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胡大武 《法律科学》2011,(5):122-133
是否应该将家政工人纳入劳动法律保护范围,并给予家政工人劳动法之"工人"身份和待遇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立法的重要难题。从比较法来看,世界范围内对家政工人劳动权益保护主要有民事法律保护、劳动法保护、专门法保护以及民事——劳动法律协同保护四种模式。然而,家政工人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工人的差异性决定了专门法保护模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我国立法应该将家政工人纳入劳动法律体系中保护,颁布《家政工人劳动权益保护法》,提升我国家政工人的地位和待遇,促进家政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前,弱势群体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但当前我国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规范(立法)不够完善,司法救济体系尚未形成,法律对弱势群体保护力度远远不够.如何采取有力的法律措施来保护弱势群体将是一个严峻的法律课题.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被认为是最大的突破之一,也是引起社会争议较多的条款之一。虽然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是表面上是对原有劳动法相关内容的规范和落实,但在深层次上体现了近一段时期我国劳动法立法宗旨的变化,是近年来对劳动者权益"平等保护"和"倾斜保护"两种理念博弈的结果,以及新时期我国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稳定劳动者就业的治国理念的体现。本文从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引发的社会争论入手,引出对现阶段我国劳动法立法理念的思考,并结合依法治国理论提出了相应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劳动态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条件下制定的,它的颁布实施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入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就劳动法制定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介绍,以便全面理解劳动法的基本思想。一、关于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体现宪法原则,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一点不论是在草营建起章阶段,还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阶段,保护劳动者的吕法权益,是在法过程中抬级最为关注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根不上讲,我国的百项法律都是旁动人民利最和意志的体现。劳动法作为调整劳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保姆权益遭受侵害的案件层出不穷,这已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但二者均未将保姆纳入其保护体系内,这对于同样作为劳动者的保姆来说是极其不合理的。本文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和法律规范缺失给保姆权益带来的损害,并提出了相关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志红 《法制与社会》2010,(16):110-111
驰名商标是指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虽然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但仍不够完善,应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大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协调驰名商标的认定机制,同时完善有关驰名商标认定标准的规定,以切实保护驰名商标,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劳动交换关系法律调整中,劳动法与民法以劳动者保护为主题的分工合作,在我国迄今仍存缺口。劳动法与民法关系依托背景的中西差异表明,我国这种缺口的成因在于公法私法化/社会化过程中生成的劳动法与民法分立格局不足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灵活化。尽管背景不同,私法社会化理论对解释和解决我国这种缺口问题仍有参考意义。基于《民法典》的安排,立法上解决劳动者保护盲区不断扩大等问题,应当分类型、分层次地安排劳动法与民法分工合作,并完善与《民法典》相关规定对接的私法社会化立法。为弥补法律规范供给的不足,法律适用上应当对劳动争议案件适度补充适用民法规范,对非典型劳动关系适度从宽认定并有选择地参照适用劳动法规范,对民事雇用或准从属性劳务则作为无名合同参照适用最相类似的劳动法规范。  相似文献   

8.
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转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分层的日益明显,使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法律的角度,论证了法治社会下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分析了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现状,并提出法律的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社会主义劳动法,是我们国家为了调整社会主义劳动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党和国家合理组织社会劳动,保护劳动者的权利,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促进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建设不断发展,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保证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工具。为了保证四化建设的早日实现,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劳动立法是当前立法工作中的紧迫任务之一。要加强劳动立法和使劳动立法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必须深刻认识劳动法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作用。现仅就这一问题谈二些不成熟的看法。一、劳动法是实现职工群众参加民主管理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在法律上承认和规范劳动者的罢工权,防止非法罢工,不仅有利于劳动者劳动权益的维护,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罢工权不是孤立的,劳动法领域中的罢工权,是劳动者的一项劳动权利,是劳动者集体劳动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劳动者组织工会的权利(团结权)、集体谈判的权利密不可分。劳动者享有法律所保护的合法罢工权。罢工基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局限于劳动关系领域,并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在法律上确立劳动者享有合法的罢工权后,如何保护依法罢工的劳动者的利益是法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劳动者罢工权是否能真正享有的保障。为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法律应当赋予劳动者罢工权,但当罢工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的时候,罢工权就应该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1.
