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多维度的幸福观。需要是追求幸福的驱动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幸福的主要内容,劳动和创造是幸福的源泉,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奉献是追求幸福的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2.
在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德性论幸福观的理论背景下,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思辨是最高的幸福.幸福的实现需要以外在的善为补充,贯彻中道原则,以及将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统一起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是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诞生的历史情境,马克思恩格斯把解放全人类和为劳动人民谋取幸福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及生产关系状况的基础上,认为造成人的不幸福的直接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合理的社会分工与异化劳动,指出只有在人类解放获得自由发展的时候,才会实现人类真正的幸福。和以往历史上曾出现的幸福观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是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着眼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幸福和追求幸福的科学幸福观,它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植根于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本质、活动规律之上,把幸福的实现路径具体化、历史化。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创造幸福需要实践活动、以集体主义为着眼点、人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和能力,是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的基本内涵。劳动是幸福实现的源泉、消除异化劳动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实现幸福要对旧社会实行根本改造、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幸福的理想社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幸福的基本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具有区别于其它幸福观的显著特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索取享受与奉献创造的统一,个人幸福与整体幸福的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是研究幸福问题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为当代人们理解和追求幸福提供正确指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提供理论支撑,为当代幸福中国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幸福观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厘清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当前的幸福观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历史上关于幸福的理论可谓众说纷纭,与以往纷繁复杂的幸福观相比,马克思的幸福观以个体需要的满足为出发点,以个体创造性的实践劳动为实现方式,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旨归,将幸福看作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体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权利与义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幸福观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当今高度物质追求的社会,我们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在幸福观、价值取向上存在精神滑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极端主义有所抬头。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获得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幸福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选择和困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规定了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社会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正确的幸福观。当代大学生幸福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联,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有助于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建立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培养和发扬传统美德,树立民族团结、爱国主义道德意识。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个体的共同努力,需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幸福观教育体系,以更好地促进个体幸福地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莱易斯提出了其旨在实现人的价值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的幸福观。本文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理想三个维度对其幸福观进行解读,并总结出其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益启示——幸福的视域应囊括精神快乐及生态文明程度,幸福的生活是"绿色地创造"以及幸福的社会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消费文化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尤其是消费观和幸福观产生了影响。当代大学生更注重生活的需要和享受,消费观、节约观与老一辈不同。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积极向上,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幸福、金钱和消费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并关注自己的主观幸福和精神生活,但在幸福价值观和幸福行为追求上有一定的知行背离。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财富、消费代表幸福,存在非理性消费现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适度消费和反对消费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0.
希腊化时期,哲学家们由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了对个人幸福的追寻,认为实现幸福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心灵的宁静和无纷扰.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斯多葛学派的德性、怀疑主义的悬置判断是三大哲学流派的幸福观.这些幸福观表面上看起来内涵有差异,但仔细推敲却是殊途同归.它们体现了晚期希腊哲学的伦理化转向,为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和高校德育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现代人道德生活的状况,现代人的道德目标应该包括四个统一,即德行与幸福的统一、个人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统一、民族主义与天下主义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状态,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幸福指数是对人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幸福感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诸如年龄、性别等自身因素,通货膨胀率、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及人文环境、体制环境等环境因素。本研究从收入水平、医疗条件和服务、安全感等14个方面构建了幸福感指标体系,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展开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启示为:影响幸福感因素随着所处物质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当下非经济因素正成为提高居民幸福感关键。提高居民幸福感靠发展并正确引导人们对幸福的认知。本文同时建议,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服务型政治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构建和谐的安全环境多方面提升居民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基准,对传统"幸福"一词的概念界定提出了质疑.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它由浅入深分两个层次,从一般层面上讲,它是一种心理学概念,而非物理学概念.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人对幸福定位的感觉把握上,感觉好就是幸福,感觉不好就是不幸福.但好的感觉从何而来呢?此有赖于更深层次的探究,它是一个伴随人的生命旅程囊括心理、生理、社会和哲学等多门学科的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长期处在宗法式农业经济的社会形态里,史官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这对中国文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行程起到了重要的定位作用,以致中国文学从观念到体制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性。一方面,史官文化以社会政教人伦为本位,崇尚立德保民,它在价值导向上规定了中国文学尤其注重政治教化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史官文化自身的学术包容性,使得中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文学与非文学因素相互交织的状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杂文学体制。此外,史官文化还促成了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文学史观的孕育和萌生,即将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时代政治的兴衰密切联系起来考察,从史的角度追溯文学源流与圣王之道的关系,以确立文学的政治教化统绪。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文学、文学观、文学史观和文学体制,无不显现着史官文化理性精神的涵盖。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幸福是多样而脆弱的,于是“幸福”也就成了人类生活当中最捉摸不定的问题。然而在文化与进步的领域内,幸福仍是人类智慧首先应该关心和解决的问题。长生久视、功名富贵、知性自足这三方面是过去中国人生活中居主导地位的幸福观念,不仅表现为在社会组织及人们心理、生理结构中有强大的生命和影响力,而且业已积淀为人们普遍心理、生理素质因素并时刻规范、支配人们的思想行为。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都从童年开始他的精彩人生,每个人的童年经历将会是精彩人生中心理健康的基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应该承担让儿童快乐成长的责任,让儿童体验快乐,创造快乐,使儿童在快乐中成长为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个体,以健康的心理去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7.
受公共行政典范革命的影响,在全球经济加速实现一体化的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分离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是按市场经济要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交往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与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普遍化、系统化、社会化的交往关系体系。在现代交往中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走向统一,在现代生产力、交换关系、占有关系的协调统一中,在现代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过程中的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由于复合效应的存在,交往活动的负面效应日趋明显,南北问题有所加重,人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9.
论述我国通过政府信息立法保障知情权的重要社会意义,并且对与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乡村社会资本把微观层次的乡村居民的个体行为与宏观层次的集体选择结合在一起,以合作互利为分析前提,说明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能够达成统一,因而既是集体行动中农民合作的基础,也是乡村治理强有力的社会资源。这要求我们培育乡村社会资本,为农民合作与乡村治理提供良好的内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