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大鼠软组织挤压伤后肝组织TNF-α和IL-1β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挤压组、挤压后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处理组、挤压后L-精氨酸(L-arginine,L-Arg)处理组,经实验处理后检测血清中ALT、AST活性和NO浓度,并利用RT-PCR技术观察肝组织中TNF-α、IL-1β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挤压组肝组织中TNF-α、IL-1β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应用L-Arg后TNF-α、IL-1β mRNA表达进一步上调(P<0.05),而应用AG后上述指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挤压组血清ALT、AST活性以及NO浓度明显增加(P<0.05),应用L-Arg后血清ALT、AST活性以及NO浓度进一步明显增高(P<0.05),应用AG后上述指标则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大鼠软组织挤压伤诱导NO生成增多,内源性NO介导肝组织TNF-α和IL-1β基因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对脑功能的影响机制,实验设计观察慢性反复使用MA是否同时对大鼠认知行为和脑电活动产生影响。方法 14只雄性SD大鼠(180~200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注射组(对照组)和MA注射组(实验组5mg/kg体重)每天一次腹腔注射。连续注射7d后进行被动避暗回避行为测试和脑电图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表现为被动避暗回避行为的潜伏期延长,脑电图频谱分析显示δ波相对功率值减小,β波相对功率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反复使用MA对大鼠被动回避行为和脑电活动均有影响,说明MA滥用造成的认知行为改变与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 A, GYPA)、CD6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蛋白在水中晚期尸体生前伤和死后伤的表达情况,为在水中晚期生前死后伤鉴定筛选标志物。方法 18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n=6)、生前挫伤浸没组(n=6)和死后挫伤浸没组(n=6),生前挫伤浸没组采用机械失重技术建立SD大鼠右后肢挫伤模型,死后挫伤浸没组是SD大鼠处死后用机械失重技术建立右后肢挫伤模型,对照组不予致伤处理,所有大鼠均浸没72 h。肉眼观察及HE染色观察生前伤和死后伤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GYPA、CD68及TNF-α蛋白在挫伤组织表达情况;随后在实际案例中予以验证。结果 肉眼观察和HE染色均无法较好地鉴别浸没72 h大鼠的生前伤和死后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生前挫伤浸没组软组织GYPA表达呈阳性,CD68在炎性细胞膜呈阳性表达,TNF-α在胞质表达呈弱阳性,GYPA、CD68和TNF-α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死后挫伤浸没组和对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的时序性变化,探讨其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作用。方法 5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和DAI组,采用HE、Gless氏嗜银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不同时间(30min~7d)脑干组织病理学改变及IL-1β和TNF-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DIA大鼠脑干组织结构疏松、水肿,Gless氏嗜银染色可见轴索肿胀、扭曲、收缩球形成等改变,证明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成功;IL-1β和TNF-α在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脑干神经元内有低表达,而在DAI后30min~6h大鼠脑干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内表达迅速增加,于6h达高峰。结论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IL-1β和TNF-α蛋白在脑干内表达的增加,与轴索继发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甲基苯丙胺(MA)与HIV-Tat蛋白协同作用致大鼠相关脑区活性氧(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探讨协同作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MA组(10mg/kg MA,每日两次腹腔注射,连续4d)、HIV-Tat组(10μg HIV-Tat注入大鼠脑纹状体)和MA+HIV-Tat组(按MA组注射MA 4d后按HIV-Tat组注入HIV-Tat);对照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或纹状体内注射.各组大鼠分别于注射结束后48h和7d处死,取各脑区脑组织制作匀浆;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ROS含量,酶标仪检测GSH-PX和SOD吸光度,再根据蛋白质的浓度分别计算其活力.结果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脑区ROS含量有不同程度增高,GSH-PX和SOD活力则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A+ HIV-Tat组与MA组和HIV-Tat组比较,ROS含量升高显著,GSH-PX和SOD活力下降明显(P<0.01).结论 MA和HIV-Tat协同作用能够产生大量的ROS,并降低GSH-PX和SOD的活力,揭示ROS、GSH-PX和SOD参与了MA与HIV-Tat的协同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贾晓倐  周党侠  宋天保 《法医学杂志》2008,24(6):411-413,I0001
目的探讨可卡因对性成熟期雄性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性成熟期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大鼠以15mg/kg剂量每天皮下注射可卡因28d。观察动物体质量、睾丸质量改变,检测血液中激素含量的变化.利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睾丸细胞的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睾丸Fas基因的表达。结果(1)实验组大鼠体质量、睾丸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睾酮含量明显降低(P〈O.05):(3)实验组睾丸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Fas基因表达明显增加(P〈0.05).且Fas基因阳性表达与睾丸细胞的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9012,P〈O.05)。结论可卡因可致大鼠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内分泌功能损害.造成生精细胞凋亡.增殖能力下降.可能与Fas介导的睾丸生精细胞凋亡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ygb及HIF-1αmRNA表达的相关性及时间变化规律。