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文化是内化在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之中,并在精神和原则上引导或制约它们发展的一般观念和价值体系,是人类追求生活秩序化和社会正义性的本质表达。法律文化的交流是一项严肃、复杂的社会工程,需以理性的精神和不舍的毅力来对待。因此,透视中国法律文化传统,比较中外法律文化类型,关注当下中国法律文化实践,摄取人类关于法与社会不同模式的经验、智慧和理想,是一项有意义的学术工作。  相似文献   

2.
完善的法律,意味着在法律制定之先,要有对事物的法的规定性的完善的、客观的认知和诠释。因此,即使从终极意义上说,客观性是人类诠释法律的永恒追求,但在相对意义上,诠释法律总会实现主体认知对客观内在规定性的步步逼近,从而拥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3.
卢东凌 《法制与社会》2013,(12):297-298
厘清网络法律信息的概念,方能确定评价网络法律信息的质量与分布的标准。本文对法律信息、法律信息资源、网络法律信息、网络法律信息资源做了梳理,界定了法律信息和网络法律信息的种类。提出评价网络法律信息资源的质量和分布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张荣 《法制与社会》2010,(9):194-194,198
虚拟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交融共存,共同构成人类基本的生存环境。虚拟社会毕竞不同于现实社会,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社会的问题。本文指出要建立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就必须坚持既重视网络主体(自律)的作用,又重视网络法律监管(他律)的作用,并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最终实现网络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会秩序建构的法律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同样需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要把有序关系引入到网络社会中.需要借助于法律的作用。由于网络社会秩序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法律体系诸部门特别是民法、知识产权法、刑法、行政法等协同作用。要充分发挥法律对网络社会秩序建构的作用.应克服“网络法律虚无主义”和“网络法律万能论”两种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法律信息建设的迅猛发展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积极探索信息服务的新手段,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点。构建法律图书馆法律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多种手段,实现法律信息开发、利用和服务成为法律图书馆的目标。本文阐释了推进法律图书馆法律信息服务发展的意义,比较分析了中外法律信息服务体系的特点和现状,并对法律图书馆法律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7.
《北方法学》2019,(3):97-105
网络是人类在认识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通讯技术,机器人或人工智能是其精华。网络社会就是使用这一技术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方式。网络社会的存在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拟的。网络社会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缩小了交往的时空,使我们的交往更便捷、省事,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法律人应认识网络的这种二重性,既要充分地利用其优越性,又要认真地研究其所带来的问题。网络社会的"法"是社会化了的网络规则,它是传统社会法律的新发展。因此,网络社会的"法治"并不是对原有法律的否定和抛弃,而是在对原有法律认识的基础上创制网络社会的法律规则,并在社会治理中把它们统一起来,依据和尊重所有的法律原则和规则,注意其使用的不同维度。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法治,既意味着善法之治,更蕴含着人类对普遍的道德理念价值与终极关怀目的之追求;法治,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规则体系与制度的客观组合,而且还包容了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主客观世界过程中对自身生活目的和价值理想的情愫记载。道德法律化,既是将人类的道德理想、原则、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也是善法由此产生并存在的过程;法律道德化,则是使法律内化为更高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过程,更是法律得以被社会主体普遍遵守乃至信仰的过程。由是观之,由道德法律化到法律道德化,当是人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世界跨进信息时代:在科学技术风起云涌、强力拉动生产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它已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同时,由于网络的出现,也继而产生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其中网络上版权的问题已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凸现,急需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本文将从法理层面对网络上版权加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几点立法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叶爽 《法制与社会》2013,(28):89-90
网络在为公众引得“说话”权利,充分确保其“间接治国”权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法律方面的弊端。例如,信息是否真实:网民的素质有待提升——有些网民过于主观化和情绪化,甚至会对所投诉者人身攻击,间接施压等。这就要求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肯定网络强大作用力的同时,提升网络反贪污的规范性和纪律性。本文从网络反贪污的法律性质、明确立法的必要性、如何健全立法、如何将立法落实实处、如何保证网络媒体发展壮大等几方面,探讨网络媒体报道反贪污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法律的预期是社会交往、行动、信任的基础;事实上法律的预期确实在人类社会有秩序的生活中发挥这巨大作用;对于如何形成法律预期,本文认为必须:娶备三要素,即法律本身的要素、法律之外的原因和法律的惩罚性。  相似文献   

