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学生中,常常出现一些过激言行,有的大学生甚至走上了犯罪.这些过激行为的产生,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暴露了部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研究大学生的过激行为,有效地预测、预防和制止大学生的过激行为,不论对校园和社会的安定,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所谓过激行为,就是指违反社会规范,并且给他人或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危害的行为,构成过激行为必须具有以下三个条件:1、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正常的成年人;2、行为侵犯的对象是他人,或者是社会;3、行为的结果必须给他人或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例如,在公共场所起哄,乱砸乱扔,参与非法的游行示威等.过激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大学生的过激行为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急剧转型和价值多元时代,大学生过激行为的出现已非空穴来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过激行为的存在和危害,深入分析其内涵和特征,剖析其诱发行为过激的内部结构,从社会环境性诱因、实务性诱因、心理性诱因和价值性诱因等四个维度进行深层探析,并对过激行为进行预警管理,有利于加强高校危机管理和决策服务,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群体过激行为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过激行为 ,就是违反正常社会行为规范的偏激行为 ,并且造成了不同程度危害的行为。构成过激行为必须具有以下二个条件 :一是行使的主体必须是正常的成年人 ;二是行为的结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个体实施过激行为 ,可能对个体本身或他人造成危害 ,如自杀、自残、打架等。群体发生过激行为 ,可能对他人或社会造成危害和损失 ,影响极大。例如 ,在公共场所起哄影响秩序 ,乱砸乱扔毁损公物 ,群架群殴造成伤害 ,参与非法的游行示威影响安定等。群体过激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 ,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 ,大学生的群体过激行为具有什么特征和规律呢 ?…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现象日益严重.大学校园伤害事件、漠视生命轻生现象时有发生.所有这些行为都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否定.对此,应积极探讨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摆脱心理危机,防止过激行为.  相似文献   

5.
过激行为是自身心理不平衡最厉害的爆发性反应,因而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从心理学方面来说,老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好教育,以抑制学生过激行为的发生。一是进行修养教育。过激行为,一般会发生在心胸狭窄、患得患失、爱计较、情绪波动较大的人身上。这样的学生自控力低,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缺乏修养”。老师需要在如何处世、怎样礼貌待人等方面教给学生有关礼仪知识。因为修养一旦提高了,心理就比较稳定,即使无故加之也可不怒,骤然临之也可不惊。二是与人为善教育。青少年学生如果没有与人为善道德,常会由“愤怒心情”向“暴力行动”…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大学生的不良行为直接体现了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观的转变.面对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最过激的观点就是把导致这种不良行为的原因归于具有反社会人格.对此,笔者并不赞同,认为大学生不良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是一种介于正常大学生人格与反社会人格之间并偏向正常大学生人格的可塑造性人格.  相似文献   

7.
解雇员工是人力资源工作者(以下简称“HR”)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解雇面谈则是解雇员工的关键环节。如果解雇面谈处理不当,被解雇员工或因情绪失控而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或是引发劳动争议,最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甚至向法院提起诉讼。无论是哪一种后果,都会给用人单位带来麻烦和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走出沉迷: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我改变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15名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发性改变方法包括认知方法(危害觉察、情绪唤起、决心信心)和行为方法(时间管理、回避刺激、阻断刺激、替代行为、他人监督)两个大类别.本研究结果对于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提供干预服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警察行为训练是用以提高受训学员的职业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方法。在训练过程中,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相互影响并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渗透着许多的行为习得和强化、认知构建及调整、情绪激发等心理规律和机制。深入剖析行为和心理的关系,认知、情绪、行为三者的互动关系及行为变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心理行为训练的针对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与福建警察学院合作,运用临床心理学技术处理信访疑难案件,在化解刑满释放人员"过激"闹访行为和有效稳控刑事案件伤残人对已决案件的反复缠访方面取得成功,为化解信访矛盾开辟了新途径。从临床心理学层面分析,造成积案难以化解的上访人员心理因素主要有:为宣泄负性情绪、为博取同情和重视、为谋取其他利益(包括不当利...  相似文献   