方法 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个实验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建立大鼠皮肤全层切创模型,实验组分别于术后0、1、3、6、12、24、48、72、96h脱颈处死大鼠,提取创周皮肤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ygb及HIF-1αmRNA的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及各组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ygb与HIF-1αmRNA创伤后表达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于伤后12h首次达峰,分别为对照组的1.6倍和5.4倍(P<0.05);随后下降,并分别于伤后48h、72h再次升高,至96h达对照组的2.8倍和5.6倍(P<0.05)。结论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ygb与HIF-1 mRNA的表达呈现时序性变化且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皮肤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分泌型焦磷酸蛋白1 (Secreted phosphoprotein 1,SPP1)在外伤性癫痫(post-traumaticepilepsy,PTE)大鼠皮层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外伤性癫痫的关联。方法随机将18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建立外伤性癫痫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FAP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PP1蛋白。结果大鼠行为学平均评分为4分;EEG显示明显痫性放电;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脑组织GFAP阳性细胞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显著增高(P <0.05);生理盐水组GFAP阳性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上结果综合表明成功建立了大鼠外伤性癫痫模型。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SPP1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显著增高(P <0.01);生理盐水组SPP1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PP1在外伤性癫痫大鼠皮层脑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外伤性癫痫的发生机制可能与SPP1的表达异常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甲基苯丙胺中毒大鼠纹状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中毒动物模型纹状体内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激活特性。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实验组采取腹腔注射MA(15 mg/kg×8次,每次间隔12 h);对照组按上述给药方式每次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首次注射后第0.5、1、2、3、4、5、6和7天共8个时间点纹状体取材,进行CD-11b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形态学变化,另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细胞激活率计算,并进行统计。结果光、电镜下,各时间点对照组的MG胞体瘦小、突起细长,呈"细分枝状",胞核浓缩,胞质内细胞器稀少;实验组MG胞体变大、突起变短或消失,呈"灌木丛状"或"阿米巴状",胞核电子密度降低,胞质内细胞器丰富。对照组各时间点MG的激活率维持在0.15水平以下,且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趋势;而实验组MG的激活率与对照组相比,第1~7天均显著升高(P〈0.001)。结论MA的刺激可导致MG明显激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震荡大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变化,探讨脑震荡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脑震荡模型,Weil氏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光化学分析方法检测脑组织内MDA含量、SOD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皮质和海马区TNF-α、IL-1β表达。结果 Weil氏染色显示神经髓鞘排列紊乱,弯曲肿胀,12 h后更加明显;脑震荡后大鼠脑组织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SOD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脑震荡后大鼠皮质及海马区细胞胞浆中TNF-α、IL-1β较对照组表达量明显上调。结论脑震荡大鼠脑组织存在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可能在脑震荡后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氯胺酮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变化规律及温度对再分布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室温组24只、冷藏组18只)和1个对照组(6只),实验组大鼠以氯胺酮290mg/kg灌胃,45min后缺氧处死,分别置于室温(24℃)和冷藏(4℃)条件下,于死后不同时间(0、12、24、48h)取心血、外周血、肝、肺、肾、心肌、大脑,检测其中氯胺酮含量;对照组大鼠以生理盐水灌胃,各对应组织器官样品为空白对照。血和组织样品中加入内标物SKF。。后碱化,乙酸乙酯萃取,GC/MS全扫描定性,内标法、工作曲线法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室温条件下,大鼠死后48h内随着死亡时间延长,心血、肺、肝中氯胺酮的浓度呈升高趋势(P〈0.05),肾脏中氯胺酮的浓度先升高后下降(P〈0.05),外周血、心肌和脑中氯胺酮的浓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冷藏条件下,血液及组织中氯胺酮浓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心肌外,各样本浓度均低于相应时段室温条件保存的样本。结论氯胺酮在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温度对大鼠死后血液及组织中氯胺酮浓度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干损伤后立即早基因c-fos、c-jun的表达在脑干损伤法医学鉴定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重物自由落体式建立大鼠脑干损伤快速死亡模型,70只大鼠分为两组,实验组(40只),对照组(30只)。肉眼和HE染色观察脑干组织的形态改变,并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大鼠脑干损伤部位c-fos、c-ju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00倍光镜视野下实验组c-fos和c-jun mRNA阳性细胞数计数分别为53.62±9.84和46.85±7.43;对照组c-fos和c-junmR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0.9±0.87和1.3±0.67;经统计分析,实验组c-fos、c-jun mRNA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脑干损伤后损伤部位c-fos、c-jun mRNA基因表达水平增高对脑干损伤快速死亡的法医学鉴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后calpain1和calpain2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后钙激活中性蛋白酶1和2(calpain1,calpain2)表达规律与损伤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10组,每组5只,其中实验组8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各1组。