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冶  戴超颖 《法制与社会》2012,(14):220-221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到社会中参与社会工作及相关活动的一种形式,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高校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现状在“组织、参与、组队、实践”四大形式、“宣传、激励、检查”三大机制和基地建设上有许多特点,开展得如火如茶.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工作机制不健全、评价方法不科学、管理监督体制存在漏洞、大学生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实践内容和形式单一、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等其问题,必须从学生.高校、社会三方来促进其改善.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养在学生集体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通过各种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的班级活动形式和社会实践,使学生们将自己的道德准则化成踏实自觉的行动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养在学生集体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通过各种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的班级活动形式和社会实践,使学生们将自己的道德准则化成踏实自觉的行动方法.  相似文献   

4.
诊所法律援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诊所法律援助及其特征 诊所法律援助产生于美国,是一种新兴的法律援助形式。之所以称为“诊所法律援助”,是因为它在形式上借鉴了医学院的诊所实践模式,通过开设“法律诊所”课程,使法科学生能够从类似于医学诊所的“法律诊所”中学习法律执业技能,并以此为平台服务社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赴湖南省郴州市栗源镇暑期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基层政府在2008年抗击暴风雪中的职能"为主题,以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为依托。针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基层政府应对暴风雪过程中职能的定位、职能的发挥、职能发挥的效能及这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良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认识,从应对灾难的角度看当下中国基层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由于其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力,被世界人民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早已成为一种突出的全球性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了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更好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在2014年的暑期,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的"文法梦"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枣阳市本地展开社会调查,除了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外,实践队成员还走访了枣阳市人民法院、市公安局等单位,了解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最终,以枣阳市人民法院为例,具体阐释了法院主体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应当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王辉霞 《当代法学》2012,(4):104-110
依据ISO26000,社会责任的承担主体不限于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还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即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由"企业社会责任"转变为"社会责任"。组织的社会角色、社会功能是组织社会责任的基础。组织社会责任不仅是对组织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程序即形式正义的评价,更是对组织决策及其后果是否合理正当即实质正义的考察。组织社会责任的实践机制主要包括:合乎道德的决策和行动是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评判框架;尊重、考虑和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是组织社会责任的外在表象;组织决策和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公开,透明度是组织社会责任的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8.
“重返社会”是指帮助服刑人员适应社会生活、融入社会而防止其重新犯罪的主张与实践。重返社会范式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它的产生与犯罪外因论有一定的关系,直接原因则是由于监狱内服刑人员互相濡染、监狱服刑成本高、强化犯罪人格等弊端越来越明显,同时,人们还认识到,重新犯罪的原因,除犯罪人内在的“恶”之外,还有其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要防治重新犯罪,除对服刑人员进行行为和心理矫治之外,还需要帮助解决服刑人员家庭、接受教育、就业等问题,促进服刑人员顺利融入社会。重返社会范式的实践形式包括监狱行刑中的重返社会措施与社区服刑中的重返社会措施两种类型。重返社会范式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在防止重新犯罪实践中,它的重要价值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9.
刘勤 《法制与社会》2011,(19):238-239
社会调查是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社会学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基于现有社会调查状况分析,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需通过相关的改革与创新回归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0.
陈冬梅 《法制与社会》2012,(27):212-213,217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行政、法律等各种形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进行组织、指导、规划、服务、协调、控制、监督,以保证社会正常有序、安全地运行,实现社会和谐、全面进步.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梁坤 《环球法律评论》2012,34(1):136-150
我国的民事、行政法庭中已经出现了社会研究报告这种全新的证据形式,它实际上是社会科学证据的典型代表。社会科学证据已经在美国经历了超过百年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出现的"布兰代斯辩论摘要"。在经历了司法实践多年的考验之后,社会科学证据终于从上世纪70年代之后在美国获得了长足发展。如今,社会科学证据在美国的法庭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将社会科学证据放在科学证据的框架之下进行研究和应用,这将成为我国证据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基于当前的司法证明实践,应当对社会科学证据的证据属性、证据形式、公证问题、审查认定规则等重点问题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因底子薄,学生总体素质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偏低,更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处于起步阶段,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促进社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子茜 《法制与社会》2010,(36):225-225,242
近几年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特色理论》)的实践教学方法尚在探索当中。《特色理论》实践课程的形式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它们的开展都面临一系列实际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和部门(组织)密切配合,以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特色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师生冲突不仅要关注基本概念、行为类属、成因根源、功能认识、问题策略等核心要素的必要分析,也应充分考虑诸如发生状况、内涵构成、责任主体、总体性质等涵盖要素的分析必要。基于此,立足信息网络化社会特征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在阐明信息网络化社会师生冲突基本样态基础上,结合师生和谐权力占有和权益分配关注面缺失下和谁之谐与怎样和谐的合理追问,从形式和内涵两方面提出信息网络化社会社会视野下和而不同式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路向。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进程中,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发生深刻变革,展现出一系列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明确"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最核心目标设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中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夯实以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为主线的社会建设制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涵养社会治理核心价值,坚持"四维治理"等。这些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彰显出中国之治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呈现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壮丽前景。  相似文献   

16.
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业已发生的深刻变革,即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已经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作为现代公民社会基本组织形式的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动员与社会参与、监督人大行使职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与建立公民社会等方面,对完善人大制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社会利益格局大规模调整,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以刑事犯罪、民事行政申诉、涉检信访等形式涌入检察工作领域。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已成为当前  相似文献   

18.
社会权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向和 《时代法学》2005,3(3):27-32
社会权是与自由权同等重要的人权形式。作为应有人权和法定人权,社会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前近代出现了社会权观念的萌芽;近代出现了社会权的理论和立法实践,社会权得以初步形成;现代出现了从国内到国际的社会权广泛立法活动,社会权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法治社会是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之后提出的一个关涉法治全局的概念;法治社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甚至还有法治政党等概念相联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将其视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整个法治的基础;法治社会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政党的理论和实践相比,法治社会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尚不成熟.推进法治社会理论与实践创新,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逻辑中,理解法治社会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在社会治理、社会自治、社会法治一脉相承的逻辑中,寻求法治社会的构成体系和基本路径,从而在学术上拓展社会法学、公法学和整个法学理论及学科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在实践中形成党内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同步发展的局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20.
当代市民社会的法权要求与民法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司法实践活动中的重要讨论话题。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的法权要求与民法的关系以及当代市民社会对民法的要求等方面对文章的主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