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见义勇为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属于道德范围。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见义勇为这一行为开始与法律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在道德范畴探讨。见义勇为在本质上是道德问题,然而我们应该对见义勇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奖励和补偿。  相似文献   

2.
见义勇为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进行见义勇为立法的社会呼声很大,而见义勇为立法涉及到道德的法律化问题,见义勇为立法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互动作用。本文从道德的法律化问题对见义勇为立法进行了法理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奥 《法制与社会》2011,(34):271-271
见义勇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见义勇为立法是将道德问题法律化,符合法律的价值取向,同时又要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问题区别对待,为见义勇为的立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见义勇为长期以来一直是道德范畴的概念,我国基本法律中虽未使用见义勇为的概念,但从刑法、民法的相关规定中明显地反映出法律鼓励人们见义勇为的立法精神。本文从道德、法律不同视角分析了见义勇为的性质及我国法律对见义勇为者人身财产利益的保障现状,并提出要在全社会有效地形成见义勇为氛围,还需要制度的进一步跟进。  相似文献   

5.
相颖 《法律与生活》2012,(16):38-39
见义勇为除了要求当事人具备足够的勇气和道德潜质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经验、体力和专业素质。然而,未成年人对于后者的缺乏往往造成对自身的伤害,甚至会酿成“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12月17日,全国第二届好人论坛“搀扶老人的道德与法”在华南师范开讲。广东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透露,广东正在修订完善见义勇为保护条例,诬告见义勇为者将被追诉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7.
汪红 《江淮法治》2011,(9):34-35
见义勇为作为传统道德准则。在当前这个社会转型期,对社会生活的调整力量弱化,见义不为、见死不救,成为时下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以立法方式鼓励成年人采取正当、有效的方式见义勇为。并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奖励和保护,对发扬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见义勇为行为是道德行为,见义勇为应当是道德调整的范畴。将见义勇为加以法律规制,使道德行为法律化,也就是通过法律来确认、保障见义勇为的行为,使见义勇为者的付出得到应有的补偿和奖励,消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从而促使见义勇为行为的推广。在此,有必要对见义勇为的行为性质及对应的补救措施进行一番探讨。本文将见义勇为行为性质界定为行政法意义上的见义勇为行为和民法意义上的见义勇为行为,并对其各自的概念、权限及行为后果补救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建议刑法增设见义不为罪韩涛改革开放日趋深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但毋庸讳言,国门大开,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有些人的道德自律意识每况愈下,日渐淡化,明哲保身。见义不为,甚至打击、挖苦见义勇为的情况时有发生。见义勇为是精神文明的...  相似文献   

10.
见义勇为的行为保障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义勇为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见义勇为也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然而现有法律法规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保障却是杂乱的无绪的,理论上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见义勇为的保障面临着太多的不利因素,笔者从见义勇为行为保障的现状着手,对见死不救罪及见义勇为的立法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见义勇为自古就为道德和法律所倡导,但如今,这一传统美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见义不为现象的发生有其原因。见义不为是否入法也值得商榷。见义勇为行为在民法上虽然具有无因管理的属性,但仅用无因管理制度规制见义勇为是不完全恰当的。本文在对道德和法律存在的灰色地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行政法、民法以及道德和法律的互补,提出对见义不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立法与司法解释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见义勇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呼吁进行立法以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见义勇为立法属道德法律化范畴,符合法的价值追求,同时又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和无因管理制度有相互交叉又有显著区别,因此,为见义勇为立法势在必行。从见义勇为的性质看,将见义勇为纳入社会优抚法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见义勇为作为道德标准倍受推崇,将其法律化呼声日高;见义勇为立法具有重要的社会安全价值和权利保障价值,本文所述试从见义勇为概念辨识;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及无因管理的异同;现有见义勇为法律规范的得失等方面进行研讨,强调统一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解决见义勇为的法律机制问题,更好的实现见义勇为的社会保障价值,并有效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见义勇为立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徐国栋 《河北法学》2006,24(7):2-17
对古犹太法、英美法、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见义勇为立法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不同法域的见义勇为立法涵盖范围不同、立法重心不同的结论.阐述上述差异的原因,评价道德法律化运动对见义勇为立法的影响,研究中国的见义勇为立法人性标准设定过高与警力不足问题的关联以及见义勇为立法实效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民神捕     
福特 《法治纵横》2011,(15):41-41
他曾是“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目前,已入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正式候选人。他就是山东章丘市有名的民间“神捕”朱守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审判》2010,(8):49-51
有关人士认为,“见义勇为”本是光荣称号,从常理上讲,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面对这份荣誉都不会拒绝,然而,发生在济源市的这一幕却令人大跌眼镜。  相似文献   

17.
<正> 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体现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见义勇为者,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用自己创造的英雄业绩教育、保护了人民,当祖国大地随处可见见义勇为的行为时,整个社会的风尚将会呈现出崭新的风貌。本文不拟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讴歌,而是探讨对见义勇为者自身有关权益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8.
前段时间,中宣部、中央综治委、公安部和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九次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评选表彰活动”正式启动。全国各地推荐了61位“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候选人,不少媒体广为传颂。有关见义勇为的记载最早出现于《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宋史·欧阳修传》中载有:“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气自若也。”可见,在我国古代,见义勇为是人们所追求的道德标准。在学术界,有学者从民法角度上进行分析,认为“见义勇为是为了使国家的、集体的或者他人的利益避免或者减少损害而…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生活:"小悦悦事件"带给社会的道德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10月23日,广东省总工会在佛山举行全省职工"倡导见义勇为弘扬传统美德"论坛暨承诺行动启动仪式,提出将为见义勇为职工提供免费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20.
刘灿婷 《法制与社会》2013,(18):194-195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程度的不断加深,涌现出大批存在于我们身边的道德模范。从我国道德现状入手,分析当前道德模范常态化建设的必要性,通过人们道德境界的提升,鼓励更多的人们"见义勇为",实现道德模范常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