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证人是诉讼参与人,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诉讼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无不与证人履行作证义务的诉讼行为有关,特别是对那些要靠证言定案的案件更是如此.所以,证人拒绝履行作证义务对民事审判工作危害甚大.鉴于此,笔者建议应于民诉程序中明确规定证人拒绝作证应受的法律制裁.而要予以制裁,就必须掌提证人拒绝作证的构成要件. 1.拒绝作证的人必须是自然人.那么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的“单位”如何理解呢?所谓单位是指单位中了解案件情况的自然人,而不是指单位本身.这  相似文献   

2.
浅议证人拒绝作证特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只要是案件的知情者,均可以作为证人提供证言,为使人民法院尽可能地获取证据,迅速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允许如此广泛的公民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使证人拒绝作证特权制度在学术界及立法上失去了应有的地位。本文拟从西方国家对证人拒绝作证特权规则的概念、特征、主体内容进行分析,并纵观我国历史上关于证人拒绝作证特权的立法及现状、特征,及让我国证人拒绝作证制度现行相关法律制度现状,浅议构建我国证人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的必要性及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3.
叶杨 《政法学刊》2013,30(3):116-120
我国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证人作证制度上日臻完善,使我国刑诉法证人作证制度体系更趋科学,意义深远.但其多方面的具体制度尚有进步空间.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在我国证人作证制度方面对证人作证的保护、(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作证豁免制度以及证人拒绝出庭时书面证言的效力问题进行探讨,并基于人权保护原则和衡平原则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证人作证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刑事证人作证的现状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证人出庭作证难,证人拒证情况突出。笼统地说证人拒证是不客观的,事实上证人鲜有不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作证的。目前证人拒证非常突出的是证人拒绝出庭作证。证人拒绝出庭作证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现从司法实务方面以及立法两方面阐述原因。  相似文献   

5.
建立我国证人作证豁免权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人作证豁免权与证人拒绝作证特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反对被迫自证其罪特权是证人作证豁免权的法理基础,利益权衡原则是证人作证豁免权的思想理念基础。证人作证豁免权在我国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应建立以证据使用豁免为主、罪行豁免为辅的证人作证豁免制度,同时对证人作证豁免权也应建立配套的程序机制和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证人拒绝作证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证人出庭作证原则的例外规定。当前,世界各国普遍确立了拒证权制度,而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却长期没有这一制度的相关规定。本文试图以证人拒证权制度的价值理念探讨为起点,对我国的确立拒绝作证权的社会条件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性分析,阐述证人拒绝作证制度在我国可以确立并存在的合理性及必要性。确立证人拒绝作证制度是完善我国证据法律制度,加强对证人人权保护,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证人证言是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在查明案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询问证人的过程中,侦查人员常常遇到证人拒绝作证的问题。由于证人拒绝作证(以下简称“证人拒证”)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影响了及时查明案情和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为了解决在实践中存在的这个既普遍又突出的问题,现对侦查中证人拒绝作证问题度试作如下探究。  相似文献   

8.
证人拒不作证已成为我国诉讼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许多案件因为证人拒不作证,事实弄不清,无法定性,长期不能审结。证人拒不作证的原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为庇护被告人拒绝作证;第二种是被当事人收买而拒绝作证;第三种是害怕被打击报复不敢作证;第四种是抱着与自己无  相似文献   

9.
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之一。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相比,由于证人不是案件的当事人,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所以,其客观性较强,这对侦破刑事案件无疑是有好处的。但近几年,证人不愿作证,证人作证率比较低,尤其是证人出庭作证率不足5%。笔者认为保证和规范刑事诉讼中证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减少证人拒绝作证或拒绝出庭作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及时有效地追究犯罪,各国立法普遍规定证人有如实作证的义务,如果拒绝作证或提供虚假证言,应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各国又几乎都规定了基于某些特定情形,证人可拒绝作证,即证人享有拒绝作证权。该权利的核心内容在于: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证人可依法对已知的有关涉及案情的事实不予陈述,拒绝法庭对其进行的调查询问以及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本文通过比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有关规定,对该权利进行阐释,并建议在适当的范围内建立我国的证人拒绝作证权规则。  相似文献   

11.
12.
刘双丰 《行政与法》2013,(12):92-95
本文分析了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应当具备的洞察和鉴别能力、统御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快速反应和决断能力,提出了提高领导干部应时突发事件能力的对策,即应当充分认识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学习,重视在实践演练中提高,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14.
张旭 《行政与法》2005,(12):127-128,F0003
现代社会在各种高度的隐蔽性、组织性、复杂化以及高超的反侦查手段等无被害人犯罪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对传统的侦查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诱惑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方法以对付那些使用传统的侦查手段已无法或难以侦破的犯罪案件,其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本文试从诱惑侦查的有关问题出发,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论电子公文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公文是通过网络传送的 ,用于政府机关相互之间联系事务的专用电子文件 ,其传送和接收是在高度自由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对电子公文系统运作过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技术和法律问题进行探析 ,认为建立包括密钥使用规范、数字签名制度、政府证书管理制度等 ,是确保电子公文系统安全有效运行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蔡宝刚 《法学论坛》2003,18(1):41-46
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和法律变革的时代主题 ,社会经济的知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的权力化 ,引起了构成法律基本要素的“理”即生产方式与“力”即国家权力的相应变化 ,进而引起了法律的知识化发展趋势 ,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法律更具有合法性 ,未来法治的重心应是加强知识的法律化和法律的知识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A key problem in trying to manage diverse societies is finding social policies that will be acceptable to all individuals and groups. Studies suggest that this problem may not be as intractable as is often believed, since people's acceptance of policies is shaped to an important degree by the fairness of the procedures used by authorities to make policy. When policies are fairly made, they gain widespread support, even among those who may feel that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policy for them or their group are undesirable or even unfair. These findings support an optimistic view of the ability of authorities to manage diverse societies. On the other hand,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ability of procedural justice to bridge differences among individuals and groups may not be equally strong under all conditions. People's willingness to accept policies is more influenced by procedural justice judgments when they identify with the society that the authorities represent and view them as representing a group of which they are members. They are less influenced by procedural justice judgments when they identify more strongly with subgroups than with society and/or view the authorities as representatives of a group to which they do not belo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