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的生平和墨家学说思想的简单介绍,从而阐明重新思考和理解墨家学说中的民本思想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尚贤"、"尚同"学说为核心,墨家以一种极其理性的态度设计出了一个极具理想化的社会统治的组织架构。在这个组织架构中,其组织结构层次分明,权力等级秩序井然;在组织中,由德才兼备、训练有素者充任各级官员,并在分权、分工的思想下,实行下级对上级逐层负责,最终统一于"天子"的一元化权力运行机制;组织中的官员必须以正确执"法"为其职责履行的基础,同时根据职位、能力和功劳等享有相应的地位和权利。对墨家的社会组织思想,如果将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又称科层制)思想与之相对照,可以看出二者不仅在组织模型的基本构建上,而且在组织的某些精神特质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息息相通的地方。墨家这种构思宏大而系统的社会组织思想之所以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墨家的自身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由梁启超民约之说而引起的墨家尚同说之争,其实质是"民约"论与"专制"论的认识分歧。民约论者认为墨家学说含有民约(义同民主)的因素,专制论者则认为墨家尚同说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专制极权思想。这场学术争论既有着各个时代学术思潮的深刻影响,亦有墨家学说及《墨子》一书本身的一些因素。透过这场学术之争,应该认识到,以尚同说为核心之一的墨家思想,其实是墨子构建的一个理想国。这个理想国,墨子用一生践行之,这体现了墨子不仅在思想上具有着卢梭一般浪漫的情怀,而且在行动上又有着罗兰夫人那样的无畏勇气。  相似文献   

4.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人。他当过木匠,其技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般(鲁班)齐名。据说他学过“儒者之业”,受过“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的主张不切合实际,“足以丧天下”,所以他抛弃儒家而另创立了墨家学派,成为孔子思想的叛逆者。墨子和墨家学派,代表当时小生产阶级的利益。在先秦诸子中,唯有墨子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提出系统的理论学说的思想家。因此,深入研究墨子的学说包括他的法律  相似文献   

5.
墨家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提出了一整套社会变革主张,他们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要求整个社会做到"兼爱""非攻""节用",在当前社会利益分配不均、社会矛盾加大、腐败浪费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墨家的这些思想主张依然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深度挖掘墨家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兼爱"思想化解社会矛盾,以"非攻"思想平息社会争端,以"节用"思想预防社会腐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陌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陌生人社会不同于熟人社会的伦理需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都以儒家思想为其主导思想,但是儒家思想的社会基础是由家及国的社会模式及熟人社会。今天我们正处于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期,儒家的伦理观念受到了极大挑战,面临困境。文中试从墨家的兼爱思想中找到适合陌生人社会伦理观念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7.
墨子在先秦时期是同儒家创始人孔子齐名的人物,是春秋战国之际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他创立了墨家,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但其思想的内涵中很多地方体现了丰富的经济学思想。本文着重从政治经济学中社会生产活动这一角度分析墨子的经济思想,并指出了墨子的经济思想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晓强 《法制与社会》2010,(31):279-280
中国先秦哲学多有"百家",成为了显学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墨家的思想学说,虽少有人提及,但其哲学思想教人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对后世的影响,是其他各家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9.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义利观"以儒家、墨家等流派为代表,以"义"为上,强调"义务论",缺乏权利意识,走"人道"之路,最终导致社会高于个人的社会本位思想。而西方的"义利观"则以功利主义、正义论以及权利学说为代表,偏好于"权利论",认为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个人高于社会。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义利观"的差别,试构建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0.
要理解贝卡利亚的刑法体系,就要理解其学说的三个层面的理论,即功利主义理性(其是贝卡利亚思想的根源)、契约论(其是贝卡利亚思想的根基)、"几何性精确度"原则(其是贝卡利亚思想的核心)。但是,由于功利主义理性和契约论自身的缺陷,导致贝卡利亚的学说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我们要看到其学说在理论上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法律学说侧重讲求"宽猛相济","恩威并施"的综合治世艺术,董仲舒在孟,荀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并对儒家思想改造以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加强专制,使其成为了社会正统思想和法律思想。后世儒学随社会发展不断改进,一直统治中国千余年,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在各方面均有体现。正视这种影响对了解我国法律思想发展脉络和当今法制发展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然法思想在西方社会绵亘千年,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对西方社会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道家以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其思想对于中国的古代法律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道家法律思想和早期自然法对自然的理解都源于对"自然"本身的敬仰和崇拜的自然观,但是它们对自然更深的认识和附加于自然观念中的不同内涵形成的逻辑和造成的影响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剖析墨家的经典思想"兼爱、非攻",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具体的内涵,以及当时的时代影响等,升华出其思想对于现代和谐社会的一些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原春夫  刘建利 《法学》2015,(2):133-139
日本刑法学说史的发展背景是欧洲刑法学说史。欧洲近代刑法学产生于启蒙主义思想,后者带来了罪刑法定主义、责任原则、报应刑论等刑法思想,并促生了古典学派(旧派)。后因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等,出现了近代学派(新派),并与旧派及折衷派展开了激烈争论。日本刑法学说最初引进了法国的折衷派观点,后因国家体制的原因又大量引入德国法律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新派所影响,促进了刑事政策的发展。"二战"后的日本刑法学说基本上倾向于旧派的立场,至今仍争点不断。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时期,中国逐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使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活跃起来,尤其是在政治方面和法律思想方面。这一时期,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等。各个学派都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和以后的历史,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家。儒家法律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改造,逐步演变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长期影响着封建社会与法律相关的各种活动。  相似文献   

16.
孟德斯鸠的学说和思想集中系统地体现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这一鸿篇巨制中.他是西方法学思想史上备受关注的人物,但是有关其立法思想的评述却不多见.事实上,<论法的精神>亦是一部具体深入探讨如何立法的著作,包涵着丰富的立法理论和生动的立法实例.孟氏持积极创制的立法观,寻求影响立法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提出一系列立法技术要求,以阐明如何创制适合特定社会的特定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的精髓在于其区分规制思想。该思想始终围绕着多数债务之间的“同一性”展开。各国理论上对不真正连带债务学说的质疑和批评无法否定其区分规制思想尤其是新的层次划分学说的合理性。我国审判实践经验与层次划分学说的高度契合性亦说明该区分学说具有相当的实践基础。与此同时,一种包括不真正连带债务在内的宽泛统一的连带性学说也日益成为各国理论发展的趋势。应当积极促成二者的融合,在宽泛统一的连带性模式下,以层次划分学说为核心来更新和完善传统的区分规制方案。多数情况下应当根据各个债因的主客观因素并结合法律政策和社会伦理,综合考量多数债务人是否处于同一层次。此外,在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判决和执行环节可以适当借鉴补充性的顺位规则。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墨家、法家是在法律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三个学派,他们对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刑罚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用以惩罚犯罪的强制方法。为了论证其产生与存在的合理性 ,刑法学者们提出了同态复仇说、契约说、社会防卫说、惩罚需要说等众多学说 ,阐述了其各自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这些学说的相继提出 ,体现其所处的时代精神 ,反映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逐渐迈向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正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写过一首名为《观书有感》的小诗,其中说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宪法学欲生生不息地发展,亦需探得历史究竟才能窥其堂奥。宪法学之作为学问,其历史相当短暂。但是宪法学所指涉的根本问题却并不新鲜,它甚至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作为人类制度文明的一部分,宪法的出现、演变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对自我认识和人类社会在组织架构上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家,在过去的一两百年内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剧烈转变,宪法就是这个转变过程的见证者之一。宪法学说是伴随着宪法思想的产生、传播与实践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