11.
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对大学生而言,亲社会行为更多地发生在虚拟社会中。影响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从个人角度看有认知、情绪和价值观,从环境角度看主要包括虚拟社群、大众传媒和网络规范。提高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针对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制定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12.
情绪是以人的内存体验为载体驱使人行动的一种动力。情绪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调节人的情绪,使其总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地方大学生干部刚出校门就人营门,在工作环境等外在因素作用下极易产生负向情绪,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科学管理而逐步郁积,不仅会影响到地方大学生干部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进步,甚至会给部队干部队伍整体建设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不过,人们的精神不一定非常充沛且有活力。天气凉爽了,许多人却犯困、精神疲乏。专家表示,前段时间持续高温,导致人体能量消耗透支,现在必须小心"情绪疲软"。医生分析认为,今夏遭遇多年罕见的高温,人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出现脾气暴躁、容易发火等"情绪中暑"状况。立秋前后,随着天气渐渐凉快,人也从过激情绪中调整过来,这时就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4.
叶穗冰 《前沿》2013,(19):162-165
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对大学生而言,亲社会行为更多的发生在虚拟社会中.影响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从个人角度看有认知、情绪和价值观,从环境角度看主要包括虚拟社群、大众传媒和网络规范.提高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针对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制定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接处警是公安基层民警最基本的工作,在日常的接处警工作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民间纠纷。民间纠纷的表现形式极其复杂多样,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都属于人际冲突。接处警中常见的人际冲突往往场面激烈,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行为过激,这是人际冲突不断演变、升级的结果,是公开化和扩大化的人际冲突。在接处警纠纷处置中,原则性问  相似文献   

16.
以某高校校园垃圾分布为调查个案,通过观察校园学生的乱扔垃圾行为,以及是否对乱扔垃圾行为进行制止的日常现象,从垃圾桶的空间分布与行动者的环境行为、扔垃圾现象与行动者的环境意识这两方面探讨大学生环境意识,并用“破窗理论”来透视大学生的环境行为和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学生打工是否受劳动法保护这一问题,通过对打工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的法理分析,以及对大学生打工行为性质的法理辨析,认为在校大学生因为身份特殊,不属于狭义的劳动者,不受劳动法的调整和保护。打工大学生与雇主之间形成的是雇佣关系,应适用民法的调整和保护,并进而提出规范大学生自主打工行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温和效应可化解学生的过激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笔者在大量教育教学实践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教师实施了过激行为。更有甚者还对教师大打出手,酿成了不该发生的教育悲剧。出现过激行为,究其责任主要在学生,但细细分析,当事教师也有一定责任。第一,教师缺乏预测的思维策略。有经验的教师遇到这类学生,看到他面红耳赤的表情,就知道该生情绪糟糕到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采取迂回策略,便可避免事态的发展、事件的发生。第二,教师对该生缺乏了解。该生表现如何,他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应该了如指掌。教师如果经常同该生沟通思想,就容易发现问题,发现该生怨恨自己,可以采取情感教育措施,以避…  相似文献   

19.
现代战争紧张残酷,战场资讯快捷透明,面对火力和精神的双重攻击,参战官兵产生的任何不良心理和过激行为,都将对作战进程和战争全局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战时官兵不良心理调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国外志愿者旅游研究成果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旅游认知心理的研究,探讨了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对志愿者旅游的认知、态度和意向等心理状况。研究结论表明:在校大学生对志愿者旅游的认知情况对其态度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且在校大学生对志愿者旅游的态度对其行为意向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校大学生所处环境的主观规范对其参与志愿者旅游的态度的影响不显著,而其行为知觉控制则对其参与志愿者旅游的态度有显著影响;在校大学生所处环境的主观规范和其行为知觉控制变量对其参与志愿者旅游均有显著影响,而主观行为规范变量对其行为意向的影响更为显著。为此,我们应从认知改变、公益组织和节假日制度改革三个方面来设法推动我国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