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取水权的物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取水权是否为一种稳定的、既得的财产权,主要有两种观点。赞成者只考虑了对财产权合法预期的保护,认为取水权应当物权化,因而可以将其定性为准物权或用益物权。反对者只考虑了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认为取水权不能物权化,因而将其定性为债权或者公法上的权利等。为合理平衡财产权合法预期的保护与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之间的矛盾,应根据水的用途将取水权区分为可以物权化和不宝物权化的取水权。应当根据水量的变化以及个索的实际情况,原则上对于必须无条件保护和城乡生活用水等必须优先保护的取水权,可以物权化,而对于其他用水,是否应当物权化,应随公共利益保护需要的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2.
<宪法>、<物权法>确立了河流的国家所有制,那么河岸居民的生活取水是否侵犯国家所有权呢?应如何看待河岸居民的取水权,成为一道法理难题.对于这类问题,首先要对"河流属于公物"的论题进行辩诘,其次要从公共所有权理论,法社会学视角以及法律的现行规定三个理路分析探讨,并进一步提出新问题,逐步推进.最后,以对人权的回归,解释居民取水权的逻辑自洽性.  相似文献   

3.
取水权转让合同是引起取水权转让最为常见的一种法律事实,是取水权转让的基础行为和原因.取水权转让合同生效并履行后即可发生取水权转让的法律后果.我国没有关于取水权转让合同的规定,只能参照与其相似的买卖合同的规定,但二者差异甚大,取水权转让合同不仅主体特殊,其转让范围和期限也必然会受到生态化的诸多限制.针对在实务中容易出现纠纷的几种特殊的取水权转让合同,亦有必要对其效力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水权利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权制度建设的基础是构建完整与科学的水权利体系。水权利是一组涉水权利,由水资源所有权、水权和其他水权利构成。水权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重点在于建设水权。明晰水权,必须明晰各种水权利的含义与内容。水权是指水资源使用权,包括取水权与用益水权。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构建和完善水权制度已成为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解决用水危机的关键。我国水权理论尚未形成成熟的、具有普遍共识的理论体系,尽管实践中的水权具体明确地指向取水权,但其无法有效地激励人们节水,进而解决用水危机。在民法典视阈下,分析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水权制度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水权制度应当包括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为约束的取水权制度,以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为约束的用水权制度和以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为约束的排水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一、地役权制度的历史和内容 (一)地役权的历史考察 地役权制度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中,地役权为役权之一种。而役权是为特定土地或人的便利和收益而利用他人之物的权利,[1]包括人役权和地役权。人役权指为特定人的便利或利益,利用他人的动产或不动产的物权;地役权指为特定土地的便利而利用他人土地的权利,例如为人或车辆的通过而设定的通行权,通过供役地而引水的引水权,自供役地取水的取水权等。  相似文献   

7.
对迁徙自由的保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我国明文入宪也是必然趋势,又因为社会秩序、社会利益以及公民其他权利的保障也是法治的内涵,故对迁徙自由加以合理限制本即迁徙自由的应然之意。基于对迁徙的“自由层面”与“限制层面”这两者之间紧张关系的考量,将按照阿列克西的基本权限制理论对迁徙自由从“保障——限制——违宪阻却事由”三个层次加以分析,并将在对德国和美国的迁徙自由限制的宪政实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否属于对迁徙自由限制,最终对户籍制度这一迁徙自限制政策如何改良等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8.
水权是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一直未有定论,这就需要我们回到“水权”概念的源头——美国,对其加以深入考察。根据美国学者和立法实践对于“水权”(waterright)的界定,水权是对流淌于天然通道的江河、湖泊、溪流、泉水、地下含水层等公共水体的权利,水权只是指水资源使用权或水使用权(包括水资源使用权和商品水使用权),而不包括水资源所有权或水所有权。这是由美国所具有的法律文化、法律思维、法律理念、法律传统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论水权的优先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权优先权具有重要功能 ,是我国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立的重要一环。在水权取得方面主要有河岸权原则、先占用原则和所有权绝对原则 ,而在水权优先位序规则的确立上 ,各国因具体情况不同 ,采取的方案也不尽相同。我国在遵循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兼顾公平与效率及遵从习惯、因地制宜三大原则的前提下 ,应确立先占用原则为主的水权取得优先权原则 ,同时承认习惯水权 ,进而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水权优先位序规则。  相似文献   

