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墨家、法家是在法律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三个学派,他们对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作为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的主导理论,儒家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也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先秦时期周公旦的礼治和敬天保民的思想对孔夫子、孟轲等儒家代表人物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儒教思想长河的源头。他们有关社会发展的理论和见解奠定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石。民主是法治的生命和灵魂,而民主之路的第一步是重民思想乃至民本思想的确立!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周公、孔子和孟子三位儒家鼻祖有关重民思想的追溯和分析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期助益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民主政治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3.
作为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的主导理论,儒家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也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先秦时期周公旦的礼治和敬天保民的思想对孔夫子.孟轲等儒家代表人物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儒教思想长河的源头.他们有关社会发展的理论和见解奠定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石.民主是法治的生命和灵魂,而民主之路的第一步是重民思想乃至民本思想的确立!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时周公、孔子和孟子三位儒家鼻祖有关重民思想的追溯和分析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期助益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民主政治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经过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法家全盛的秦朝,在汉代儒家思想占据了主流的思想地位,并继而成为以后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法律作为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汉代也因此而出现了儒家化的趋势.本文认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必然选择,文中将从儒家化的历史选择过程来说明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法律儒家化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中的重要过程,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法律的走向,汉朝是法律全面儒家化的开端。本文从汉朝法律儒家化是历史的选择及法律儒家化的主要体现来对汉朝法律儒家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 云南西部傣族封建社会的法律是傣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以行为规范的形式,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程度以及该民族的心理、习俗等方面的情况.一些法规和礼仪规程,至今仍通行于民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甚至对现行法律的实施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云南傣族地区封建社会时期的法规和法律制度,不仅对于挖掘傣族的文化遗产,研究傣族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了解和研究傣族地区的社会现状,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现行法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法文化在中国封建法律思想中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不仅对维护当时社会的统治和社会关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人们的法律思想意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虽然在近代遭受了一系列的冲击,儒家法文化中有很多积极因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建设有借鉴意  相似文献   

8.
儒家和法家在相互独立发展时期拥有各自学派的法律思想理论并且在这一时期中国法律文化呈现是多元化共存的局面.而儒法合流时期,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塑造成形起着特别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开始走向自我完善.本文立足于分析儒家和法家在这两个时期的经典法律思想之间的关系来论证这些学说相互作用是导致儒法合流之下形成特有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及其法律化余经林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但长期指导和支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司法活动,而且对后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法制也有很大影响。本文拟就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特点及...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立法思想占有主干地位,道德思想主导立法是儒家一直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法制史上的"法律儒家化"过程就是一个儒家道德原则被转化为法律原则、儒家道德规范被转化为法律规则的过程,这一过程便是一个立法的过程。法律儒家化所追求的目标是"礼法合一",使封建立法符合礼的原则、体现道德的精神。《唐律》被认为是这方面的典范。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自汉代开始,大体终结于唐代,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封建立法逐步加大对儒家道德理念的吸收程度,如"八议"、"十恶"、"准五服以制罪"、"干名犯义"、"存留养亲"、"亲属相隐"及"七出三不去"等等入律就是例证。当然,应该指出,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儒家化运动除孕育出了带有鲜明伦理色彩的"中华法系"外,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中一点即把过高的道德义务转化成了法律义务,从而造成"强人所难"的不良后果。这是我们今天在立法中贯彻道德原则时应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细数先秦法家诸子,可以说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就是商鞅,尤其是他的法治思想,时代特色鲜明,直接体现社会重大变革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主张和利益要求,对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将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并做了如下概括: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以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最具特色,儒家张主“为国以礼”,宣扬“礼治”,法家提出“依法治国”,强调“法治”;3.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发展,形成并达定鼎的时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以儒家经典为指导,以礼入律,在实践中出现了中国古代礼治思想法律化—一唐律,同时,此间也出现了一些非正统的法律学说和思潮;4.宋元明清依然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占导主地位,但围绕意在重整封建伦理纲常、加强思想统治的理学,曾展开过激烈争论,明末清初则出现了一股启蒙思潮;5.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法律思想随着历史的时期变更,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和学说,中国法律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夏淑云  张美琳 《中国法律》2008,(3):41-42,109-111
[德主刑辅]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与其他法律思想的有机融合。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中.它一直作为主流法律思想被历朝历代所沿袭.决定着封建时代法律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并成为历代统治者[安人宁国]治国方针的思想基础,它对於维护统治秩序.理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保证封建国家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立法思想占有主干地位,道德思想主导立法是儒家一直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法制史上的"法律儒家化"过程就是一个儒家道德原则被转化为法律原则、儒家道德规范被转化为法律规则的过程。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自汉代开始,大体终结于唐代,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封建立法逐步加大对儒家道德理念的吸收程度,如"八议"、"十恶"、"准五服以制罪"、"干名犯义"、"存留养亲"、"亲属相隐"及"七出三不去"等等入律就是例证。当然,应该指出,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儒家化运动除孕育出了带有鲜明伦理色彩的"中华法系"外,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中一点即把过高的道德义务转化成了法律义务,从而造成"强人所难"的不良后果。这是我们今天在立法中贯彻道德原则时应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于秦汉得以改造,于魏晋得以发展,于隋唐得以修得正果,于明清得以加固强化,从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到家庭伦理甚至个人行为无处不及,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本文着重对秦法、汉法与唐法的法律儒家化进行阐述与分析,加深对我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法律文化历经数千年,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深层,融化进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儒家法律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法律思想,在传统法律文化中居主导地位,这一点毋庸置疑。问题是,人们往往忽略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视道家文化为法律文化的异端,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许多宝贵的法律文化资源,中国在当前学习西方法律的浪潮中,有必要有选择的借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对现代法律秩序的价值构建方面,儒家的"礼治息诉"思想为当前的调解制度建设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参考,在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统天下,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原心定罪"为核心的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法律儒家化的过程。本文以此为着眼点,剖析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过程与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儒学是指儒家学派提出并发展成熟的备受统治阶层推崇而贯穿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两千多年来,它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独有偶,法律作为维系封建社会安定的工具,自然与之密不可分.在国家层面,儒学对国家法律体系、国法的制定与实施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在民间社会层面,儒学对民间社会规范以及法律思维亦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期是承周秦之制度、启唐明之规模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汉律为代表的汉朝法律制度,在封建法制史上不仅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且标志着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最后确立。两汉狱政思想继承了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核心,融入了改造了的儒家内容,体现在宽缓治狱、恤刑悯囚,等级治囚、优礼长吏,秋冬治狱、春夏缓刑等方面,指导着汉代监狱立法及治狱实践,并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