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北极冰雪的消融,北极的经济、政治、军事价值日益凸显,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北极事务作为全球性事务的一部分离不开域外北极利益攸关国的参与。中日韩"北极利益攸关国"的共同身份决定了其相似的北极利益诉求,而利益的相似性又影响了其北极政策的制定,使得北极政策也体现出共同性。中日韩合作参与北极事务能够提高政策的实施效率,并且各国以往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科学考察、航道利用以及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经验为其合作参与北极事务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靠的路径,使得中日韩合作参与北极事务具备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北极航道因为北冰洋的加速融化与全线通航的美好愿景,将对世界海运格局及国际安全态势产生巨大影响,其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使得各国纷纷调整本国的北极战略。航运利益是中国最现实、最直接的北极利益,不仅较容易实现,而且政治敏感度较低。以北极地区国际组织为主导的国际协调机制,调节着国际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维护北极经济发展的有序运行,有助于"冰上丝绸之路"的顺利推进。推动航道安全合作将是北极国际治理的主要内容,亦是中国介入北极事务的最佳切入点之一。制度性参与北极航运安全治理机制的建章立制过程,是中国优化"冰上丝绸之路"外部环境、护持中国北极利益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东亚国家来说,北极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科研、交通和军事价值。近年来,东亚国家通过定期开展北极科考活动、积极参与北极能源勘探与开发、不断谋求加入北极国际组织以及拥护并参与重新修订北极法律等方式,努力增强东亚国家参与北极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加大参与北极事务的力度,谋求北极事务话语权。北极地区严酷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油气勘探开发成本过高,再加上开采技术不成熟、生态破坏和法律制度缺陷等障碍,使北极国家在开发北极上难以拒绝非北极国家的参与,东亚国家在人力、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在北极开发中,东亚国家和北极国家之间开展互利合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北极变暖在给北极地区及其居民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又造成许多新的和未知 的挑战,并引起国际政治的深刻变化,发展出新的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北极国家纷纷出台新北极政 策,其政策取向的共同出发点是资源利益、环境利益、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美国和俄 罗斯等国还包含深远的安全利益的考虑。各国在加强竞争的同时,还提出了进行“国际治理”的主 张,但范围通常局限于北极国家内,显示其国际合作的有限性和排他性。对此,中国应该尽快开展 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评估,加大对北极地区科学研究和调查的力度,加强同北极国家以及北极 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谋取并扩大在北极事务中的参与权  相似文献   

5.
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与战略价值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尤其是北极国家的关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一系列公约为处理北极问题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和法律依据,但部分海域的法律地位仍存在不确定之处.北极地区国家在地区事务中既合作又竞争,对其他地区国家的参与心存顾忌.目前,北极合作机制日趋成熟,中国希望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愿意在尊重该地区国家主权等相关权利的基础上与各方加强互利合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北极地区冰层加速融化,北极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北极事务不再仅仅涉及几个国家,大北极概念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大北极国家,北极航线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北极航线的利用是我国北极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界定大北极和大北极交通运输网络的基础上,分析大北极交通运输网络现状,并以北极航线全线开通为切入点,预测大北极交通运输网络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中国战略,将有利于中国参与未来北极航线及其他国际事务的国际协调过程。  相似文献   

7.
