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健 《国际展望》2022,14(1):23-37
2017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安全上,美国以推动"印太"战略、强化美日和美韩同盟、借议题拉拢东盟等手段将战略布局深度集中到中国的周边地区;法国、英国、德国、欧盟也紧随其后,开始深度介入"印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安全事务和互联互通进程。在经济上,全球化已进入"慢速"阶段且越来越以区域化的方式展开;而机器人、3D打印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运用将继续推动区域化进程,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对双方来说都更为重要。无论是在安全上还是在经济上,周边地区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都在迅速上升。中国应更加重视周边外交在总体外交布局中的地位,要总结历史和当代中国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经验;争取处理好中美日、中美韩、中日韩、中俄印等一些大三角关系;将周边地区打造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节点和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示范地区;积极提供地区公共产品,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出现新变化,突出体现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在周边有新的动向,世界其他地区爆发的武装冲突对周边地区安全产生外溢性影响,周边热点问题有效管控的难度有所增大。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对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产生多方面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稳定的合作增加国与国关系的确定性,提振周边国家的合作信心;从小事做起,强化合作路径的稳定性;通过释放政策红利,展现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态度;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避免地区安全问题对地区发展问题产生过大干扰;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提升引领和塑造周边安全秩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哲馨 《国际展望》2014,(3):35-50,155
针对世纪之交东亚地区安全与区域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中国于2002年7月向东盟地区论坛提交《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方的安全观念和政策主张。这些观念与东盟当时的地区安全观彼此相容,为本世纪头十年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随着近年来东亚地缘局势的变化,东盟的地区安全观出现重大转变,中国与东盟在地区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实现地区安全的基本条件以及维护地区安全的方法等方面均产生较为严重的分歧。在此情况下,东盟对华战略疑虑不断上升,一些国家开始大力提升军备并寻求区外大国的帮助和保护,这又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相互契合,形成东盟与美国合作共同抗衡中国的战略态势。由此而来,中国和东盟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安全困境,对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障碍。为了巩固有利于自身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中国须调整和补充新安全观的具体内容及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及时"升级"。具体而言,需要在坚持新安全观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重点促进地区各国对利益相系、义利相融这一原则的共识,主动消除东盟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不断扩大双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逐步超越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困境,使双方关系重回全面包容性合作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多层面的,涉及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及非传统安全等等诸多内容,一般来说指传统意义上的周边安全环境,主要指周边政治和军事安全环境。由于中国周边行为体及其与中国的互动关系始终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之中,因此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冷战后亚洲经济日益崛起的背景下,地区贸易制度框架的构建,成为演进中的亚洲地区秩序和地缘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内容与显著特征。亚太经合组织与"APEC方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与"东盟方式",双边自贸协定与自贸区建设,制度竞争与制度制衡,是地区范围内国家间互动关系日益"制度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地区秩序变化和演进的重要表征。对于中国而言,积极适应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制度框架下合作的发展趋势,统筹兼顾"双边和多边机制"两条路径,主动参与构建地区性组织和机制,塑造地区贸易规则,是提升自身在地区贸易领域制度性权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多方面重要成果。同时,大国战略竞争持续加剧、乌克兰危机带来新的地缘政治冲击、全球与地区经济形势持续不确定等因素叠加,使中国周边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复杂变化。针对当下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需做到与时俱进,在坚持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策略与举措、路径与方式的适当优化与调整。  相似文献   

7.
周边是中国从地区大国向世界大国真正转型的必经之路,是新时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精华,继承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外交思想,有利于改善中国在周边国家的形象、构建新型周边国际关系和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在积极运筹中争取周边战略主动,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周边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共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周边外交的实践布局。  相似文献   

8.
刘箫锋  刘杨钺 《国际展望》2022,14(2):123-147
跨境数据流动是全球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全球治理的新兴议题。在数字经济发展和东盟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下,东盟从统筹数字经济发展与数据保护入手,着眼于提升东盟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制定并完善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机制。这一机制的构建始于新加坡对数据保护规制的探索,基于东盟个人数据保护框架,在东盟数字一体化总体框架下制定数字管理框架,并以“东盟示范合同条款”和“东盟跨境数据流动认证”两大关键手段促进机制落实。该机制具有灵活性、包容性和指导性的特征,有利于促进东盟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降低谈判成本与合规成本,获得更多全球竞争优势。对于中国而言,在与东盟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机制合作对接方面具备可能性和可行性,需要充分认识和评估东盟机制对世界数字治理的影响、对地区数字经济秩序的挑战,推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数字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9.
邹志强 《国际展望》2016,(5):113-130
中东地区长期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与"治理赤字",地区经济治理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随着在中东地区的经济利益日益扩大,中国已成为中东地区经济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主要覆盖能源、贸易、投融资与发展治理等领域。尽管如此,国际社会对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期待与压力仍不断增大。与西方大国相比,中国的治理实践在目标、能力、路径、机制、领域和风格等方面均独具特色:中国参与地区经济治理改善了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与贸易条件,增强了其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也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西方所谓中国"搭便车"的指责。"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推动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经济治理的实践进入新阶段,中国应努力提升治理能力,创新治理机制,构建国际合作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周边邻国众多,基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周边关系复杂。中国与周邻国家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共生区域,有着共享的利益。中国通过参与和共建周边区域合作机制,构建了以合作为导向的区域共处、共生与共享空间。对于中国来说,周边具有整体性特征,营造好整体的周边环境至关重要。百年变局下中国周边环境面临新的挑战,周边矛盾、冲突、热点相互交织且呈现突变性特点。中国需要与相关周邻国家加强协调与合作,有效管控矛盾,防止冲突升级,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11.
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各国竞争性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条件下,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最集中地区。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FDI(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大规模地流人和日益重要的影响力,也引起了跨国公司是否危及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担忧。全面科学评价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对于中国制定下一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合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与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全球安全倡议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相辅相成、彼此呼应。中国在以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具有周边外交的优先性、各国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需求、既往安全合作经验积累和中国践行新安全观的决心坚定等有利因素,但也面临域外大国恶性竞争、领土和海洋权益纠纷以及机制的碎片化和低效化等挑战。面对周边安全议题的联动性和复杂性特征,中国需寻求“维护共同安全”契合点,提升各国对全球安全倡议认可度;利用现有周边安全机制,处理好系列“大三角”关系;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抓手,在澜湄和中亚地区打造示范样板;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优化大国协调和机制协调。  相似文献   