10.
逆防卫质疑与犯罪人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论证不法侵害人对防卫过当行为拥有逆防卫权的这一制度构想的缺陷 ,但同时强调了应保护不法侵害人的合法权益 ,对无限防卫权予以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论水权习惯     
水权习惯属于物权或私权习惯,对于调整农村地区水的利用、流转等基本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其存在于山泉、河沟、静态水环境及地下水系统等相对独立的水环境系统之中。在水之利用方面有饮水权、灌溉水权、储水权、引水权、汲水权、排水权、河岸权和水利权等诸多内容。总体上,农村水权习惯大部分与国家法律相协调,其构成了国家水事法律制度的有效补充,形成水权二元法律制度安排。水权习惯具有相当重要的生态价值、环境价值和法律价值。只有认识到传统水权的价值并使其与水法律制度相互调适起来,才能更好实现两者的"双重合法化"。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我国的法律一直把作证作为证人应尽的法定义务。而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证据法》专家建议稿(第四稿),则对这一义务提出了挑战,首次规定了“拒绝作证权”。本文分析了“拒绝作证权”的合理性基础,指出我国在迈向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引入拒绝作证权的必要性,并评述了专家建议稿对这一制度的设计,试提出相应的如何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严重失衡,水污染和破坏事件时有发生,导致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形势极为严峻。水权交易制度契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有效改善水资源供求关系。我国水权交易实践存在已久,但我国水权交易理论和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本文详细阐述水权和水权交易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水权交易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简述国外水权交易制度及对我国的经验启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完善我国水权交易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世界水资源保护立法之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鉴于此,世界各国和地区都试图通过各种方法予以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相关的法律以保护水资源。规划管理、流域规划、水权登记、取水许可和节约用水等是各国水资源保护法中的主要管理制度,这对完善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摘要: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完善水权法律制度的压力。依据比较法研究的“功能性原则”,水权法律制度有两个基本问题,一为利益分配问题,二为风险负担问题。由此,水资源利益分配规则和风险负担规则共同构成了水权的制度体系。借助“利益分配一风险负担”这一理论框架,即可对水权法律制度进行更为深入之研究。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死刑价值选择与中国死刑政策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合国关于死刑的价值选择是生命权高于一切,严格限制死刑罪种;保障和尊重人权,严格限制死刑适用或执行对象;尚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应当坚持严格的死刑适用程序和严格的证据标准,并确认死刑犯享有赦免权和减刑权;同时号召成员国逐步废除死刑.我国应最大限度减少和控制死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司法解释权的行使主体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致使实践中的司法解释权受到的约束或限制比较少,以至于司法解释权的运行完全背离了立法机关授予司法解释权的初衷。本文试图指出司法解释权及司法解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司法解释权及对司法解释进行限制的方法和设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2012年8月31日修正后,举证时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完善,使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逾期证据从“严格失权”过渡到了“灵活失权”,然而细节方面的规定仍存在不足。文章指出,对民事举证时限的延期应做出具体规定,设定逾期证据的采纳标准,同时要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9.
履行国际人权公约 ,是我国政府维护人权的法律义务。必须加强司法人员的人权意识 ,强化刑事法律人权保障功能 ,维护公民的个人基本权利 ,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为了使我国刑事法制建设严格贯彻“两权公约”的要求 ,必须在修订刑法时明确体现限制死刑精神 ,为最终取消死刑创造条件 ,并将劳动教养作为保安处分规定于刑法之中。  相似文献   

20.
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享有调查取证权。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以及司法实践中律师调查取证权的扩大与限制。提出在立法上给律师调查取证权正名 ,保障律师调查取证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