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程损伤周边区calpain1和calpain2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均有capain1和calpain2表达。伤后15min,损伤周边区calpain1/calpain2阳性染色开始增强,伤后12h达高峰,24h逐渐减弱,5d阳性表达增强达另一高峰,随后逐渐减弱,至15d接近对照组水平。除伤后15d组外,其余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calpain1和calpain2阳性反应物面积百分比及平均光密度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常大鼠脑组织中calpain1和calpain2均有表达,局灶性脑损伤后,损伤周边区calpain1和calpain2的表达随时间呈较典型的双峰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某些药物过敏性休克致死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检测水平的变化,探讨TNFα检测在药物过敏性休克死因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尸体心血中TNFα的水平。结果实验组TNFα检测值为(131.6±9.4)pg/mL,感染性疾病对照组TNFα检测值为(87.3±6.4)pg/mL,正常对照组TNFα检测值为(17.2±4.5)pg/m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NFα检测可以作为高度怀疑药物过敏性休克案例的死因鉴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甲基苯丙胺和乙醇在染毒大鼠体内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A)和乙醇联合应用在急性、亚急性染毒大鼠体内的情况。方法以MA1.0 mg/kg剂量对慢性自由饮酒大鼠多次腹腔注射,分别建立急性、亚急性染毒大鼠模型;处死后即时检测血中乙醇浓度、体液和组织样品中MA的浓度。结果多次注入MA药后,亚急性中毒大鼠体内的MA浓度高于急性中毒大鼠;急性和亚急性联合中毒大鼠体内MA浓度均高于急性和亚急性单一药物组。结论无论是否联用乙醇,14d内增加注射次数会在大鼠体内产生不同程度的MA残留;与乙醇联用可加速M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其药物浓度的升高程度随生物样品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陈继梁  刘敏  杨静 《证据科学》2006,13(3):205-208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心肌组织的损害机制,为支气管哮喘诱发的猝死的法医学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技术,对大鼠支气管哮喘模型的心肌HSP70的表达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实验组的心肌HSP70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哮喘时间的延续,心肌HSP70的阳性表达逐渐增强(P〈0.05),在第8周表达最强。结论实验组支气管哮喘早期心肌有损害,且随时间延续,损害增强。HSP70对支气管哮喘诱发的猝死的法医学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ntermedin(IMD)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1h再灌30min);IMD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前30min静脉注射10^-7mol/LIMD)。检测血清中LDH、心肌中MDA和SOD活性;半定量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心肌降钙素受体样受体(ealcitonin receptor like receptor,CRLR)、受体活性修饰蛋白(receptor activity modiying protein,RAMP)1/2/3的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心肌cAMP含量,SABC法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及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LDH、MDA分别升高87%和189%,SOD活性下降84%,IMD预处理组LDH、MDA均降低41%,SOD活性升高38%(均P〈0.01);实验组心肌CRLR、RAMPl/2/3的mRNA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或P〈0.01),与对照组心肌cAMP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和IMD预处理组分别升高1.36、2.90倍(P〈0.05)。Bcl-2/Bax表达比值,缺血再灌注组较对照组降低,IMD预处理组亦低于对照组但高于缺血再灌注组2.225倍。结论IMD对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减少缺血再灌所致的氧化应激,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亢登峰  刘雁军  王英元 《证据科学》2007,14(1):76-78,68
目的 探讨大鼠脑挫伤后HIF-1α蛋白表达的规律.方法 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2h,6h,12h,24h,2d,3d,5d,7d,14d取脑,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偶见阳性反应细胞.损伤后2h,即可观察到HIF-1α蛋白表达,6h后表达明显增强,24h达高峰,随后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7d后仍可见少量表达,14d后恢复.表达呈弥漫性,以大脑皮层、海马、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a蛋白的表达规律可用于脑挫伤的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榆测大鼠脑挫伤后脑组织中NF—κBmRNA的时序性表达规律。方法 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7个实验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于伤后0.5h、6h、12h、1d、3d、7d及14d取材,一步法提取总RNA,检测其完整性和浓度,按照0.4“g总RNA量逆转录合成第一链eDNA,以RPL32为参比基因进行荧光定量检测,采用△Ct法比较其与对照组脑组织中NF—κBmRNA表达的倍数关系。结果NF-κBmRNA的表达于脑挫伤后呈现先增高后下降的表达规律,0.5h升高,为对照组的9.190倍,伤后12h升至最高,为对照组的13.40倍,随后开始下降,至伤后14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为对照组的2.585倍。结论大鼠脑挫伤后脑组织中NF—RBmRNA的表达随着损伤时间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规律性变化,可望作为推断早期脑挫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曲马多依赖大鼠动物模型。方法 30只大鼠平均分为3组,观察以60mg/kg曲马多灌胃给药与停药戒断过程中大鼠的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表现。结果曲马多依赖组大鼠在给药后15min内,对声音及触摸刺激反应性增高,奔跑、跳跃、竖尾等现象为3.9±0.4次/只,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0.1次/只(P<0.05);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中,曲马多依赖组大鼠明显偏爱给药的白箱(P<0.05)。而戒断组在停止给药后出现烦躁不安、高度激惹、尖叫等行为4.9±0.7次/只,高于依赖组的0.6±0.2次/只(P<0.05);依赖组与戒断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P<0.05)。结论以60mg/kg灌胃给药112d,大鼠对曲马多产生依赖,曲马多依赖大鼠动物模型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