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个别劳动法律关系的双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从独立产权是不是用人单位的必要条件、劳动法律关系之人身性、财产性的统一与分离等方面,论述了分支机构在劳动法上的地位,并认为分支机构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的是人身性劳动法律关系,它是人身性的用工主体,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2.
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与我们的权利和利益紧密相连,明确区分二者对于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法律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其走势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按照现代劳动法学的分类,“从微观上看,劳动关系应当分为个别劳动关系与集体劳动关系。”从宏观上看,将我国劳动关系置于世界范围进行比较,它又正处于由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4.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西方称之为劳资关系,我国通常称为劳动关系(近来亦有冠以劳使关系或劳用关系之名的)。纵观世界,这一关系已由工业革命以来如火如荼的阶级“斗争”渐次趋于“合作”关系。在中国,被誉为“劳动者护身符”的劳动法典,也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但是,勿庸讳言,困扰政府的庶民失业率居高不下问题,随意解雇、延时和扣薪引发的劳动争议,屡屡见诸报端,不绝于眼耳,  相似文献   

5.
对劳动合同法不应片面解读。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逐步改善了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等难题;劳动力成本增加不可归因于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有利于引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劳动合同法既保护劳动者,也保护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正在逐步适应劳动合同法的施行。总之,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才能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虚化的劳动关系是一种不规范、有瑕疵的劳动关系。它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而且干扰了国家对劳动用工的宏观调控。因此,我们必须从劳动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入手,充实虚化的劳动关系,井协调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国家三方利益。  相似文献   

7.
申天恩 《学理论》2009,(2):45-46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和谐劳动关系的性质是建立在法治劳动关系层面上的道德劳动关系。大连市劳动关系目前面临就业权、工薪报酬权以及休息权等问题,和谐劳动的建构需要《劳动基准法》的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8.
事实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不存在书面的劳动合同,但存在事实上的用工劳动关系。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在日益凸显,劳动雇佣关系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不仅影响着劳动者的收入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且还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处理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纠纷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刘敏 《行政论坛》2001,(3):34-3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失业、下岗、跳槽已成为频繁发生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劳动纠纷不断,劳动争议出现了新的特点.面对日益增多的劳动争议,如何进行疏导,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夏玲娟 《党政论坛》2009,(17):36-38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各用人单位执行劳动合同法的情况各异,有些用人单位严格依据劳动合同法规范劳动合同关系,而有些用人单位则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高了其用工成本,从而纷纷采取一些措施规避劳动合同法的某些规定。总体而言,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各种矛盾都可归结为资方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有效平衡劳资双方之间利益冲突才能促进劳动合同法不断完善和全面实施。劳资冲突向来是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更是社会民生问题,因而劳资利益冲突的解决离不开政府通过行使职能进行协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丁广宇 《团结》2006,(6):34-36
一、劳动调解制度的重要意义调解制度作为一种独立的纠纷解决机制,是诉讼外化解纠纷的重要途径。它能通过劝导、建议和调停等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相互谅解,达成合解,平衡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消除矛盾。其中,独立的劳动调解制度在协调劳动双方当事人利益、平息劳动争议、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劳动法律关系作为脱胎于民事雇佣合同的社会重要关系,不同于一般民事平等主体间的合同关系,而更多地体现着身份关系的属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比一般民商事主体更强调相互的信赖和合作。比如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劳动者…  相似文献   

12.
杨飞 《团结》2006,(6):40-4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劳动关系也逐步实现了市场化,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成了社会生活中频繁发生的现象。相应地,涉及劳动合同解除的案件在劳动纠纷案件中占了很大比例,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给付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给付违约金和支付损害赔偿金等问题,可以简称为“三金”问题。近几年来,关于“三金”的立法和司法裁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试举三例: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劳动合同法(草案)》规定,在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的等几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工会新型维权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从理论上讲,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是劳动关系中的平等主体,但在实践中,劳动关系利益协调机制还并不完善,劳动者的权益经常受到损害,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社会,呼唤平衡稳定合理的劳动关系,要求工会充分履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这一基本职责, 建立和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维权机制,平衡劳动关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实施以来,在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作为本法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补偿制度,仍暴露出了诸多不足。为此,应完善经济补偿制度措施,从制度构建、补偿标准、救济途径、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具体情形及防止用人单位滥用预告解除权等方面加以改进,以实现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  相似文献   

16.
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动关系涉及劳动者与雇佣方的经济权益.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国计民生,更涉及社会稳定。为了构筑和谐的劳动关系.本文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针对劳动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力量对比。提出利益平衡,倾斜立法的观点:针对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一方的差别待遇。提出平等保护、消除歧视的观点:针对劳动关系核心主体及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提出三方协商、多方协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张青卫 《理论探索》2020,(2):110-119
作为委托—代理表现形式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劳动关系领域较为普遍。从委托—代理视角来看,《劳动合同法》存在如下不足:一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条件过于宽泛,难以规制劳动者的道德风险;二是试用期制度不尽完善,难以防范劳资双方在特殊情形下的逆向选择;三是裁员方面的"优先留用条款"福利性较强,不利于留用优秀的劳动者。建议立法机关在修改《劳动合同法》时,不再将"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作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条件。同时,将劳动者离职后再次被招用到原用人单位,且工作内容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形作为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的例外,并且规定试用期可以因劳动者停止工作进行医疗而中止。最后,赋予工作表现优异或者对用人单位的经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人员以优先留用资格,并在相关人员之间设定合理的顺序位阶。  相似文献   

18.
谭秀玲 《学理论》2012,(7):49-50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俊杰 《理论探索》2012,(5):82-85,89
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使企业与劳动者的利益都得到合理实现和满足;把经济利益协调与非经济利益协调结合起来,在劳动双方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的人性化,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工会的主体作用,在劳动双方互利共赢基础上维护劳动者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劳动者抵御和消除各种市场风险;政府要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着重劳动者权利的保护,加强劳动法制建设,积极引导企业与劳动者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决定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就是在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在分配关系中,劳动关系的本质就是双方的一种经济关系。它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其职能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