王涛 《现代法学》2003,25(1):123-127
对如何评价中国晚清修律中保守性价值问题进行讨论。对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法律价值重新评价,与西方国家法律现代化进行比较,考虑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功利性,考虑民族心理,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学术水准以及东方国家现代化的共同规律,认为中国早期法律现代化中包含某些保守性价值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法治社会,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最终要上升为法律问题。从立法的层面来看,我们认为,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明确农民工特殊性的同时,将其纳入劳动者的范畴并加以法律保护。农民工现象的特点决定了对其法律保护的双层次性:宏观上,宪法恢复公民迁徙自由的权利,为农民工获得主流劳动者地位铺平道路、扫除障碍;劳动基本法明确将农民工作为保护主体,赋予农民工作为一般城镇劳动者应享有的各种基本劳动权利。微观上,制定劳动保障法规和规章,确保农民工作为劳动者所缺失的具体权利的逐步回归。最终达到对农民工和其他劳动者一体保护,逐步构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社会要求的劳动法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进而提升所有劳动者的政治经济权利与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新破产法否定了既往我国破产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将破产国有企业劳动债权优先于担保债权清偿的政策性做法,而规定劳动债权作为一般债权受偿。此一规定的改变,理顺了一般劳动债权与担保债权的关系,符合一般法治理念,但也给政府的破产企业职工劳动者权益保护政策带来挑战。政府应未雨绸缪,采取多种措施保护企业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14.
劳动关系较之一般的契约关系更着重双方信赖利益。对于诚信原则在劳动法中的适用范围各国尽管尚存争议,但大多均肯定其价值。我国《劳动合同法》对此亦有明文规定。但无论是诚信原则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抑或从我国司法适用现状的考察,诚信原则均有类型化适用的必要。即在考量劳动法特性前提下,按照诚信原则三大功能的指引,在适用时区分不同的类型进行建构,明确具体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在补充性功能上,注意劳动者附随义务划定的边界,不能擅自突破法律既定的保护框架。在限制性功能上,应通过精细化阐述或下位原则适用,对判定要素加以说明。在修正性功能上,应遵循维护法律安定性为本旨,例外情况下才适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聂友伦 《法学研究》2020,(3):176-191
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及相关规范未对刑事诉讼法的时间效力问题予以明确,使得法秩序变迁下刑事程序的新旧流转出现了规范适用疑难。对此,学界通常认为应当适用程序从新原则,但相关理解与界说存在问题。在规范论上,基于法律即行适用与法不溯及既往,可以推导出刑事诉讼法的时间效力适用行为时法原则。对于尚未终结的诉讼,因新程序与旧事实可能无法相容,适用行为时法难免对旧事实造成影响,但这只是不真正溯及,不违反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在立法论上,除应明确行为时法原则外,由于法律的不真正溯及仍可能实质损害法不溯及既往背后的法安定性及信赖保护原则,立法者宜通过信赖利益保护理论,预先识别需要保护的信赖利益,继而选择适当的立法方案将此类例外纳入刑事诉讼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劳动违约责任: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及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一般要承担劳动法和劳动行政规章所规定的强制性法定义务,而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则一般承担合同约定的义务。因而劳动立法在设定劳动违约责任时,对劳动者应以过错责任,对用人单位应以严格责任为归责原则确定违约方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约,不仅应对劳动者承担违约补偿责任,而且应承担劳动行政责任。劳动者违约,则应根据劳动者违约时的主观过错状态以及用人单位由此所受实际经济损失等情形,确定其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7.
On 8 June 2000, the EU adopted the landmark 'electronic commerce' directive, a legal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servic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ationale and evolution of EU policy for e-commerce and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directive. These include establish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service and intermediary service providers, procedures for concluding on-line contracts and redress and enforcement mechanisms. It also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directive clarifies the national law applicable to cross-frontier transac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rective and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he directive make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encouraging trust in the new technologies by establishing an EU-wide model for e-commerce, but it is by no means clear that it goes far enough. The continuing divergence of consumer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uncertainties about jurisdiction, securing redress, the liabilities of service providers and the status of contracts based upon web-site advertisements may continue to dis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n th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8.
当下的许多国家都在宪法或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工作权,并对其内容、实现方式、保障机制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我国仅在现行宪法第42条中规定了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对其实现方式、义务主体等方面的规定也较为笼统。工作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应被写进一国的宪法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9.
杜明强 《行政与法》2013,(8):120-124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亦产生了法律上不可避免的问题:即微博的著作权问题.微博是否受保护虽有争议,但依据《著作权法》,只要其内容符合作品条件,就应予以保护.囿于微博自身特点所限,法律救济渠道不畅,导致微博著作权侵权案件频频发生.为净化微博使用环境,建议确立微博著作权侵权之认定标准、实行微博实名注册使用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争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等制度采保护微博著作权,维护微博著作权人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