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干事者呼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温总理饶有兴趣地和季老探讨起“和谐”这个话题。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点头称是,并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  相似文献   

2.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内心和谐”的思想,是在温家宝总理与季羡林的亲切交谈中,季羡林提出的内涵深邃、意义重大的新思想。为了深入学习领“会人内心和谐”的新思想,特把三位对话中精彩部分摘录于此。“季老,我看你来了。”2006年8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走进解放军总医院病房,就紧紧握住季羡林先生的手说:“今天是您95岁生日,我向您表示祝贺。”温家宝送来一盆枝繁叶茂的君子兰,向这位学贯中西、笔耘一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敬意。季羡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东方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个体的内心和谐,内心和谐追求人的心灵的圆满与统一,它是一种良好心态、调节能力和人生境界,建设社会民众的内心和谐需要各种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和支撑。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因此,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状态。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伦理学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幸福人?“幸福人”就是一个内心和谐的人。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说过:“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的内心和谐。”惟有内心真正达到和谐的人,才是一个认知健全、品质完美、明白事理、知荣明辱、不欺人、不自欺的人;只有内心和谐的人,才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从而自然地与身边的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如果一个人能在一生中不断地追求“真善美”之高尚的人生境界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内心和谐的人,也是一个幸福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核心,更是和谐社会里人的存在指向。马克思认为,“和谐人”以和谐社会关系为本质,以和谐实践为根本特征,只存在于和谐人共同体中,它既是共产主义社会里“现实的人”,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运行主体和价值目标。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心的和谐,是和谐的最高境界。唯有人人内心和谐,方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怎样实现内心和谐呢?  相似文献   

8.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去世后,不少的人认为“中国再无国学大师”。但季老生前却不承认自己是“大师”,而称赞饶宗颐为“大师”。他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是饶宗颐。”季老与饶宗颐相识数十年,两人在语言学、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颇有交集,惺惺相惜,“北季南饶”成为学界佳话。  相似文献   

9.
建设好“和谐中国”,进而推进建设“和谐世界”,是新时代为中国人定下的两个新目标。“和谐”正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关键词。事实上,“和谐”观念正以各种形式在全世界扩展。历史经验也表明,没有“和谐”,一切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0.
和谐,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其实,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而言,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因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和谐勃发生机力量,人类社会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时下一些人把人与人和谐相处曲解为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团和气,甚至容忍腐败,任其发展。其表现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1.
校园和谐最关键的是人的和谐。领导班子和谐是关键,教师和谐是基础,师生和谐是根本。家校和谐是保障。湖北省沙洋县高阳镇官桥小学遵循“立足于一方,服务于一方,影响一方”的理念.以和谐人际关系为抓手,以“平平安安学习、快快乐乐工作、幸福生活”为目标,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全方位构建校园和谐。  相似文献   

12.
所谓“另类和谐集体”,是指一个单位一把手等实权人物权力至高无上,事事说了算,下面的人全看他(他们)的脸色行事,凡事“一致通过”,保持高度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韩旭 《当代贵州》2011,(15):53-53
创先争优活动,不仅仅对生产力、物质生产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和谐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社会和谐离不开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和谐,说到底,离不开入的和谐,特别是人内心的和谐。我们说,创先争优活动所要求的党员带头创先进、争优秀,很重要的内容应包括:  相似文献   

14.
刘宏伟 《世纪桥》2008,(5):99-100
孔子的和谐理念内涵了“和”、“仁”、“礼”、“中庸”等范畴,这些理念能够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和”规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方式:“仁”帮助个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与高尚;“礼”从外在形式上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恰到好处避免极端。这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6年8月6日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95岁生日,温家宝总理亲自来到301医院,为季老祝寿。  相似文献   

16.
和合故能谐     
《学习导报》2012,(21):32-32
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医院看望季羡林老先生时,和季先生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当时,温总理引用《管子·兵法》中的“和合故能谐”一语在于说明: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一致都实现了,  相似文献   

17.
和合故能谐     
《新湘评论》2012,(21):32-32
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医院看望季羡林老先生时,和季先生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当时,温总理引用《管子·兵法》中的“和合故能谐”一语在于说明: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一致都实现了,  相似文献   

18.
刚到荷兰时,朋友告诉我,到荷兰一定要看都金香,郁金香给荷兰人带来了温馨,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自责”最能体现这种和谐。  相似文献   

19.
为突破贵州省当前一系列人口问题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制约,本文提出以“和谐人口”战略作为“和谐贵州”构建的人口战略抉择。全面分析了“和谐人口”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和谐人口”建设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0.
陈鲁民 《奋斗》2007,(11):61-61
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从大处讲,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从小处说.有家庭的和谐,邻里的和谐,团体的和谐等等,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对于个人来说,这些都是外部的和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和谐,即人的心理和谐.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说其他和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协助,心理和谐则主要靠“自力更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