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联剧变和解体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党建问题上的教训值得重视和汲取。苏共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路线和政策造成的危害最大,影响深远;理论脱离实际、缺乏民主导致苏共领导层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导致党建工作疏忽;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导致苏共脱离群众,失信于民——这些成为苏共瓦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潘德礼 《人民论坛》2011,(12):16-18
苏联剧变和解体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党建问题上的教训值得重视和汲取。苏共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路线和政策造成的危害最大,影响深远;理论脱离实际、缺乏民主导致苏共领导层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导致党建工作疏忽;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导致苏共脱离群众,失信于民——这些成为苏共瓦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共领导人逐步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错误抛出自由化改革,引发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泛滥,导致意识形态全线崩溃。以"公开性、多元论"为特征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动摇了马列主义理论基石,信奉"市场万能"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摧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历史翻案"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扭曲苏联共产党形象,鼓吹"大俄罗斯"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潮引发苏联国家认同危机。多元社会思潮的催化剂效应,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合法性全线崩溃,最终瓦解了苏共,毁灭了苏联。苏共在处理多元社会思潮问题上的教训十分深刻,对我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警示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关苏共亡党丧权的原因,我曾从苏共党内民族矛盾,党的性质蜕变等不同方面作过探讨。从思想观念上来说,苏共亡党丧权是因为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原则,拒绝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否认人的独立社会主体地位。等到苏联社会矛盾已经激化时,戈尔巴乔夫在风雨飘摇中180度急转弯,提出“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用空泛的“全人类利益”来取代苏联国内的人这一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于是,剧变发生了。因此,可以说:拒绝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苏共亡党丧权的思想根源。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人格价值观在近代的蜕变、转化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康有为用人道主义思想阐释传统儒家道德人格价值观,剔除其封建主义胎骨,使之成为一种人道主义的道德人格价值观。这表明传统儒家价值观并未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瓦解而终结,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开始在本质上发生新的蜕变和转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剧变,自有多方面的原因。就意识形态方面来说,苏共思想教育工作的失策,导致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从意识形态迷茫,滑落到理想信念崩溃,无疑是剧变的思想根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共领导已经注意到青年一代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并且不惜人力、物力,加大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无奈苏共中央无视客观世界的变化,一味简单化地、教条主义地强行灌输。加上苏共自身的渐次蜕化,以致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适得其反。思想教育工作既应面对客观现实的变化,也要秉承自身的历史血脉,方能为国家和民族培源固本,树根立魂。  相似文献   

7.
从近日起,由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光明日报联合主办,《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丹柯网”协办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家谈”活动正式启动。 这项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  相似文献   

8.
钟慧 《前沿》2009,(3):143-146
自然法思想从古希腊时期产生至现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西方思想史上经久不衰,成为其政治、法律以及社会制度的基础。仔细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自然法学中有关“自然”的含义,可以看出自古典自然法开始。自然的意义就主要用来指人的自然本性,与物质的自然世界脱离了联系。“自然”含义的演变反映了人仉对待自然态度的变化.也揭示了法学对自然物质世界的疏忽和远离。现代法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对、自然物质世界的关注与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自然法学的尊重和对自然精神的复兴。在西方自然法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法学由主客二分的研究范式向主客一体的研究范式转化。  相似文献   

9.
“四人帮”肆意践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反复强调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原理,搞乱了很多基本的理论问题。姚文元在一九六七年提出的“思想的阵地必须用思想的武器去占领”的理论,就是其中的一例。如何看待思想的本质,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军对垒的一个中心问题。唯物主义认为思想是依赖于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相反,唯心主义则把思想“当做某种独立的实质”,思想的发展,只是精神太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方法论是个传统议题,而将其置于唯物史观视域加以深化研究却是条新路径。《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厚的唯物史观理论与方法,有助于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相关问题。要立足“现实的人”向度,根据其“实际活动”“发展过程”“社会关系”“需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立足“历史”向度,从人类社会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中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发展规律;立足“实践”向度,坚持“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从人间升到天国”的研究路线,致力于“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实现人“真正的解放”,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侦查讯问教学应构建以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的,以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突出技能培养,强化教学训练环节,使培养对象在掌握侦查讯问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不同的讯问对象,开展针对性侦查讯问工作,顺利地完成讯问任务。  相似文献   

12.
始终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学的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先平 《桂海论丛》2011,27(3):120-124
党校作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在党性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当前,在党校教学中党性教育存在着对党性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党性教育规律研究不多以及教育方式陈旧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把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与增强党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党性教育作为党校教育的根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泽 《思想战线》2002,28(1):11-15
西部开发作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建设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西部开发也为传统文化的更新、转型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则是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语境。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现状及近年来实施的保护措施 ,印证着这个文化变迁进程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4.
曾志伟 《桂海论丛》2010,26(1):55-58
增强基层党组织发展力,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党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发展力包括发展民主的能力,统筹协调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维护稳定的能力和驾驭网络媒体的能力。"六种能力"构成了基层党组织发展力的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备战奥运的各项准备正在紧张有序的展开。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奥运比赛场馆建设、交通路桥改造、街乡环境整治等均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与此同时,奥运安保、奥运宣传、素质教育等  相似文献   

16.
战场环境是警察执法战斗的依托和舞台,也是战术运用的客观依据。在警察执法战斗中,警察战斗力的使用是不能脱离战场环境的,因此战场环境对警察战斗力及其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是对警察战斗力构成的影响:即对参战人员的影响,对武器装备的影响,对人与武器结合的影响;二是对警察战斗力使用的影响:即对战法选择的影响,对战场情报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集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个体价值定位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个体价值定位经历了一个从个体依赖到逐渐获得个体独立的演变过程。集体主义也随着个体价值地位的演变,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开始由传统集体主义向新集体主义过渡。  相似文献   

18.
现场重建作为全面再现案件经过的科学方法,在揭露和查明犯罪,排除犯罪嫌疑,保证侦查准确性和保障人权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愈来愈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相比西方国家发达的犯罪现场重建理论和技术,我国犯罪现场重建仍属于起步阶段,有关概念问题仍存在争议。文中就犯罪现场概念问题以及犯罪现场重建的启动和结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综观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的理论与实践,其执政观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理论创新——永葆执政活力的理论之源;执政为民——永葆执政活力的阶级之源;发展兴国——永葆执政活力的动力之源;依法治国——永葆执政活力的制度保证;从严治党——永葆执政活力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终结的条件的规定过于简单,并且将侦查终结的条件和对案件的处理方式一并表述,没有完全体现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终结条件的规定要求,不利于侦查人员及其负责人掌握。我国刑事诉讼法再次修改时,应单独规定侦查终结的条件。即“侦查机关或部门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案件全部事实、情节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案件性质认定准确,法律手续完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