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作奎 《理论月刊》2007,(6):120-122
丽尼散文的主导话语方式是"独语","独语"体散文是丽尼对现代散文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丽尼在散文写作中恰当运用了多种构思方式以及象征的艺术手法.他的散文的语言具有抒情美、精炼美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张承志、张炜、史铁生、韩少功等为代表小说作家,坚持着自己的心灵原则,在一个世纪末的时代里,为着精神传达的需要,选择了散文这一最自由、最灵活的话语方式.他们的散文,是对现实的峻急的批判,是对生命以及生命的精神性存在的理性的思索,是面对自然和世界而说出的诚实的体会.是一种来自灵魂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杨汤琛 《前沿》2010,(2):122-124
当前文坛甚是热闹,散文也是百家争鸣,各领风骚,它们的文字或宏阔、或喧嚣、或高蹈,无不让人沉迷。而岭南打工散文却以具有坦诚的灵魂、坚实的话语,以丰盛的创作昭示了它数十年以来持久而旺盛的创作活力,而且其中所袒露的心灵世界与真情实感比诗歌小说来得更为真切和直接。同时,岭南打工散文隶属于打工与岭南的双重特质,呈现出与传统岭南散文迥异的文学面目,对固有的岭南散文模式形成了内在冲击,并在岭南描写上,也呈现出对传统岭南散文的有效突破。  相似文献   

4.
散文写作课的集体讲评中相当一部分同学对那些语言华美的散文表现出特别的赞赏和由衷的推崇 ,这是对美文的一种误解。美的语言有两形式 :朴素和华美。著名作家姚雪垠认为散文语言“最基本的经验是朴素、自然” ,但这只是一个“总的要求” ,而不是局限。首先要求达到一般的朴素、流畅、干净、准确 ,以此为基础 ,然后根据各种不同需要 ,“在语言风格上各呈芬芳”。  相似文献   

5.
李波 《前沿》2009,(5):164-170
南宋时期,学者们开始借鉴评点之法解读《庄子》的散文艺术,取得了不少开创性成果。他们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庄子》的章法结构、关学特征以及文本辩伪几个方面。南宋庄子散文评点为明清庄子散文研究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亦奠定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散文批评范式。本文即对这一原生态的学术研究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6.
引经据典是传统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新文化运动伊始,引经据典作为新文学的对立面被提出,成为当时散文写作者极力规避的修辞;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写作者以及读者对散文作品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散文中的一些传统写作因素零星被写作者采用,引经据典在这种情形下被吸纳到现代散文中.新的历史时期的白话散文写作,势必使得引经据典在白话散文中的应用相应地作出一定的调整.随着白话教育的普及以及传统文学教育的退居幕后,接受白话教育的一代人对于引经据典更有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不但体现在引经据典语言与形式的改变,同样也体现了写作者面对不同的读者而采取的不同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7.
巴金和贾平凹散文中的"自我"是一种本真的"自我"。前者认为,所谓的"讲真话",就是要把作者的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认真思考过的话。巴金作品的震撼力也正是源自"真实"二字。他的散文最大特点是真挚亲切,以情动人。后者认为,散文更多的是诉诸自己的内心,诉诸语言的创造性。如果离开这个,散文进入了操作,就会落到一种非散文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纪实性原则是文学理论界对散文文体特征的基本共识,但在散文创作实践中,“小说化”已经成为散文文体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流变,并引发了文学界不同意见的论争。实际上,散文“小说化”流变并没有否定纪实性特征,只是赋予了散文以更丰富的表现能力,审美效应和阅读张力。  相似文献   

9.
李庆雯 《前沿》2010,(18):153-156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富有“个性”的散文家、艺术家。从30年代初,他就陆续出版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作散文选》等散文集。他的散文,以酣畅流利的文笔、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口的意蕴而在中国散文史上独树一帜。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抗战逃难生涯中,他也只是在艺术的圈子里窥视炮火的飞溅,寻求仁爱的种子。本文就是通过对丰子恺在抗战期间的散文创作略作分析,从而揭示出在他的抗战散文中始终都抹不去的趣味性、“绝缘”性。  相似文献   