13.
贾茂 《法制博览》2015,(8):155-156
从古代丝绸之路发展至今,丝绸之路的辐射影响力仍然不可忽视,在国际交际不断壮大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重要。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与周边或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等。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必然会重视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丝绸之路上对公共外交与周边安全的重视,使得丝绸之路区域组织的建立显得尤为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主导下的TPP谈判时有发展的情况下,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呈现出两个次地区独立展开、"跨地区"与本地区经济协作竞争的迹象。东亚经济合作范围虽扩大但发展方向不明。美国借助TPP的战略化特点创造出一种广域一体化(或宏地区主义)的新模式。它试图发挥国际经济机制(如TPP)与战略或安全问题的互动功能,开辟一条美国主导的东亚经济一体化道路。美国对中国加入TPP仅口头上表示欢迎,而中国目前选择暂不加入。中国应趁TPP谈判受阻,抓住机遇,作出次优选择。  相似文献   

15.
钟飞腾 《当代世界》2014,(11):14-17
<正>中美领导人于2014年11月份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会晤,不可避免被认作是中国争夺亚太地区领导权的分水岭。很多分析家认为,未来的亚太秩序将表现为中国主导地区经济关系,而美国主导安全秩序。13年前中国在上海主办APEC会议时,还没有加入WTO,对外贸易额甚至都比不上东盟。十多年来,中国大大深化了与地区内国家的经济联系,成为很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而且有可能于北京APEC会议后在购买力平价意义上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相似文献   

16.
2019年,世界多地动乱频发,特别是拉美地区,发生在一国之内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向多国蔓延,并呈持续扩散之势。西亚北非、欧洲、南亚等地区的动乱此起彼伏;传统安全问题进一步上升。除俄罗斯外,各主要国家军费开支再创新高,人工智能军备竞赛初露端倪,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正引发严重后果,太空战也被提上大国军事战略日程,海湾地区冲突和战乱不断;特朗普政府继续坚持“美国优先”,大力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霸凌政策,与传统盟友关系裂痕加深,与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博弈更趋复杂,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不断加剧,大国安全合作不进反退。在上述背景下,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趋稳向好,但潜在热点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未变,维护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基石的积极力量在不断积聚,这将对国际安全秩序的重组、重塑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俊杰 《南风窗》2014,(9):24-26
<正>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周边形势纷繁复杂的关口,李克强在博鳌的演讲为当下的政经热点定调,也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呼应。"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4月10日上午,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大会的主旨演讲环节,李克强总理用这句话翻开了今年资本市场改革的新一页。金融、资本领域的改革,成了此后论坛最热的话题,现任证监会  相似文献   

18.
对朝贡体系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即中国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以及最近兴起的所谓“朝贡贸易体制论”的经济中心主义。本文首先对上述三种观点进行批判性评述,而后通过对朝鲜王朝与明、淸两朝之间典型的朝贡关系的分析,试图从“周边”的视角来深入考察历史上朝贡体系的真实状况,进而通过分析周边国家之朝鲜王朝对朝贡体系的认识和利用,以期重新构建朝贡体系的本来面目。本文的考察将从如下三个层次依次进行:(1)双重中心层次:分析朝贡体系作为确保朝鲜王朝在东亚文明共同体之小中心地位的手段而被利用的过程;(2)确保国家安全层次:作为通过与地区霸权国家之间的政治联合确保国家安全和自主空间的手段而被利用和更替的过程;(3)国内政治层次:作为确保政权正统性和安全、统治手段而利用朝贡关系的事例。  相似文献   

19.
尽管尚未形成一个广泛有效的多边安全合作框架,亚太地区自冷战结束以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态势,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各领域交流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地区安全与经济形势变化,安全挑战正日趋严峻且超越单双边管控范畴,对构建覆盖整个地区、综合治理各类安全问题的多边合作平台的呼声不断上涨。基于中国创建亚太安全新架构的倡议,笔者试图探讨以亚洲安全观为指导原则构建地区安全新架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未来路径。中国自2013年以来为推动亚太安全合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标志着中国的地区安全角色正从传统的"参与方"向"积极倡导者"转变,为未来的亚太安全新架构建设夯实了基础。随着相关理念的逐步推广,未来地区各国有望以更大的热情和动力投入亚太安全新架构建设。中国作为亚太安全新架构的倡导者,需要根据未来地区安全形势的可能发展,合理规划构建亚太安全新架构的路径并提出明确而有力的阶段性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20.
程亚文 《南风窗》2010,(3):29-32
中国复兴首先是在东亚区域内的复兴,这离不开与东盟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合作。要进一步推动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东亚国家提升经济往来水平、并最终形成经济共同体,一个重要方面乃是要根据东盟的战略思维对症下药,逐步化解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各种纷争,为中国复兴筑起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