12.
吴华蓉 《犯罪研究》2006,(4):69-72,75
目前,网络正以燎原之势推动着全球化进程,“天涯若比邻”早已不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想,“数字化生存”方式正全方位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也带来了矛盾和冲突。历史多次证明,每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会给原有的法律体系带来冲击,网络也概莫能外,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法律问题,对传统法律规则形成强烈的冲击,其中最早表现出来的就是网络犯罪刑事司  相似文献   

13.
网络安全问题,正在使得人类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已经成为各国立法趋势。因而,在我国隐私权立法缺位的情况下,确立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机制进行建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网络中的法律困境与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广泛地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人们呼唤法律规范网络.法律本身却深陷网络之中。电子商务交易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心想事成,但网络消费纠纷解决却不轻松。网络技术让人们便捷地获得各种数字化信息,但却严重影响版权人经济利益的实现。“人肉搜索”使人人都成了网络里的“福尔摩斯”.却给他人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网络中的暴力、色情、赌博等不健康内容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当难以技术性地防范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时,法律就成为必然和首选。这既是对法律的挑战,也是法律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论法律文化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文艺 《现代法学》2002,24(1):153-159
法律文化传播是法律文化在空间上的变迁与发展 ,对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法律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评述了人类学界和法学界关于文化传播的理论争论 ,然后探讨了法律文化传播的基本性质 ,总结了法律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 ,论述了法律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最后分析了法律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崔明轩 《犯罪研究》2016,(2):105-112
法律必须稳定,但又不能静止不变.法律思想的任何发展都力图协调法律"稳定必要性"和"变化必要性"二者的冲突.①在计算机与互联网高速发展并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均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下,法律如何在"变化必要性"运行范畴内解释网络犯罪现象并制定规制体系,国际社会又该如何协调基于国家利益、意思形态等不同,在构建国际性的打击网络犯罪的规则体系上的分歧,以及如何确保网络犯罪规则体系在国际司法实践中之具体效能,均为法律"变化必要性"发挥作用的重要范畴,推动法理、立法和司法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与此同时,有关知识产权的事件也日益增多。本文简要阐述了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主要方式,及对网络知识产权采取法律保护措施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法律技术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产生是为了达到人类通过规则而使共同生活成为可能的目的,但是,在法律产生之前,人类并非不能作为一个群体生活,宗教和道德在维持人类社会的存在上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所以,在古代社会,宗教、道德和法律同时作为社会的控制手段;到了近代,法律则成为了主要的控制手段;而在当代,通过法律的规制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在的程度,通过引入具有可操作性和专业性的法律技术,法律完全取代了宗教和道德的地位,而几乎成为社会控制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19.
《电子知识产权》2011,(8):98-F0004
腾讯网络法律研究中心系设立于腾讯公司的专业法律研究机构,致力于深入研究互联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前沿法律问题。为进一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切实支持实务界和学术界贤达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网络法律问题,提升我国网络法律研究水平,推动我国互联网法制完善,中心特发起互联网法律研究支持计划。  相似文献   

20.
程乐 《政法论丛》2023,(4):69-80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与大规模应用,改变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传统交互模式,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了重大变革。国际国内都出现了对人工智能主体地位及法律规制等方面的学术探讨,以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道德、知识产权保护、隐私与数据保护、市场垄断、网络犯罪和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风险。在现阶段,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应坚持安全与发展相平衡的理念,在以人为本的原则统领下设计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推动构建以通用人工智能立法为基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专门性管理办法为补充,以既有法律规范为根本的系统性人工智能法律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