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和谐,归根到底是由个人的和谐构成,为个人的和谐服务的。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个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相辅相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人和谐的构建,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又有个人内心修养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幸福人?“幸福人”就是一个内心和谐的人。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说过:“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的内心和谐。”惟有内心真正达到和谐的人,才是一个认知健全、品质完美、明白事理、知荣明辱、不欺人、不自欺的人;只有内心和谐的人,才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从而自然地与身边的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如果一个人能在一生中不断地追求“真善美”之高尚的人生境界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内心和谐的人,也是一个幸福人。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和谐思想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普遍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的身心和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要求人们“和为贵”,互相容忍,互相尊敬,和谐共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文化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分”等思想;在人之身与心两方面,儒家重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要求人们重视生命与道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儒家的这些思想精神无疑对缓解和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失衡和矛盾提供了智慧的源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如何开发而不破坏,从而为…  相似文献   

5.
赵晓芬 《求实》2008,4(3):33-35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发展史是个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历史.个人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公正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只有社会与个人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刘宏伟 《世纪桥》2008,(5):99-100
孔子的和谐理念内涵了“和”、“仁”、“礼”、“中庸”等范畴,这些理念能够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和”规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方式:“仁”帮助个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与高尚;“礼”从外在形式上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恰到好处避免极端。这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心的和谐,是和谐的最高境界。唯有人人内心和谐,方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怎样实现内心和谐呢?  相似文献   

8.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仅从主体划分来看,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人际关系和谐体现在所有这些关系和谐上,体现为人们之间相互尊重、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团结互助、融洽相处。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无论是对于个人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意义重大?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赖于全体人民共同努力,而我们党的7000多万共产党员应当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共产党员要在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解决一些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9.
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取向,以推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核心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育等功能,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社会氛围、人才支撑,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是刚察儿女的母亲湖,千百年来,她以亘古不变的情怀,滋润着这里的山山水水,哺育着她的儿儿女女。世居在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的各族群众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人人追求内心和谐的优良传统,并把这传统融入到日常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民族团结便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石,凝聚成一面鲜红的旗帜。如今,在致富奔小康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上,一位乐于助人、不计个人得失的普通牧民把这面民族团结的旗帜映衬得分外耀跟。他就是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牧民马延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推进人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基本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中国当代和谐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养等功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物质基础、社会氛围和人才支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内心的和谐,是和谐的最高境界。惟有人人内心和谐,方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社会。怎样实现内心和谐呢?  相似文献   

13.
心境俗称"心胸",又名心地、心田,是指个人心神表具的境界,包括心思、心念、心情、心灵、心态等。"心境",既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存乎每个人的内心,又是一个无边的世界,像音乐飞翔在空中,影响你、我、他,影响整个世界。人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和谐的主体,心境和谐,才能行为和谐、社会和谐。共产党员作为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先进分子,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培养一个和谐的心境,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和谐理念内涵了"和"、"仁"、"礼"、"中庸"等范畴,这些理念能够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和"规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方式;"仁"帮助个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与高尚;"礼"从外在形式上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恰到好处避免极端。这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华 《学习论坛》2009,25(3):62-64
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追求和谐与崇尚和美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和共同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继承和弘扬传统和谐文化,古为今用.我们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入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使和谐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奠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浅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美烨 《世纪桥》2009,(1):70-7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现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其最终目标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应与时俱进,发挥其价值功用,追求一种“和谐价值”,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思考与运用》2006,(11):1-1
今年8月6日,在国学大师季羡林95岁生日之际,总理温家宝走进解放等总医院病房看望季老。季老饶有兴趣地和总理探讨了“和谐”话题。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这毫一位世纪老人一生所悟,也是对世人的至理名言。季老“内心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丢弃了美德,迷失了方向,陷入了幸福误区,产生了形形色色错误的幸福伦理观。现代人构建正确的幸福伦理观应是一个不断追求美德、实践美德的过程,是追求奉献与享受统一、物质与精神协调、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全面幸福的过程,也是提高道德素质、塑造高尚品格、实现人生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就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理想追求,是组成社会系统各要素自身以及各要素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融合、彼此适应、相辅相成的状态。而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和谐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人是社会和谐的责任主体,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人自身要和谐,必须使自己的期望适度。期望过低过高都不行,甚至危险。化解这种危险需要加强期望调节。加强期望调节,能够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沟通思想,形成共识,求得心理平衡,保持期望适度,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张志平 《世纪桥》2008,(6):31-31,45
“大学之道”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个体“内圣一外王”的和谐伦理精神。它的当代价值就是让我们在科学发达的现代,重新反思现代性,重新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观点,实现“自然一人一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