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司法公信力总是以公正司法为最终依托。在追求公正司法的过程中,法院努力通过司法技术积极回应个案在法律层面的精确适用和在社会公正层面的公开说理,则是建构司法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司法技术是司法公信力建构的内在要件,通过司法技术建构司法公信力是法院应对当前司法公信力缺失和权威性式微的迫切需要,以促成社会在影响性司法个案当中达成司法共识,最终建构司法的公信力和树立司法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牢固树立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明的思想,认真落实"从严治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工作方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以便民服务为导向,不断创新司法公开的方式方法,提升司法公开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有效推动了队伍素质、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2013年10月,该院司法行政装备科被评为全国法院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3.
司法公开是促进司法公正、提升法院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举措。从2006年分设建院伊始,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就牢固树立了“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促和谐”的理念,把司法公开工作纳入审判工作进行部署、检查、  相似文献   

4.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法院审判程序及裁判结果的信任与尊重的心理态式,以及对法院司法认同和信仰的程度。当前我国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状况还不容乐观,本文从公众对司法的评价视角,透视公众对法院工作所持的心理状态,揭示司法现状与公众需求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并从提升法官素质、改进司法作风、严格依法办案、推进司法公开等方面,提出推进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吕中行  谢俊英 《河北法学》2020,38(4):139-150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生命力的保障,重塑司法公信力是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具有法治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所以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司法公信力的提高。在剖析我国司法公信力欠缺的历史缘由以及西方一些国家在重视司法权威的经验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对影响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应该解决"严格司法"和"权利需有效得到救济"两方面的困境,并从四个方面为重塑新时代司法公信力提出了路径选择:司法程序的尊重、司法公正的目标,司法腐败的解决以及司法行为的公开。  相似文献   

6.
孙婷 《法制与社会》2012,(26):20-21
我国法治社会的健全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司法公信力,而司法公正是司法公信力产生的基础和保障.司法公正又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都是构成司法公正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推进我国法治进程,提高司法公信力,研究程序公正的价值、提升程序公正的地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钱萍 《法制与社会》2013,(1):103-104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法院公正性和权威性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司法公信力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法院的认可程度与信赖程度。司法公信力来源于法院严格、公正、文明、高效的司法活动,是建立诚信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形象系于公正,法威存乎民心",当司法具有高度的公信力,公众会习惯于寻求公力救济,执行不再是难事,法院的裁判将得到普遍的认可,公平正义将得到有效保障。近些年,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公正司法等专项教育活动,法院的公信力得到了明显地提升。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环节和方面,司法公信力仍面临不足的压力和挑战。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是全面实现司法为民宗旨的重要举措,是法治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司法必须要有公信力,因为这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8.
法院司法公信力反映人民群众对法院、法官是否信任及信任程度的心理认知。加强法院司法公信力建设,应注重研究法院与法官角色、能力、行为中影响群众认知的关键因素。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了一定范围内不特定群众对法院及法官的有关心理认知,并就群众认知与法院工作实际之间存在的反差进行比较,剖析造成反差的成因。针对影响群众心理认知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司法权威、法官职业化、法官形象、审判权运行、司法公开5个方面就法院司法公信力提升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审判》2013,(12):106-106
<正>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指出,推进司法公开,是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新媒体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司法水平和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公开、透明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准则,是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司法公开、公正与否,是一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形象的直接反映。推进司法公开,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有利于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司法公开向更广更深处推进,可以更充分地实现公众的知情权,有助于社会对人民法院工作更好地进行监督。把司法公开向更广更深处推进,要不断扩大司法公开的范围,不断创新司法公开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司法公信力是公众对司法的认同和信赖,包括审判公信力和检察公信力。法治目标的实现需要法律的正确实施,而法律的正确实施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的司法公信力状况令人堪忧,因此如何通过正确实施法律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已经成为法治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司法公信力建设现状基础上,对如何抓好刑诉法实施实现程序公正进行论述,或对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司法功能与司法公正、司法权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达到解决纠纷、稳定社会的司法目的 ,首先要依靠司法公正。而作为实体公正的司法公正与作为程序公正的公正司法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正是这些局限性成为导致司法不信任的口实 ,从而影响人们对司法判决的信从。克服这一局限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树立和强化司法权威。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现阶段我国司法公信力与司法权威缺失的现状几乎到了可怕的境地。必须正确认识制度权威、法律权威与法院权威、法官权威之间的关系 ,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和司法权威之间的良性互动 ,以确保司法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司法改革进程中,法院的财政保障构成了司法成本的主要问题。从长远的观点看应建立中央统一的司法财政与决算制度。此外,为了有效遏制司法腐败和从根本上提高司法公信力,通过渐进和配套的制度改革,将法官从一般公务员系列里独立出来并给予相对高的报酬仍应作为司法改革的一个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琳 《行政与法》2006,(2):118-119
信用证欺诈发生以后,较有效的办法是诉诸司法救济,请求法院发布禁令强制银行停止向欺诈人付款。信用证欺诈的司法救济措施可以在诉讼前或诉讼中采取。而且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关于信用证欺诈的司法救济措施有很大的不同。英美法系国家关于信用证欺诈的司法救济措施主要是禁令,而大陆法系国家关于信用证欺诈的司法救济措施主要是司法保全。  相似文献   

