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新浪微博中关于雷锋精神微博的观察与分析,总结雷锋精神微博的内容、功能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视野中,青年参与正向偶像传播的基本特点及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微博技术放大了正向偶像传播的功能,表达了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在传播正面价值上的主流倾向;雷锋精神微博的地域差异性,显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正向偶像传播的积极作用,青年群体对于雷锋精神微博的参与,表明参与正向偶像传播是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正向因素;而整体上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对于正向偶像的关注程度还明显不够,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无所不“微”的年代,2011年,初网络兴起“微博打拐”,立时全民参与;而后,记者邓飞等500位媒体人发起“免费午餐”活动,随后成为最火暴的网络公益行为。借助微博等平台,“微公益”已经成为现代人参与公益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3.
官建文 《传承》2012,(1):25-25
网络的自净机理促进了社会辟谣、反谣力量的壮大,而微博的出现及其迅速火爆,使网络谣言的传递更快捷、更广泛,影响更大。危害更甚。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需要构建一种适应新网络环境的谣言防堵机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浪微博中关于雷锋精神微博的观察与分析,总结雷锋精神微博的内容、功能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视野中,青年参与正向偶像传播的基本特点及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微博技术放大了正向偶像传播的功能,表达了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在传播正面价值上的主流倾向:雷锋精神微博的地域差异性,显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正向偶像传播的积极作用,青年群体对于雷锋精神微博的参与,表明参与正向偶像传播是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正向因素;而整体上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对于正向偶像的关注程度还明显不够,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5.
王健 《民主与法制》2013,(15):10-13
如果说网络问政是一辆高速奔驰的汽车,那么它就是前后驱动:思想引领和技术支撑。微博和微信两种新的网络技术的产生,让汽车载着整个社会不经意间已经驶入“微时代”。如果说2010年是微博元年的话,2011年则因为政务微博作为一支新生力量,成为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和渠道,被媒体称之为“政务微博元年”。2012年,政务微博大行其道;2013年微博仍然强劲,但已然面临微信的挑战。无论是晋中市公安局,还是肇庆市公安局。他们试水微信,并非要取代微博等其他网络问政平台。而是多一条联系外界的途径,进而改变沟通方式。技术进步倒逼观念更新。在网络问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观念更新必将推进社会制度改革,这也是我们本期策划的题中之意。本期关键词:问政“微时代”  相似文献   

6.
郭建军 《创造》2003,(4):31-31
转变观念这句话如今常见于报端,更频繁出现在领导干部的讲话中,这句话通俗易懂,一般人都可以理解。然而,说起来容易、表面上易懂的话未必就真的易懂,到底是真懂?还是假懂?仰或是似懂非懂,落实到行动上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观念是否真的转变了。转变观念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的确不易。十多年前,发展热火朝天的深圳特区建起一座会堂,不久,我们美丽的春城也出现了一个昆明会堂;曾几何时,大连市为塑造其城市形象,大街上靓起了女子骑警队。不久,昆明也传出来要组建自己的女子骑警队,开始招兵买马,亮相昆明。然而,据悉武汉要组建代表…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13,(4):39-41
一、从“网络恐惧”到“微博恐惧”,微博“双刃”效应更加凸显近段时期以来,“微博反腐”成为一种流行现象,“雷政富事件”“表哥”“表叔…‘房叔”等频繁出现,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博对权力腐败、个别官员道德堕落的揭露,让广大公众和官员深刻感受到了一股“微”而弥强的冲击波。这股巨大冲击波也使官员“网络恐惧”升级至2.0版——“微博恐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有关部门对微博上的各类举报回应更加及时、积极,这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公众通过微博举报的热情,有利于形成官方与民间的反腐台力;另一方面,因为微博传播的裂变性、快速性,不实信息与传闻也往往使被举报者及主管部门面临有口难辩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公安微博是公安机关或者民警以真实身份开设的网络平台。公安工作面临巨大网络舆论压力,用新技术来对付因新技术产生的新问题是公安微博产生的基础,也是公安机关在网络环境下的管理创新。公安微博是公安机关的网络延伸,各公安微博功能定位上存在着差异。公安微博在应对网络舆论、工作方法与机制创新、增强民警平等意识、和谐警民关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粉丝效应局限性、网络随意性、微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9.
读《公民导刊》第二期刊载的《今天,你微博了吗?》一文,又一次让我感慨网络发展的迅速,更感到微博,需要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微博发展一年多以来,以其快捷简便、低成本获取最新资讯、内容丰富多彩、自由包容等赢得了大众的欢  相似文献   

