴望。唉!我和父亲得了同一种病———思乡病。正如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乡愁…  相似文献   

11.
在我来到人间41年后的今天,我已无权再延续自己的生命父母离异,兄妹约增,父亲不认亲生儿子.母亲不知在何方,我没有亲人,我该走向何方……我叫杨阳,今年41岁,系一名上海籍死囚犯。我出生于一个双职工家庭,但家庭并没有给我的童年带来幸福和欢乐。我共有四个兄妹,姐姐、哥哥及妹妹。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就听到父母整日争吵,这给我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1965年的一天,父母离婚了,厄运当头,遭到不幸的首先是我们兄妹四人。我的大哥与妹妹由母亲领养,我和姐姐由父亲抚育。父母离异,家庭破碎,姐弟不来往.兄妹不相认…  相似文献   

12.
儿时,曾有过一种十分迫切和执著的幻想,时时索绕在心,伴我度过童年、少年、青年,尤其在我难以抵御寒流、需要温暖的时候;在我饥饿难耐。如雄裂的土地渴求雨水的时候;在我希冀能拥有一支完整的铅笔的时候;在我父亲病危元钱医治的时候……这种梦幻就愈强烈——全国有六亿多人,每人捐一分钱,那该有多好啊!就可以给和我一样的孩子买暖身的棉衣,买果腹的食品,买学习用的铅笔,就可以治好父亲的病……无情的现实一次次击碎了我肥皂泡般的梦幻。在饥寒交迫中,在一些人不公正的对待与歧视中,但更多的是在我母亲含辛茹苦的哺育下,在老…  相似文献   

13.
我的警察梦     
从小我就有一个当警察的梦想。这要从我的哥哥说起。1978年,哥哥高中毕业,但没有参加高考就回家务农。第二年,县公安局公开招考警察,哥哥去应考,居然考了全县第一。全家人特别高兴,都以为家里终于出了一个在政府上班的了,都为哥哥设计着美好的未来。一天上午,我们乡派出所的杨所长骑自行车到了我家,说哥哥政审不合格,没有被录用。当时我不知遭问题的严重性,就一个人躲在墙角,看着全家人的脸上阴云密布,谁都不愿多说一句话。那天,全家人睡得都很晚,我躺在炕上,看着父亲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用报纸卷的旱烟,久久难以入睡。第二天…  相似文献   

14.
简文华 《台声》2002,(10):42-43
我的父亲简炳田,1921年出生在台湾台北板桥一户农民家庭,兄弟姐妹12个,父亲排行老二,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度过了他悲惨的童年。大叔父的突然去世,小姑姑无奈送人做了童养媳,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未成年的父亲肩上。为了生计,父亲被迫退学,做了一名远航轮上的押船工。父亲说,那时候他就像一叶无根的浮萍,到处漂泊。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杂活、累活,十分辛苦,可是为了能给家里补贴一点生活费,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1949年,国民党对待人的诚心,对待工作的专心,对待生活的爱心,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和…  相似文献   

15.
除夕,飞雪飘然而至,漫天飞扬的雪花增添了春节的温馨与祥和。各家各户忙忙碌碌,喜气洋洋,呈现出一派节日团圆的气氛。多少年了,春节带给全家团圆的企盼,总因父亲忙于工作而难以如愿。如今父亲退休了,全家入该过个团圆年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唤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一个个飘雪的除夕之夜涌上我的心头……我5岁那年除夕,母亲准备好了年夜饭,全家人欢欢喜喜地坐到桌前,突然唐叔叔披着一身雪花闯了进来,对父亲一阵耳语,父亲立即拿起大衣,对母亲说:“你们吃吧,局里有重要事。”匆匆出门上了三轮摩托,消失在漫漫大雪中……盼父亲…  相似文献   

16.
陈清玲 《台声》2006,(12):60-61
童年时期我常怀着对故乡的憧憬。记得每当盛夏的夜晚,一家人在楼房的平台上纳凉时,我们姐妹总是嚷着要父亲讲述故乡的人和事。那时在我童稚的心里,无法懂得一湾浅浅的海峡,何以隔断两岸骨肉亲情的真实原因。每当我怀着好奇心问父亲:为何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回故乡去见自己的爷爷奶奶时,父亲总是一脸思乡的惆怅,回答的也只是一个孩子不能明白的原由。那时的我,只知道父亲是1946年作为台湾当时第一批公费生渡海来大陆浙江大学求学的,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我依稀的记忆中,父亲那时很少有欢声笑语,只知道任劳任怨埋头工作。尤其到了中秋佳节…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我的朋友王某因小事与其邻居发生争执,最后王某将其邻居打成轻微伤。县公安局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决定对王某处以15日拘留。王某认为将其邻居打伤事出有因,县公安局的处罚过重,遂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县人民法院告知其应先向县公安局的上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时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问,我必须先复议,然后才能起诉县公安局吗?读者小安小安读者: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了我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对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提起诉讼。但就你来信反映…  相似文献   

18.
林泉 《台声》2001,(8):37-38
蓝天,白云,绿树,国产东风汽车在101国道上飞奔。这幅美丽的画面使我遥想起父亲林子瑾先生辛亥革命后来北京兴办公路运输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人们说:要想富,先修路。国家要富强,发展公路运输事业是很重要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然而,我父亲走过的却是一条崎岖的路。他是老一代台胞,他的童年时代,还是清朝刘铭传任台湾巡抚的时代,当时修筑铁路,曾算作最先进的事物之一,被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他在少年时代,亲身经历了《马关条约》以后,台湾沦陷为日本殖民地的痛苦历程,所以他非常痛恨日本侵略者。那时,日本强行要台湾…  相似文献   

19.
逆叛性格让她成了交警中的“另类” 1974年6月,欧阳莹出生于湖南湘西怀化市某县一个条件非常优越的干部家庭。小时候,欧阳莹活泼乖巧,人见人爱,所以深得亲邻们的宠爱。其父亲在县公安局任副局长,母亲也是县电视台负责人。因此,在同龄伙伴中,她的家境是最优越的。生活也是最幸福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省里,公安厅厅长的官不算小了,到了这个位置,一般来说,应该是喜怒不形于色。个中缘由,不言自明。山西省公安厅厅长聂海舟则不然。聂海舟个已者说了这样一件事:“山西某县,三年里六名警校毕业生进不了县公安局工作,而这三年中,这个县公安局却不断地从社会上进人。我知道此事后,对该县领导拍案大怒:你不让我进,我就把你进的人全部清出去。”聂海身当时的情绪远比他叙述时激动,他是为这六名警校毕业生的遭遇不平,更是对地方上的官僚主义、不正之风愤懑情急之下,他也说了些‘过头”的话,诸如我的官比你大,你就得听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