10.
奥野信太郎是日本的著名作家,中日友好的使者。他在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名家名作的特点、流派的变迁,及同音异义、双声叠韵等汉语言文化现象的理解方面符合史实,见解独到;但在"四六体"和"散文"的概念上也出现了混淆。同时,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古代散文,尤其以《史记》为代表的典籍等,对日本文学中和歌、俳谐、物语、随笔等散文文学的影响深远。奥野的文学评论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流露出对中国古典散文的欣赏与热爱,同时为中国魅力语言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时期,五四纪念话语始终具有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利用五四纪念话语对青年进行政治动员,向青年传播革命理论,不断改造青年的精神世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五四纪念话语关注青年的全面发展,并与青年团工作相结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五四纪念话语立足青年思想解放,与学习青年模范相结合。进入新时代,五四纪念话语成为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使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的引领下不懈奋斗,成长为有远大理想抱负、深厚家国情怀和伟大创造力的时代青年。  相似文献   

12.
论课堂社会的话语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振中 《民主与科学》2004,40(2):100-104
教学处于一个话语场域中,教学话语具有精制编码和话语霸权的特征.话语权是课堂权力资源最核心的部分;教师通过宣讲、问答、命令和说教等方式掌握着话语的主动权.表情、体态和课堂的各种空间语言并不沉默,亦彰显着丰富的话语意蕴.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转型之一是它在散文创作上的突破与勃兴.余秋雨与山水风物历史精灵对话的"文化散文",凭借新的散文范式,展开对文化人格的探询,从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汰选.不但填补了文化散文的空白,而且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产生了轰动效应.本文试图从文化散文形成的条件、艺术特质以及"余秋雨现象"等方面着手,作一个浅近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五四"现代话语具有多元歧义性,但"多元歧义"尚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对其成因也缺乏研究。从缺失性创伤体验的角度介入作家和作品,不仅证明缺失性创伤体验是"五四"作家文学创作和现代立场发生的内在驱动力,而且通过变形和想象的方式对现代话语进行了个人化的理解和改造。与此同时,文学创作则借助"创伤—治疗"的机制深刻影响了作家创作实践和现代立场的转向。而"创伤"和"体验"的差异导致了"五四"作家对"现代"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并最终共同建构了"五四"现代话语多元歧义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5.
论新世纪散文的跨越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新旧体制交替、更换、发展的时期 ,作为文学重要门类的散文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为此 ,散文家必须加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传统和外国散文里汲取有益的滋养 ,走出新时期散文的“雌性化”、“新潮化”、“趋古化”、“赝文化”的误区 ,坚持求新求变、求真求美的美学原则 ,拓宽题材 ,采用“大散文”的观念 ,增强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辨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走向更加开放和多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对五四运动的纪念和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五四"纪念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五四"纪念话语也随着历史变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内涵主旨。从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民日报》"五四"纪念文本的词频分析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四"纪念话语主要呈现学习与建设等主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五四"纪念话语进一步凸显斗争与劳动等主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五四"纪念话语则着重强调现代化建设与五四精神等主题,而新时代以来的"五四"纪念话语尤其宣扬青春与奋斗。  相似文献   

17.
吕蔚 《求索》2010,(9):197-199
先秦是中国散文创作史上的一个高峰,也是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但散文思想仍处于蕴育阶段,着附于儒家思想。至汉代,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依托的散文思想,主张散文的讽喻功能,并提出了明道、宗经、征圣及实录等创作原则。至此,中国散文理论正式形成,儒家散文经典也成为后代散文之圭臬。  相似文献   

18.
孙政  孙耀华 《前沿》2003,(9):179-183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自成一格 ,成就显著。其中他对于散文创作的真知灼见及其相应实践 ,是新时期散文发展可资借鉴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田中阳 《求索》2008,(1):159-162
在1927至1949年,在国统区,由于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进步报刊民主话语的政治诉求只能得到有限的表述,但民主的声音从未断过;而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报刊民主话语的政治诉求,则与现实一致,是对现实的指导,也是对现实的总结。国统区报刊民主话语的思想启蒙诉求主要在进行救亡思想的传播,救亡成为时代的第一主题,也成为当时报刊话语的第一主题,同时承续着五四思想文化启蒙的传统;而根据地和解放区报刊话语的思想启蒙诉求主要是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和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的启蒙,继承五四反对封建主义、倡导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思想的启蒙教育,也是其重要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贺芒 《求索》2007,(8):194-196
本文第一次对当代小女人散文中大量出现的咖啡馆意象进行了探讨,从内部和外部分析了这种意象的特征和成因,并对这种意象在文坛上的地位作出了应有的评价,最后指出小女人散文由于缺乏生活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只能是轻松安逸的,快餐式的大众文化消费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