14.
The individual decision made by a judge does not only reflect his personal preferences about a case but also the expected response of the judicial community to the decision. We propose an analysis of judicial attitudes towards precedent based on the adoption externalities associated with legal rules. The situation is modelled as a coordination problem within a sequential game of two periods in which judges play a bandwag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15.
设立行政法院具有法律依据。行政法院在破除人财物制约、破除受案瓶颈、破除不当干预、破除司法地方化、破除有限监督藩篱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设立行政法院应当分阶段进行。行政法院属于最高人民法院领导下的人民法院序列,分为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分院、上诉行政法院和基层行政法院三级。管辖改革不能替代设立行政法院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行政审判中,司法建议应当严格明确以行政行为存续力为效力范围,禁止法院直接以司法建议方式对进入诉讼的行政行为进行具体指导,在处理与行政判决的关系上,应当坚持行政判决的最终既判力。未来司法建议制度必须从文书制作、反馈机制、法律责任、信息公开等方面作出规范。  相似文献   

17.
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 ,是司法现代化的形式合理性表征 ,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以司法现代化为视角 ,考察 2 0世纪中国司法独立的百年曲折历程 ,勾勒近现代中国司法独立思想的形成与确立 ;从清末变法修律这一司法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探讨中国司法独立的制度发端及其得失 ;分析其内在矛盾及其制约因素。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历经了勃兴与衰落、反思与改革、重构与进步的艰难发展历程。透过这世纪沉浮 ,折射出司法独立的思想与制度变迁脉络 ,从而揭示这一变迁的实质和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中,口供不是惟一的证据形式,书证这一带有浓厚客观色彩的证据在案件审理中受到了审判人员的重视,尤其在民事案件的审理中更成为具有关键意义的证据形态。本文旨在对古代社会的书证制度在司法领域的运行状况进行探讨,并依托于司法案例展开各项阐释,展现古代书证制度的原貌及特征,以期为今日社会之书证制度的完善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从司法技术的角度看,首长应诉制度存在"去专业化"之倾向,无助于提升司法的公正性。但此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法院司法审查权能之实际不足所引发的行政诉讼之整体危机,并对行政纠纷之彻底解决有所助益,故其在当下具有一种作为权宜性策略的适行性。但是,《行政诉讼法》不宜直接规定首长应诉制度,而仅需对被告委派代理人出庭作出一般性宣示。  相似文献   

20.
周立英 《行政与法》2007,(4):122-124
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均系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原则,二者应当保持良性互动的关系。然而传媒活动稍有不慎就有妨碍司法独立之嫌,司法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也会拒斥传媒。由于传媒与司法具有明显的角色差异,因此必须在保证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传媒的正当报道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