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冯良山 《桂海论丛》2008,24(3):50-52
广西崇左有独特的岩溶地形地貌及山水文化景观、壮族艺术瑰宝的花山文化、红色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姿多彩的边疆民族风情、名扬天下的“连城百年军事要塞”、返璞归真的旅游农业景区,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发掘和利用这些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创造整洁平安的旅游环境,是崇左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与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崇左,这个有着533公里边境线、只有两年历史的年轻城市,却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千里边境线上,您可以去宁明花山崖壁画群探寻壮族先祖文化的神秘,去大新德天领略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的壮观,去大新明仕欣赏田园风光的秀美,去崇左弄官自然保护区寻找世界珍稀动物白头叶猴的踪影,去扶绥发掘恐龙化石群的神奇,去凭祥友谊关、大小连城、镇关炮台、大清国万人坟和中国工农红八军的龙州指挥部旧址“阅读”历史的沧桑……这些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了独具特色、充满边关情调的“南国边关风情游”。  相似文献   

3.
蒙云龙 《传承》2013,(7):105-107
壮族文化是壮族儿女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花山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它展现了壮族文化多样性、神奇性与和谐性的外显特征,体现壮族人民苦干、敢干、实干、巧干;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敬畏自然、崇尚和谐的精神。壮族文化具有发展经济、促进团结和提升竞争力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蒙云龙 《传承》2013,(5):105-107
壮族文化是壮族儿女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花山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它展现了壮族文化多样性、神奇性与和谐性的外显特征,体现壮族人民苦干、敢干、实干、巧干;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敬畏自然、崇尚和谐的精神。壮族文化具有发展经济、促进团结和提升竞争力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崇左,这个有着533公里边境线、只有两年历史的年轻城市,却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千里边境线上,您可以去宁明花山崖壁画群探寻壮族先祖文化的神秘,去大新德天领略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的壮观,去大新明仕欣赏田园风光的秀美,去崇左弄官自然保护区寻找世界珍稀动物白头叶猴的踪影,去扶绥发掘恐龙化石群的神奇,去凭祥友谊关、大小连城、镇关炮台、大清国万人坟和中国工农红八军的龙州指挥部旧址“阅读”历史的沧桑……这些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了独具特色、充满边关情调的“南国边  相似文献   

6.
壮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壮族先民在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壮族人民创造了稻作文化;他们创造了都老制度,使民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他们还创造了歌咏文化,使人们在劳作之余能够身心愉悦,永远都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在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中,壮族人民利用这些凝聚民族智慧的传统文化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壮族传统文化不断受到侵蚀,如何将当代教育和壮族传统教育相衔接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此试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大多居住在广西。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志。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的文化形态及特点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8.
陈玉冲  黄东桂 《前沿》2009,(9):96-99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壮族习惯法在壮族社会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壮族人民伦理思想的丰富体现。这些闪烁着浓厚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壮族习惯法对于维护壮民族的共同利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认真解读和广泛弘扬壮族习惯法中伦理文化的时代新意,对推动当前伦理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壮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实践中一代又一代地创造了很多优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累了诸多的民族风俗,体现了壮族民情特点。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需对壮族的民俗改革与发展进行探讨。一壮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它以某种方式世代承袭,长期因循,对人们的思想、生活、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是人们自愿遵守的无形的民间“法律”,它具有精神的制约力。同时,又是壮族的一面镜子,是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壮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反映,是中华文化及世界文化共同宝库的组成部份。斯大林说:…  相似文献   

10.
壮族歌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是壮族的独特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集中反映。从歌圩发展的历程来看,歌圩经历了乐神祈福和依歌择配两个重要的阶段。在现代化背景下,歌圩的功能呈现出多样化,具有整合壮族社会的作用,对于构建壮族社会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在五个主要方面影响着壮族民间文化变迁:城市性使进城农民失去了民间文化活动的环境条件,民间文化实践减少;城市亚文化整合了进城农民,壮族民间文化逐渐丧失其社会基础;频繁的流动过程,强化了壮族农民摆脱传统的心理倾向,民间文化在农村难以恢复;城市文化向农村的传播,压缩了壮族民间文化的存在空间;城市化过程中壮族民间文化的职业化、半职业化以及民间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结合在推动壮族民间文化创新的同时,也加速了壮族民间文化体系的解体。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对壮族形象的建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每种情形所建构出来的壮族形象都不一样.个中原因就在于建构所遵循的文化认同是不同的.这就给我们今天重建壮族形象的活动以启示,在建构壮族现代性形象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文化认同的建构,并紧密依据今天的文化情势建构出这一文化认同来.  相似文献   

13.
黄桂秋 《桂海论丛》2006,22(5):84-87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构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培育土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文化建设包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标志,追求和谐有序是布洛陀文化的精髓。壮族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产类型、民族历史遭遇以及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是壮族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从抢救保护研究开发的角度打造布洛陀文化,为构建壮族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借鉴。  相似文献   

14.
壮族人民从广西迁入贵州以后,受当地苗侗文化的影响,与其文化源头—广西壮族产生了不少的区别,从而也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贵州壮族风俗风情文化。通过这些具有鲜明地域性的壮族文化来揭示一个民族如何在迁徙的过程中,在经历不同区域、接触不同民族后,文化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上的区别,从中探讨文化"源"与"流"的发展与变异,以思考文化的采借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6,(10)
广西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历经数千年而发展成型,积淀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巫调是数代壮族人民共同的社会记忆,发展到当代已经面临濒危的境地,需要进一步传承发展。为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基于翻译的"文化转向",英译凌云壮族巫调具有保护传承、弘扬推广、丰富理论成果和创造学术交流机会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刀洁 《今日民族》2012,(6):25-28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级市。开远壮族多为明、清时期自相邻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迁徙而来,主要分布在中和营镇、羊街乡和大庄乡的30个壮族村寨中,分为侬、沙、土佬三个支系。中和营镇的小新寨是一个典型的壮族村寨,也是开远壮族传统文化保留得较为完整的村落。其村民为土佬支系。“子孙会”是小新寨壮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壮族土佬支系重要的人生礼仪,还是隆重的感恩仪式。  相似文献   

17.
敢壮山位于田阳县城东10多公里处,是壮族布洛陀文化遗址,壮族文化的发祥地。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田阳周边县、市及海内外的壮族同胞十余万人自发来到敢壮山,唱山歌、祭奠朝拜壮族始祖布洛陀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前壮族刑事习惯法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壮族历史法律文化的长河中,壮族刑事习惯法是壮族习惯法的重要内容,曾经是国家刑事制定法的重要补充。新中国成立之前,在壮族聚居区,壮族刑事习惯法长期以来是调控、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的习惯法,其财产刑的广泛适用,寻求与国家刑事制定法的结合,在今天仍然对处理民族刑事习惯法与国家刑事制定法的关系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梁莉  罗吉华 《当代广西》2010,(19):28-29
崇左,全国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花山文化、天琴文化、歌圩文化……壮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北有漓江、南有左江",谜一样的花山岩画,使左江在广西众多经典山水旅游资源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壮族三月三"时空格局的拓展,实现了传统民俗节庆向现代旅游节庆的转型。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广西应深挖"壮族三月三"节庆与部分东盟国家节庆的特色,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外联动、共建共享节庆文化品牌是"壮族三月三"的创新路径之一。把"壮族三月三"打造为国际化、多样化、系列化、集群化的旅游节庆文化品牌,不仅可以推进广西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也必将推动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