地缘科技学与国家安全:中国北极科考的战略深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冰洋航道的开通将推动中国国际海运布局的重心北移。利用国际法赋予中国的权益进行北极科学考察,成为中国了解北极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亦是支撑中国北极战略施行的关键。科技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发挥着首位基础性作用,因此"地缘科技学"为北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地缘科技学是以民族国家为研究主体,以地缘因素为基础,通过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科学技术与政治经济的互动作用来谋求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现有的北极问题研究成果涉及了科技因素,但对非北极国家与北极国家的北极科技竞争态势重视不够。文章以地缘科技学为理论依据,梳理了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竞争格局演变过程,阐释了北极科考队中国护持北极权益的重要作用,剖析了中国参与北极科技竞争的时代背景与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中国参与北极科技博弈的困境破解与应对理路。中国进行北极科考的战略深意为:审视北极科技竞争关系的攻守态势,积极推动与国家整体战略利益相关的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本国在北极地缘科技安全格局中的位势。对于科技竞争实力总体偏弱的中国来说,应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科技关系"零和"博弈的结构性特征,要高度重视北极地缘科技竞争的国家利益属性和国家安全属性,加强与北极国家的科技合作。  相似文献   

8.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北极航道通航,北极地区的潜在价值日益凸显。东北亚区域围绕北极事务展开合作不仅能使各国共同受益,而且有利于北极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当前,东北亚地区的俄罗斯、日本、韩国、中国已明确提出或正在酝酿北极政策,并积极开展对外北极事务合作。东北亚国家北极事务合作即存在一定基础又面临多种挑战,应将北极事务合作纳入东北亚区域合作议程之内,加快推动北极事务合作机制建设,并采取多种形式创造性地推动合作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北极航道的沿海国,俄罗斯和加拿大对北极航道水域有"内水化"的海洋主张,将北极航道视为其国内航道。俄、加所主张的"扇形原则"、"历史性水域"和"直线基线"等法律依据在国际法上颇有争议,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俄、加在北极航道水域面临着三大挑战:其他国家对其海洋主张的挑战;外国军舰对其国家安全的挑战;商船规模性通航对北极海洋环境的挑战。俄、加两国积极回应相关挑战,其北极航道管理政策虽然遭到国际社会反对,但是通过国内立法和管辖实践,事实上实现了对北极航道的内水化管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北极的气温升高和海冰融化,北极资源的规模化开采和北极航道的商业运营逐渐进入操作阶段。这些变化促使北极国家进一步重视北极,进而引发对北极的争夺。北极地区因此成为当今国际政治中的热点之一。在北极地区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基础上,受冷战后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影响,众多国际政治行为体积极参与北极事务,致使北极地缘政治关系日趋纷繁复杂,北极地缘政治竞争兼具传统性与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2019年6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提到,要推动中俄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在遵循沿岸国家权益基础上扩大北极航道开发利用以及北极地区基础设施、资源开发、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为深入开展北极合作研究,2019年10月21日,吉林大学北极研究所等主办、《东北亚论坛》编辑部等协办了"北极合作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讨会暨中俄海洋论坛"。本刊选取了其中5位学者的文章,重点阐述中俄北极合作和海洋安全保障、北方海航道的地缘政治基础、国际数字化运输走廊的开发和信息化、投融资体系、东北亚国家战略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参与北极开发、促进中俄北极合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北极航线地缘安全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盖加速融化,北极航线的全线开通预期逐渐临近,以北极航线为对象的资源争夺和地缘政治斗争将成为新的发展形势,北极航线地缘安全问题也将愈加重要。北极航线地缘安全扩大了北极地区地缘安全的范围,能够为北极地区地缘安全提供保障,是其他大北极国家参与北极地区地缘安全的切入点,也是北极地区地缘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极航线地缘安全主要是指与北极航线有地缘关系的世界各国在争取北极航线权益过程中涉及和带来的安全问题。在北极航线地缘安全中,政治军事安全是重点。并且,北极航线地缘安全关系到全球地缘政治安全和全球地缘经济安全,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前沿,如果处理不好,其危害程度较大。北极航线地缘安全在国际协调机制、现有国际法律、大国行为和北极航线的可利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将形成多集团相互博弈的格局,为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规范和协调机制。现有的关于北极航线的相关协调机制不足以应对北极航线地缘安全状况,文章提出应该建立"大北极机制"以协调处理北极航线问题。"大北极机制"符合北极航线地缘安全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北极航线地缘安全和稳定。  相似文献   

13.
