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国物权法中动产与不动产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法国物权法中动产与不动产的法律地位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尹田动产与不动产是法国民法上对财产最为重要的基本分类。这一分类是《法国民法典》编撰时期法国统治者有关物权的立法思想的重要反映。虽然在其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种分类曾遭致某些批评,但即使在法国现代物权法上...  相似文献   

2.
论物权法的功能与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物权法的功能与价值是物权法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物权立法以定分止争、物尽其用作为立法目的,却又采用物权法教科书体例,致使《物权法(草案)》在功能与价值上产生了不可自解的矛盾。立法如何认识社会生活与物权法的关系,在物权法的价值与功能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一部以财产归属为中心的物权法,对中国社会而言并无多大价值,传统的物权法和物权理论必须变革。我国物权立法应按大陆法系民法的思维方式以物权法为主体整合英美财产法的内容,使中国物权法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财产基本法。  相似文献   

3.
不动产登记及其审查方式是物权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已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民法(草案)》之《物权法》和王利明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均主张赋予不动产登记机构进行实质性审查的权力。王利明主编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还明确提出不动产登记机关应承担实质性审查义务和责任。但是,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草案对此却没有明确规定。本文拟就进一步明确建立不动产登记实质审查制度的必要性及实质审查责任的承担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刘家安 《中外法学》2006,(2):240-248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在第20章规定了"占有",共设有7个条文。这是我国民事立法第一次系统地对占有制度加以明确规定。在各种物权类型之处单设关于占有之规定,这本身就体现了物权立法向传统民法理论的靠拢,值得称道。然而,《草案》不仅只有6个条文,显然过于简单,而且立法者究竟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占有"并构造其基本规范也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本文拟结合《草案》的相关规定,以占有的概念和性质为中心,就占有制度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而检讨《草案》部分条款的得失。  相似文献   

5.
龙卫球 《中国法律》2005,(4):9-11,60-64
最近我国有关媒体在显赫的版面组织刊播讨论《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物权法三审稿”),在于呼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于2005年7月8日发布的“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就公布的“物权法三审稿”,有关机构广泛征求和收集全国人大代表、有关部门、法学教学研究等单位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通过后,学界和媒体对物权立法过程所做的评说中包含不符合实际的和不理性的成分。《物权法》草案原本是有违宪嫌疑的,它是在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合宪性修整之后才通过宪法之门的。在物权保护方面,最好以“有效保护”为基准对《物权法》相关条款做平衡解读。从应该善待少数人利益和意见角度看,物权立法过程有得也有失。立法过程有一些缺憾。但同时也展现了不少新的发展势头。不论是进一步做好民事立法,还是实施好《物权法》,都需要从法理上进一步理顺宪法与民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民事基本法的平民化与民事公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遂全 《中国司法》2006,36(11):59-62
一、问题的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以下简称物权法草案)于2005年7月10日全文公布,并向社会征求意见以后,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在讨论的过程中,《新京报》率先以“看得见的物权,看不懂的物权法”为题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立法应该走“平民化道路”,还是走“专业化道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7月10日向社会公布了《物权法》(草案),面向全国征集社会各界对该草案的意见。为了响应全国人大常委这一号召,陕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房地产研究会联合于8月10日-13日召开专题研讨会,对《物权法》(草案)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讨论。本次研讨会由陕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科学》主编韩松教授主持,研讨会还广泛邀请了陕西省各法律理论专家及实务界人士参与。韩松会长首先介绍了《物权法》(草案)的基本情况,鼓励各与会人员积极为《物权法》草案的完善建言献策,为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  相似文献   

9.
2007年4月7日至8日,在华东政法大学召开了“物权:大陆法系的历史经验、现代发展和制度比较”国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华东政法大学罗马法与欧洲法研究中心和罗马第三大学欧洲法高级研究所共同举办,由华东政法大学罗马法和欧洲法研究中心主任张礼洪副教授召集组织,与会的中外代表共有150余人,其中外国代表30余人,分别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韩国以及日本。①此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颁布之后,国内召开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国际性物权法研讨会。开幕式上,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主任姚红介绍了我国《物权法》…  相似文献   

10.
不动产物权因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政治意义,一直就是各国物权立法的重点。而作为不动产物权公示手段的登记制度,因与不动产的流转密切相关,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现行的登记制度已暴露出诸多弊端,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批判。但包括试图弥补这些缺陷的二个物权法建议稿(即梁慧星老师主编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建议稿》和王利明教授负责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在内的一些构想也均存在着缺憾。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既有观点的评析,以期能完善我国物权立法。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比较法考察现…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论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卫东 《中外法学》2004,(4):411-440
  相似文献   

15.
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端洪 《中外法学》2008,(4):485-511
<正>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982宪法序言  相似文献   

16.
Cetin  A  rslan 《美中法律评论》2014,(3):263-274
While arbitration is essentially a private law institution, its various aspects have ties to criminal law. Therefore, it is highly important to examine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that criminal law norms may have on the arbitration procedures, or arbitral awards, as well a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affects. In this resp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of Criminal Procedure, in particular rules regarding inadmissible evidence--in the arbitration proceedings; direct or indirect influence of criminal court judgments on arbitration proceedings; 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arbitrators, are som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that deserve to b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these issues will be evaluated with respect to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Turkish Law.  相似文献   

17.
18.
Globalization has enabled China to rationalize and institutionalize it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China has been quite successful in accommodating globalization in its legal reform. As China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trade player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commercial disputes between Chinese companies and foreign trade-partners to be resolved through the arbitration are arising substantially. To an extent,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has sped up its legal reform in the past decade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with respect to the mechanism and legislation of China’s arbitration law that arguably is not responsive to the norms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UNCITRAL) Model Law (1985) and its Amendment (2006).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arbitration in China from the legislative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covering the arbitration’s evolution history and problems before and after 1994. The paper focuses on some important issues in China’s Arbitration Law (“CAL”), evaluating its legislative defects which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Model Law and its Amendment, clarifying how the Model Law was incorporated into China’s CAL. Some legislative amendments are recommended for CAL’s modernization and its practices, to align it with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norm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9.
私法惩罚论 以侵权法的惩罚与遏制功能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阳庚德 《中外法学》2009,(6):835-85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