10.
微言     
《民主与法制》2013,(2):59-59
“微博发展空间进一步挤缩。微博反腐的使命正式结束,实名举报涉嫌侵犯他人名誉权;网站删帖变成合法,人大常委会刚通过的决定赋予了网站这种权力:人肉搜索将面临非法指控,通过网络搜集官员腐败证据的难度显著增加。微博的言论空间被大幅挤缩,微博的发展前景也已经极为有限。微博,将又微又薄。”  相似文献   

11.
《政协天地》2010,(4):47-47
自2002年网络问政风靡后,网络民意的征集经历了从粗放到精细的演变过程。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在线与网民交流,更为网络两会报道添了“一把火”。于是主流网媒,异军突起,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开通了“人民微博”,通过“抢鲜博报”、“博眼看会”等栏目,即时展示两会记者、代表委员和普通网友的相关微博;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法治,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本刊收集了网络、微博和手机短信上的法学家、法学学者乃至普通人对未来+年的民主法治展望,像一个弯腰的拾梦者,捡起一颗颗亮晶晶的思想宝石,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更希望变成一个播种者,在读者心中,播下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未来的十年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3.
沈彬 《民主与法制》2011,(34):27-29
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11年微博的风生水起,让网络民意异常活跃。从微博打拐解救乞讨儿童、郭美美炫富的人肉搜索、温州动车脱轨事件的“黄金一小时”微博直播到官员微博开房门、艳照门、调情门,一起起社会事件在曝光、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14.
微,小也;博。多也。我们是力量微薄的个体。但微薄的力量积聚起来,爆发力往往惊人。微博里流行一种说法:“围观改变中国。”网络上的“围观”当然有积极意义.但仅仅是“围观”还改变不了中国。除了围观。更需要行动。  相似文献   

15.
微博传播对涉警舆情控制、网络监管、网络维稳等影响巨大。对此,公安机关应及时、全面地掌握微博的传播内容和传播面.尽可能培育并发挥微博意见领袖的作用,积极打造公安机关自身的微博影响力,加大对微博行业的指导和管理,努力推进微博相关制度建设,大力培育微博用户的自律意识,探索建立以微博为平台的警民联手共同打击违法犯罪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网络招聘来说,微博招聘的匹配率会略高,微博博主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关注方向。当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微博也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在微博上,只言片语的“微”信息,通过“围观”或“关注”(@某人),可以呈几何级速度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作为网络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微博被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实用功能。在各个领域彰显出巨大的影响力和魅力。如今,微博招聘也异军突起,被越来越多求职者视为“应聘新宠”。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微博在中国网民中的使用率从去年底的13.8%大幅增长到40.2%,成为用户增速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谁抢占微博,谁就更具影响力,更有话语权。名人们纷纷开博,并在微博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周立波7月12日发表的微博两天内就被转发1.6万多次,双方当事人、粉丝陷入了一场微博口水战。微博怎么了?缘何骂战不断,成为公众泄私愤、相互谩骂、造谣中伤的公共厕所?网络争议既是一种正常的观点交锋,也是利益驱使的客观呈现,网民在看待和参与网络争议时应该更加客观、理性,避免激化和被利用  相似文献   

18.
正是因为这种马太效应,微博世界里的信息流动被设定了无形边界,公共讨论具有了排斥性,公共空间则会蜕化为泄愤和怨恨的渠道微博的出现,使网络世界中又多了一个革命性工具。它不仅加深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也为更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的形成,更有活力的公共生活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网络世界中,组织边界、行政界限不再存在,个人言行、事件影响能够即时性快速传播,从而每个普通的个人都有可能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和娱乐等多个方面。公安微博作为一个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新生事物,是在融合了公安工作与网络技术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在如何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如何规避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公安工作网络延伸的应用价值和路径等方面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领域,带来与之相关联的技术发展与创新、网络平台与应用,比如微博、微信等。从微博到微信,网络上这股方兴未艾的“微旋风”,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交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社会舆情和党群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