大北极国家网络及中国的大北极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北冰洋夏季冰层的逐渐消融,北极地区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愈发受到各方的关注。界定大北极和大北极国家网络概念,有利于全面掌握北极航线全线开通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利于北极及北极航线问题国际合作的开展和中国北极战略的制定。为此,首先界定了大北极和大北极国家网络概念。其次,分析了大北极国家的基本界定指标和竞争性界定指标,从空间距离、交通距离、人文距离、经济距离、政治距离、资源距离以及H-F距离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确定了大北极范围和大北极国家网络的节点国家。最后,将大北极作为区域化概念,分析了大北极国家网络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大北极国家网络对中国的影响,提出了中国的大北极战略,借以为北极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国家利益视角下的中俄北极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资源开发、航道利用、军事安全等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国家利益。由于两国的客观情况与主观判断不同,中国北极利益的实现,需以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利益得以实现或未受侵害为前提。中俄在北极地区的关系总体上是俄强中弱、俄占主导,在中俄北极关系的发展中,中国应以参与北极环境保护合作为基础,资源开发合作为重点,进而在航道开发利用、军事安全领域寻求机会。中国和俄罗斯应在"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北极合作,实现两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5.
哈珀政府的北极安全战略旨在维护加拿大的主权安全,加强加拿大在北部地区的治理,限制北极域外国家参与北极事务.在该战略指导下,加拿大政府在军事与外交两大层面采取诸多切实措施.加拿大北极战略诞生的大背景是北极地区的全球战略意义持续升温,环北极国家的军备活动日渐活跃.从内因来看,捍卫北极的主权与安全不仅是哈珀所在保守党的竞选策略,也是其所认同的历史使命.哈珀政府的北极安全政策有效提升了加拿大在北极地区及北极事务中的硬实力与影响力.但另一方面,其具体落实也面临着政府财力不足及美国掣肘等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海权论”“无主”“共有”等国际视阈下,北极地区的归属特别是能源资源权益的划分一直悬而未决——特别是在近年来北极环境变迁逐步加快、各国极地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全球能源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各国拓宽能源获取渠道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无论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北极地区国家,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非北极国家”,都对北极有着较强的能源权益声索以及能源安全维护需求。围绕着北极地区的公共与私有属性界定、开放与排他政策选择、法制与权力标准划分等诸多问题,各国之间展开了全方位的多轮博弈。目前,在各国北极政策“理念一致、目标冲突”的背景下,在北极开展合作特别是能源开发合作也越发困难重重。而对于提倡构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来说,要想维护本国在北极的能源安全,就必须借助在北极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的力量,通过分享理念、设置议题、促成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北极事务的有效介入。这将有助于规避因恶性竞争而带来的战略透支,为增强中国的北极能源开发话语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北极理事会是北极国家处理有关北极事务主要的政府间论坛,随着北极在全球视野中日益突出,该组织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北极理事会的成员主要限于环北极八国政府,以及这些国家的原住民组织,同时也接受非北极国家和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作为观察员身份参加。作为政府间论坛,北极理事会主要定位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上,其约束力主要是软性的。但随着近年来北极问题受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北极理事会出现了机制化、约束的法律化和对北极事务的主导甚至垄断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出于自身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的多重战略考量,欧盟政治机构陆续出台多个北极政策文件;2012年7月由欧盟委员会和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联合发布的《发展中的欧盟北极政策》文件。为欧盟北极战略的整体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在对欧盟推出的一系列北极政策文件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探析欧盟北极政策实践的最新发展特点及其与中国加强政策协调与合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在北极地缘形势复杂化背景下,美国北极战略在认知、议题、合作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美国北极战略调整旨在应对北极地区日益凸显的安全风险,确保美国在北极区域和全球秩序中的领导地位,增强自身参与北极治理的能力建设。美国北极战略新动向将对北极安全治理、发展治理及以北极理事会为核心的区域治理机制走向产生关键性影响。中国应妥善处理与美在北极的竞合关系,维护在北极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正北极治理是近年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新兴的热点问题,在研究北极治理方面我想回答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中日韩参与北极,竞争大于合作;二是日韩参与北极有哪些优势;三是中国参与北极的最大竞争对手是谁;四是如何看待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愿景。(一)中日韩在北极的利益诉求高度一致这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北极航道。北极航道能进行商业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